风俗习惯的作文(推荐6篇)

时间:2012-09-02 05:14: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风俗习惯的作文 篇一:传统节日

在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我们人们欢度时光的机会,更是展示我们丰富文化遗产的窗口。这些节日凝聚着人们对往昔的怀念,也传承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国的两个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盛大的庆祝活动之一。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通常在公历1月底至2月中旬之间举行。在这个时间里,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此外,人们还会制作和享用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和汤圆等。这些活动和食物都象征着吉祥和团圆。春节期间,人们还会互相拜年,给予红包以表祝福和关心。春节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节日,它不仅是对农历新年的庆祝,也是对新一年的祈福和期许。

中秋节是中国的另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中秋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这个节日最著名的活动是赏月,人们会在这一天晚上聚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念诗等。中秋节的象征性食物是月饼,它是一种圆形糕点,通常包含着各种馅料,如莲蓉、豆沙和五仁等。人们相信吃月饼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中秋节也是一个向家人和朋友表达关爱和祝福的时刻,人们会赠送月饼、赏月灯和礼品。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其他一些传统活动,如舞狮、打太极和放天灯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丰收和团圆的向往。

总的来说,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我们独特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了我们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的向往。春节和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人的参与和关注。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传承了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

风俗习惯的作文 篇二:婚礼习俗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不同地区和文化有着各式各样的婚礼习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婚礼习俗。

中国的婚礼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中国婚礼通常包括订婚、过大礼、喜酒等环节。在订婚仪式上,男方会向女方家庭提亲,表示自己对女方的真诚爱意。接下来是过大礼,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这个环节,新郎和新娘会向双方父母行礼,并接受双方父母的祝福和祝福。最后是喜酒,这是庆祝新婚的宴会。在中国,喜酒通常是一个盛大的宴会,邀请了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婚礼上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有很多传统的菜肴和美食。此外,一些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闹新娘和拍婚纱照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印度的婚礼习俗也非常独特和精彩。印度婚礼通常持续数天,是一个庞大而盛大的庆典。印度婚礼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和仪式,每一个地区和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统。例如,印度教婚礼通常包括几个重要的仪式,如哈迪、梳洗仪式、婚礼仪式和新娘入洞房等。哈迪是新娘和新郎家庭之间的握手仪式,表示双方的同意和祝福。梳洗仪式是新娘在婚礼前进行的一个仪式,她会在亲友的陪伴下接受特殊的仪式和装扮。婚礼仪式是婚礼的核心环节,新娘和新郎会在神庙或家中进行婚礼仪式,并接受神的祝福和祝福。最后,新娘会被带到新郎的家中,开始新的生活。在印度婚礼中,色彩斑斓的服饰、美味的食物和传统的音乐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总的来说,婚礼习俗是不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祝福。中国和印度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婚礼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各自文化的独特之处,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传统。无论是中国的传统婚礼还是印度的庞大婚礼,它们都是人们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也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

风俗习惯的作文 篇三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之后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之后,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资料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资料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齐卷进春饼里吃。

风俗习惯的作文 篇四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之后,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能够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之后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我完美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完美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职责,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风俗习惯的作文 篇五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此刻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那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可是,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那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可是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此刻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风俗习惯的作文 篇六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齐包饺子过年。

风俗习惯的作文(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