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征文优秀篇 篇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清明节的演变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祭祀祖先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既祭奠祖先,又欣赏自然风光,体验传统文化,感受现代生活。清明节的演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清明节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节日,人们要禁火、禁炊,以示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人们在这一天祭奠祖先、扫墓、踏青游玩。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节的庄重和严肃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欢快和多彩的活动。如今,人们在清明节不仅要扫墓祭奠祖先,还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庙会、踏青活动。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赏花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演变,也体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的祭祀祖先之外,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清明节期间进行户外运动,如爬山、远足等,以增强体魄。有些人还会选择在这个节日里进行亲子活动,带着孩子一同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当然,清明节的演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的庙会过于商业化,人们更关注购物和娱乐,而忽略了传统的祭祀仪式。这样一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就被淡化了。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清明节既能融入现代生活,又能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之,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经过演变,融入了现代元素。它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赏花踏青的好时机,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今后的清明节里,让我们既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让这个节日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意义。
清明节征文优秀篇 篇二:清明节的环境意义与保护措施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环境意义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除了祭奠祖先,还会进行扫墓、踏青等活动,这些活动都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在当今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和行动的机会。
首先,清明节的扫墓活动需要引起我们对环境的关注。在扫墓时,人们会烧纸钱、燃香,这些都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废气,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环保措施,如使用环保纸钱、少烧香、选择无烟香等。同时,也可以倡导在电子纪念墓碑上进行祭奠,以减少对纸张资源的消耗。
其次,清明节的踏青活动也需要注意环境保护。人们在踏青时,会到郊外、公园等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为了保护这些自然环境,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公园规定,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同时,也可以倡导大家多走路、少开车,减少尾气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另外,清明节期间的庙会活动也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庙会通常会吸引大量人群,人流、车流集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提倡绿色出行,鼓励大家步行、骑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庙会。同时,庙会组织者也应该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确保庙会现场的卫生和环境质量。
最后,清明节也是一个教育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可以组织环保主题的讲座、展览等活动,让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环保理念,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总之,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具有很高的环境意义。我们应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能共同营造一个美丽、干净的环境,让清明节更加有意义。
清明节征文优秀篇 篇三
有一年春天,南宋大诗人叶绍翁在酒足饭饱后,想其去年春天到朋友家的花园中游园赏花的欢乐场面。直到现在,他都还回味无穷。他想:“正好我现在闲着没事,不如再到朋友家的花园中去看看。”想到这里,他就走出了家门。悠闲地朝着朋友家的花园走去。
在随风飘来的花儿的芬芳中,叶绍翁好像每走一步就比走上一步时更加地兴奋。不知不觉地,自己就站在朋友家花园的门前。他走上前去,用手轻轻地敲了敲门,但过了很久就是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原来,叶绍翁的朋友早就隐约地看到叶绍翁来了。他想:“不好!花草长得刚刚好!如果让他进来,他穿的木底鞋一定会把我的花园里的花草踩个稀巴烂。”就悄悄躲起来啦。站在门外的叶绍翁好像也明白了朋友的心思,嘴上微微一笑,心想:朋友是害怕我穿的木底鞋会踩坏园里地上野生的青苔和道路两旁的花草吧!他可真爱惜花木。此时叶绍翁也感到非常地扫兴,本来怀着高兴的心情,想到朋友的花园中去赏花,可到了花园门口朋友又不来给他开门。真是郁闷!
就在叶绍翁失望之际,忽然看到离门不远的墙上伸出了一枝长得歪歪斜斜的杏树的枝条,上面还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地开着粉红粉红的杏花,真是美极了!特别是枝头的那几朵杏花,各有各的姿态。有一朵杏花花苞全都展开了,就像一个灿烂的红红的笑脸;还有一朵杏花中间还夹杂着几片树叶,真可谓是红里透绿。刚展开几片花苞的杏花,就像春姑娘在向我们招手呢!
此刻,叶绍翁又从扫兴变得很欣喜。虽然他没有进到朋友的花园中尽情地观赏春色,但他从那一枝歪歪斜斜探头出墙的红杏可以看出,种在朋友花园里的花一定都开了。有像一串串黄澄澄的铃铛似的迎春花;有雪白的散发芬芳的七里香;还有开得满树是飘飘扬扬的樱花。而那些柳树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飘飘扬扬饱含春意。
叶绍翁又带着微笑,久久地看了看钻出墙的那枝红杏,然后又迈着悠闲的步伐,朝着自己的家走去。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清明节征文优秀篇 篇四
永远不知道爷爷长什么样子。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就是故乡山坡上的那堆长着野草的土坟。
清明去那里扫墓,奶奶常带我同去。先是清理野草,从坟前的土坪,到坟后的水沟,奶奶的动作很轻、很缓。总觉得那是她在为爷爷理发、刮脸。
把周围清理得干干净净,奶奶把竹篮里的祭品在坟前摆开。卤猪肉、油豆腐、九重粿,是每年必摆的。一边摆,一边就开始呼唤爷爷的名字,声音低而柔,仿佛是要把还在睡觉的男人叫醒,请他披衣起身吃饭。一会儿,奶奶对着土坟拉开话匣,絮絮诉说着一年来的变化。两个儿子家谁家又添新了,谁家又盖房子了,粮食今年分红了多少,地瓜今年收成了几担,嫁到他乡的几个女儿谁过得好,谁的孩子结婚了,甚至村子里哪条路修通了,哪里又架了一座新桥,都是她的话题。
“奶奶,您看到爷爷了吗?他长什么样子?”对着说个没完的奶奶,我摇晃她的手,这样问她。奶奶没有理会我,只是继续说她要说的话。直到觉得该说的话说完了,她才对我说,“你爷爷长得很高呀”。她告诉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才三十出头,由于是途中遭土匪殴打而死的,临时连做个棺材都来不及,只好把原来准备给曾祖母的棺材用来为他入殓。按常规尺寸做的棺材,居然装不下他的躯体,后来只好把棺材头尾的木板削薄,才能勉强把他装进去。可以想象爷爷生前是很高大的,所以他能经常独自赶着驮货的骡马,往返于通往城里的那条密林夹道的山路。靠自己的力气,养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七口。
清明节征文优秀篇 篇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感情的节日。
祖国的历史长河渐渐地倒流着……
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统一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监牢里坚贞不屈,刑场上大义凛然。从江姐到刘胡兰; 从黄继光
到董存瑞……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难道他们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吗?不!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深深懂得:在祖国危亡之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是他们用生命、热血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历史定格,英雄长眠。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触摸到先烈们跳动的脉搏,仍然能感受到先烈们呼吸的频率。正是因为他们的伟大,中国巨龙腾飞于九霄之外,华夏巨人屹立于民族之林。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一个古老民族书写下一篇新的乐章,一个泱泱大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小学时,老师常说,我们的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那时,我还不懂其中的含义。如今,我长大了,早已深深地明白,正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时代的列车已进入21世纪,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虽然离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遥远,不必再像先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地保卫祖国,但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新时代建设的重任,我们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用知识武装头脑,勤奋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告慰青松下长眠的烈士!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清明节征文优秀篇 篇六
杏花次第开放,纷飞的细雨便随之而来。日子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清明。
拂开两千多年历史的晨雾,散入五侯家的青烟早已不知所踪。唯有那深刻的民俗,印在黄皮肤上,代代传承,在细雨的氤氲中,在柳梢吐绿的期待中,不负众望,成为一笔民族深厚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终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开古书今文,你可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清明。这是一个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的节日。
自秦汉以来,扫墓成为清明不可或缺的礼仪活动。上三五鲜果,酹几盏淡酒,捧一抔新土,燃两对红烛,点几枝袅袅的青香,采路边素白的野花做一个花环,双手合十,恭敬地献上。寄托着对先祖的思念和崇敬,让孝意在无言中流淌,世世承载。扫墓的人中,多半是心情比较平和的,但遇上多愁善感的或是刚经历生离死别的,想起墓中人在世时带给自己的欢欣,成了永久的纪念,也不知道他们在另一世界过得可好,那心里贮存的泪啊,不由自主喷涌出来,比起天上飘飞的春雨有过之而不及了。
在春和景明的清明节踏青、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插柳等活动,事实一大乐事。试想,阳春四月,大地回暖,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出去能看见嫩绿的叶,各式妖艳绚烂的.花,黄鹂的动人啼鸣,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在这样清新的空气中多走走,多看看,能让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幽暗心情顿时得到释放,内心的欢畅自是不言而喻的。放风筝也是小朋友喜爱的,天上的风筝在飞翔,地上张张稚嫩的脸上,幸福一波一波的绽放开来,在和煦的春风中拔节。
说起插柳的习俗,有人认为是源自《诗经 小雅 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亲人、朋友离别时,用赠送柳枝的方式来表示难舍难分,不忍相别之意。柳叶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柳枝,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一词,就蕴含着“大地新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也寄寓着希望亲朋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到了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的祝福。
清明一到,也意味着忙碌的春播季节到了。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好适合农作物生长。于是,在霏霏细雨中,农民们牵牛带耙,荷锄挑担,开始了辛苦的劳作。写到这里,我又看到了年迈的父母在田间劳作的身影:花白的头发被如飞针般的雨滴淋湿,粘连在一起,满头水珠,挽起的裤管上沾满了黄泥,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的液体渗进了深深的皱纹。我心里不由得紧紧震动一下,一阵有力的疼痛感袭来。我决定,在今年清明节的时候,一定推掉所有的应酬,回到老家去看看父母,呼吸一下泥土的气息,哪怕是帮不上他们什么忙,也可以让我再次学会感恩。
清明时节雨纷纷,杏花烟雨感恩心。当我们真正地走进清明,就会明白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定的节日,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能在滚滚红尘中,升华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