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微信公众号文章 篇一
标题: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端午节的变迁与当代庆祝方式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源于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中国民间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端午节庆祝方式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寓意着祈求平安和丰收。吃粽子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其形状独特,口感鲜美,象征着团圆和吉祥。挂艾草则是一种驱邪和祈福的习俗,人们会在门口或窗户上挂上一束艾草,以驱走邪恶和疾病。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庆祝方式似乎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一些新的庆祝方式逐渐兴起。
比如,现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旅游和亲友聚会来庆祝端午节。他们会选择在端午节期间去旅行,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景。同时,亲友聚会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庆祝方式。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聚餐,共同庆祝端午节,增进感情。
此外,现代技术的发展也给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微信红包成为了现代人们喜爱的新年俗,也逐渐渗入到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中。人们通过发送微信红包,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怀,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传统的庆祝方式仍然存在,但现代人们也倾向于通过旅游和亲友聚会来庆祝节日。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庆祝方式,都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祈福和幸福的向往。
端午节微信公众号文章 篇二
标题:传统食物与现代创新——端午节粽子的演变
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粽子的制作和口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粽子制作方式是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再加入各种馅料,如红豆、枣子、肉类等,经过蒸煮而成。这种制作方式保持了数千年,被视为传统的代表。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工艺和创新材料进入到粽子的制作中。
比如,现代人们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包裹糯米,如玉米叶、莲蓬叶等,以增加粽子的口感和品味。同时,新的馅料也不断涌现,例如巧克力、冰淇淋等,使得粽子的口味更加丰富多样。一些厨师还尝试将传统的粽子制作方式与现代的烹饪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精致和美味的粽子。
此外,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粽子的制作更加便捷和高效。传统的制作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现代的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能保持粽子的传统口感和品质。
然而,尽管粽子的制作方式和口味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背后的传统意义依然保持着。无论是传统的包裹方式还是创新的材料和馅料,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和祈求平安和团圆。粽子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美食,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的思念和回忆。
总的来说,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物,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现代人们通过创新的制作方式和材料,赋予了粽子新的口味和表达方式。然而,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粽子都象征着团圆、祈福和幸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微信公众号文章 篇三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与消亡,就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几乎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都会有人出来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就是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我认为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就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就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就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特定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节日还丰富,传统节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就是在过去的生活节奏中产生的,或者可以说与旧时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就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就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就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
与人们对春节与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与重阳这两个传统节日就更就是渐行渐远。彭国梁先生要我写一写江南的端午节,我却不得不将题目定为“儿时的端午节”──因为所能忆及端午节的印象,竟大多已就是儿时的事了。
粽子似乎就是端午节的标志。其实南京习俗,吃粽子并不限于端午节,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只就是南京的粽子好像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名,说到粽子之类的江南小吃,人们只会想起苏州和杭州。
南京包粽子用的就是芦叶。时近端午,菜场里,街边上,都会有这种被叫成“粽叶”的芦叶卖,在上世纪50年代不过一二角钱一把,足够小家庭包粽子用。可当时的南京市民还就是喜欢到外秦淮河边、夹江边的芦苇丛中去采粽叶,说起来就是一种乐趣,讲穿了还就是想省一点儿钱。我在十来岁时,就曾跟着邻家的大孩子钻过芦荡,转来转去,见到的芦叶都不足一尺长,只及街边卖的粽叶一半。好歹总算扯了一些回家,手上划了不知几道口子。用过一次的粽叶,一般人家都舍不得扔掉,洗净晾干,板板正正地扎好了挂起来,留着来年掺在新叶里用,其实一点清香味都没有了。
无论新叶旧叶,用前都要用水泡。端午前几日,家家门前都放了一只大木澡盆,浸泡着一盆的粽叶,也总就是用新叶遮住旧叶,让人觉得端午的颜色,就就是那种青艳欲滴的翠。蒸煮过一次的粽叶发黄,再煮一次就发黑了。所以吃完粽子,妈妈只将发黑的粽叶挑出扔掉。扎粽子的线,常用的就是粗白棉线,就就是平时缝被子用的那种,也就是可以反复用的。只有少数人家,用的就是纳鞋底的多股线。
包粽子本该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恶龙的牙齿,免得它去伤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掺少许糯米,甚或以籼米为主,掺上粳米和少许糯米,因为在计划供应的粮食中,粳米和糯米都就是限量供应的,糯米尤少,大约一个节期一人只有一斤,且价格也要高几分钱。贫寒人家,不得不做这种算计。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过久,否则会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里常包的就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点夹心粽。一种就是素心,在米里掺上红豆,或红豆沙,或去了核的枣肉;肉粽,就是将过年时省下的腊肉,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丁,吃时揭开粽叶,只觉肉香扑鼻。记得文革初大串联,火车经过金华,五分钱一只买了两只火腿粽,里面竟有一寸见方的火腿块,吃得我目瞪口呆,不敢自信。
不同内容的粽子还得放在一锅里煮,就要变换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识。常见的有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包粽子就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围坐在木盆边包粽子,也就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凑过来看,品头评足;自恃手艺好的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包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赞美。近年超市里卖的粽子多就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简单地折成一个长方体,全无艺术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术活,往往就是头一天晚上煮开了,就焐在煤炉上,夜里要起来看几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夹生。那一夜里,真就是满室生香。
端午节微信公众号文章 篇四
时值晚春,繁密的枝叶已被春风吹成深绿,再过不久,便是屈原为国捐躯的日子,人们为了鱼虾不撕咬他的身体,向河里投入大量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纪念屈原成为了中国的节日——端午节。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不进行向河里投粽子这种浪费的事情了,端午演变成了一家团圆,享受美味的节日。
南方人吃肉粽,在乳白的糯米团里放上一颗肥腻的肉块,我倒不怎么喜欢这种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乡的甜粽味道清香,不加修饰,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实的想法;晾干的芦苇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尔向其中塞入一颗甜枣,折叠成锥体,绑上纤细的苇杆,载入锃亮的瓷盘,锅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龙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盘,大块浓绿被这波涛淹没,于是又拿起灶台上的锅盖,轻轻扣下,叫他接受洗礼,散发香气。
苦痛炽热的煎熬总是漫长的,待火光熄灭方才发现,苇杆不知何时变得色深柔软,棕叶绿得油亮,颇有食欲;捞入盘中,松开棕叶之上的束缚,抄起筷子,夹住一端棕叶,慢悠悠地将白玉般的糯米自棕叶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绿的粽叶下,糯米光滑的身躯更显洁白明亮。
放在盘中托在手上,轻捷地将它们摆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摆上载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夹起粽子蘸少许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儿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劳累一挥即散,仿佛回到古时田园的小家,食物简洁却真情四溢,总觉得这就是屈原先生向往的生活。满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纵使时间老去,年代老去,我们老去,但有一样东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国传统的节日,先人的愿望,我们的和谐,将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远都不会改变。
端午节微信公众号文章 篇五
我爱吃香喷喷的粽子,也看过别人包粽子,却从未自己动手包过。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开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天才的我,我一定会不学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能把粽子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
开始动手,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放上几颗红枣,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极了,没想到包粽子比想象中还顺利;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淘气的小孩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倒出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
哈哈,经过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简单的步骤——扎棕绳;小意思,看我大显身手。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我接过棕绳,先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还认为奶奶包的粽子样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张地用棕绳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只要不随便碰到绳子,也是比较结实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绳那短的一部分,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种各样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诞生,可我连一只都包不好,不行,我不能退缩,不能气馁。有了失败,我小心了许多,也成功地包出了许多像样的粽子。
当我们坐在一起,尝着自己亲手做的粽子时,觉得今天的粽子特别甜。因为,这是我劳动的收获!
端午节微信公众号文章 篇六
今天我和几个同学以及我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光瑞美好乡村过端午节。一进乡村大门,眼前两条路,都是用木头条搭的,路两旁的护栏也是木头条,顺着大门左边的木头通道走了一会儿,右边出现一大块金黄的麦地,此时麦子已成熟,金黄金黄的,这让我想起一首歌《风吹麦浪》。沿着木头通道继续走了一会儿,右拐进一木头通道,通道左下方有三个大笼子,其中一个里面关着四只肥大的兔子。我拔些野草,它们争着抢着吃;笼子前方是一个蔬菜大棚,里面种的全是玉米,高高的杆上已结了玉米穗。房子也用木头条搭建,就一层。屋里大小大概跟自己家客厅的大小差不多,摆有俩沙发、一张床、一个茶几、一对木凳,角落里还有个小木桌,往里走有一间小小的厨房和一间超小的厕所,墙上挂着电视,可以看。
屋外有个小院,小院被木桥分隔成二个地方,稍小那块摆了一个双人吊椅。吊椅对面是大太阳伞,伞下有一个木头桌。稍大那块有一个大遮阳棚,下面有一张长方形大桌,能围坐十几人。
我们放下行李,返回大门口,放眼望去,乡村到处都是同学家那种小木屋;顺着主道往前走。主道像小桥,桥下左右两边是小木屋,屋前地面铺着一层假草坪,草坪上竖着个大遮阳伞,伞下是大木头圆桌或小木桌和一些藤椅,还有鸟巢一样的吊椅。再往前走,进入的木头屋是总服务台,穿过去又走上木头桥,桥下右边棚下有个很大的整套的石磨,石磨上有面粉,我推着石磨上的木棍感受了下驴拉磨磨面感觉,感觉挺轻的。接着往前走,左右两边有个带顶棚的长廊,廊里有好多休闲桌椅,用来喝茶聊天休息。再往前走,一大片绿草坪上有几个底色是白色的蒙古包,很漂亮。总之,我们进入了一个木头的世界,木头房子木头路,木头桌子木头椅,这里的一切设施基本都用的木头条,感觉很像我们小时候拼的木头玩具一样,只不过是放大版的。除了木头,就是到处铺着绿草坪,一派田园风光。
回到同学家的小木屋,和同学们一起吃烧烤,吃粽子,玩三国杀,玩抓人……
这个地方真美,我们玩的不亦乐乎,今年过了一个别样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