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优秀6篇)

时间:2019-05-04 02:40: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 篇一

心理学书籍的在线阅读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书籍被数字化并提供在线阅读的服务。这种方式不仅方便了读者,还拓宽了心理学知识的传播渠道,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

首先,心理学书籍的在线阅读方便了读者。相比于传统的纸质书籍,在线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无需携带厚重的书籍。只需要一台电子设备和网络连接,读者就可以轻松地访问心理学书籍。而且,在线阅读的界面也往往更加友好和便捷,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调整,例如放大字体、划线标注等。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更加舒适和愉悦,提高了学习效果。

其次,心理学书籍的在线阅读拓宽了心理学知识的传播渠道。传统的纸质书籍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而在线阅读可以通过网络覆盖全球,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网络连接,就可以访问心理学书籍。这样,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在线阅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心理学的机会。

最后,心理学书籍的在线阅读可以节省资源。纸质书籍的印刷和发行需要大量的纸张和能源,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在线阅读只需要电子设备和网络连接,不需要额外的资源消耗。这对于环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好处,有利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另外,在线阅读还可以节省成本。纸质书籍的价格通常较高,而在线阅读可以通过订阅服务或者付费下载的方式进行,价格相对较低。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心理学书籍的学习和阅读。

综上所述,心理学书籍的在线阅读不仅方便了读者,还拓宽了心理学知识的传播渠道,节省了资源和成本。在线阅读让心理学变得更加普及和可及,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心理学的知识和智慧。

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 篇三

  行为心理学简介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 篇四

  ◎序章

  序前言

  ◎第一章心理的动力基础

  第一节人的内部心理动力

  第二节人的内部心理状态

  ◎第二章心理结构图式

  第一节人的正常的心理结构图式

  第二节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结构图式

  ◎第三章意象格局

  第一节人的意象

  第二节人的意象格局

  ◎第四章心智模式

  第一节人的经验世界

  第二节人的认识结构

  第三节人的价值系统

  ◎第五章情绪与意动

  第一节情绪

  第二节意动

  ◎第六章情感与理性

  第一节情感

  第二节理性

  ◎第七章自然行为与冲突

  第一节简单理性和自然行为与复杂理性

  第二节冲突

  ◎第八章冲动行为与欲求不满

  第一节决断和冲动行为

  第二节抑制与欲求不满

  ◎第九章焦虑与抵抗

  第一节焦虑

  第二节抵抗

  ◎第十章有意行为与置换机制

  第一节有意行为与转移

  第二节置换机制

  ◎第十一章置换机制(一)

  第一节幽默

  第二节攻击

  第三节嫉妒◎

  第十二章置换机制(二)

  第一节反态

  第二节过失

  第三节退行

  ◎第十三章置换机制(三)

  第一节代偿

  第二节投射

  第三节补偿

  ◎第十四章置换机制(四)

  第一节升华

  第二节堕落

  第三节性

  ◎第十五章置换机制(五)

  第一节白日梦

  第二节变态

  第三节自杀

  ◎第十六章自我保护机制

  第一节自我保护机制

  第二节梦

  第三节泄精/行经

  ◎第十七章心理的失衡

  第一节心理的失衡

  第二节精神病症

  第三节错乱心理

  ◎第十八章重建心理平衡

  第一节重建心理平衡的要旨

  第二节重建心理平衡的技巧

  ◎第十九章气质

  第一节有机体的气质

  第二节气质的基本类型

  ◎第二十章性格

  第一节人的性格

  第二节性格的基本类型

  ◎第二十一章性格分析及其运用

  第一节人的性格分析

  第二节行为的解释、预测及控制

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 篇五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心理现象,力图揭示心理活动的奥秘。

  古代的许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学者,都把人的言行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实体——灵魂的主宰。

  诸如,我国上古奇书《黄帝内经》的著者元阳真人即提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指出,灵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着指导作用,激情服从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据最大部分,它贪得无厌,必须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至罗马帝国的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圣奥古斯丁又进一步认为,通过对意识的内省,可以接近和了解灵魂。

  按最早出现于1590年之心理学原名之Psychology一词,系是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前者,意指“灵魂”;

  后者,意指“讲述”。

  合之则谓:心理学,亦即阐释灵魂之学。

  从其语源来看,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门学问。

  尽管人们研究心理学,可谓有着相当漫长的一段过去,但严格说来,正如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的那样,心理学,其实“只有一简短的历史”。

  原因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

  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的心理学,是以德国的感官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为基础,吸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见解,采用心理化学的观点建立起来的。

  冯特提出,把心理或精神作为“物”,同时,把那种被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看作是现象,以意识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内省法和实验法的结合分析人的意识,能够解释人的心理。

  这,就是构造派心理学。

  构造派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应用实验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学派别。

  冯特,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学的教授,因其卓越努力大大提高了心理学的学术权威,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径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在1874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不朽之作,它的重要性,有如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构造派心理学成立后不久,即受到心理学界的群起反对。

  反对的结果,一方面使构造派心理学不幸短命,后继无人,成为心理学史上的绝响;另一方面因为反对者的主张不同,逐渐演变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

  不同学派出现之初,原本一致反对结构主义,但以后,愈争论,愈复杂,终于又演变成各学派之间,彼此互相排斥、众说纷纭的情势。

  在美国,与冯特同时代的詹姆斯,虽然同样以意识为对象,但他却把实用主义运用于心理学,把着眼点放在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上。

  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

  所谓意识状态,包括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等等。

  詹姆斯把意识描述为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亦即所谓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

  所谓对意识状态的解释,就是研究它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直接后果。

  詹姆斯主张,心理活动是有目的的,它时刻都在顺应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在顺应环境上的功能效应,而不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构造,从而创立了机能心理学。

  机能主义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影响不大,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即由新兴的其他学派所取代。

  在詹姆斯的影响下,华生刻意把研究的重点,置于作为意识活动结果的行为上。

  华生宣称,应该象研究其它任何动物一样去研究人,应该象考察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一样去考察人类行为。

  华生还断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意识、感觉、知觉、表象或意志的东西,因此,所有这类词汇,必须从描述人类行动的语言中,彻底清除出去。

  华生强烈主张,心理学只能研究可由别人客观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则应该仅限于客观地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

  华生于二十世纪初叶,创立了曾经风靡一时,并一度独霸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行为主义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批评,同时,也因其它学派理论的影响,一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如赫尔、斯金纳、托尔曼等人,已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又倡导了新行为主义。

  他们的观点是,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

  目前,这种观点,业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导思想。

  然而,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

  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

  首先提出这种无意识问题,并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意识的世界进一步扩大到无意识的世界的,就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处于意识不到的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性冲动)所决定的。

  要想了解某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不去了解他的无意识的世界,则是无法理解的。

  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的分析,正与冯特心理学的以意识分析为主相反,并从对精神病的治疗中,产生了学。

  学的内容,极为复杂。

  事实上,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而弗洛伊德的名字和这个术语,亦是大多数有文化的人都熟悉的。

  许多初学心理学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并且认为,这种心理学,只涉及对精神错乱者的治疗,由此,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的影响之大。

  因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以之推论解释到一般人,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加之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人性变异的社会文化解释,亦常遭人非议,故此,学后继者的理论取向,均将层面放大,包括了在现实社会文化中对一般人行为的解释。

  此等心理学者,被称为新弗洛伊德派。

  以霍妮、沙利文、弗罗姆、艾瑞克逊等人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在神经症状的发生和人格的发展方面,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义观点,而重视社会和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在德国,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心理学家韦特墨、苛勒、考夫卡等人即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就是完形心理学。

  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

  并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

  而是,整体规定部分。

  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

  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

  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时,就会见不到整体。

  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

  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

  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

  所以,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

  以四条直线构成的正方形为例。

  人们由此所得的知觉,并不是等长的两条横线加两条纵线,而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四条直线之外,另加了一层“完形”的意义。

  他们还认为,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的事实。

  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

  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整体被知觉为何种形状,将决定人和外部现象的相互对应。

  可以说,行为主义,是把重点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现象(刺激)上,相反,格式塔心理学,则是把重点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现象的方法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纳粹势力开始抬头。

  与此同时,德国的许多心理学家纷纷逃往美国。

  这样,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各地广泛交流,推动了现代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其中,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面,从德国跑到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表现得最为活跃。

  勒温通过实验,研究了团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团体力学,为后来兴起的实验学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当时盛行的论与行为主义在理念上均非“以人为本”,心理学又兴起了第三势力,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即心理学,必须以正常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探求人的价值、本质,发扬人性潜能,从而,助人自我实现。

  于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嘉思等人,又倡导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以及电脑科学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逐渐演变而成,这,就是侧重研究人的知之历程的认知心理学。

  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皆可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

  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之皮亚杰学派,即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

  但目前,在西方,则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认知加工心理学。

  确切地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象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

  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不言而喻,现代心理学是博采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学、实验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 篇六

  毫无疑问,心理学如果以实用为目标,那就应该把研究的重点,置于支配、调节人的行为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上。

  心理学,应以活动中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客观上能够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探索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来解答人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哭和笑,都是人的行为。

  但是,无缘无故的哭,或者无缘无故的笑,绝对是没有的。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促发的,而不是偶然自发的。

  只有处在当时的那个环境状态之中,也就是人的心理受到当时那一环境气氛的感染时,眼泪才能流出来,笑声才会发出来。

  然而,心理学所说的“环境”,往往与周围的实际状态有所不同。

  即,客观的地理状态或物理状态总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是真真确确,实实在在。

  这,在心理学中常常不称其为“环境”。

  关于上述问题,考夫卡曾举出下面的一个例子。

  严冬的一个黄昏,在猛烈的暴风雪中,一个骑马的旅行人好不容易,才摸到一家客店的门前。由于一望无垠的大雪覆盖,他已分辨不出哪儿是路,哪儿是田野。在狂风暴雪之中,为了今晚能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他已策马盘旋了好几个时辰,终于,来到这里。店主人走出门口,看见这位旅行人,顿感惊愕万分,于是,讯问旅行人,到底是从何处而来。旅行人并未答话,只是默默无言地指了指客店的正前方,这样一来,更使店主人莫名惊讶,他说:“您是从昆斯坦斯湖上渡过来的啊!难道您还不知道吗?”旅行人听到这话后,不由过度惊恐,遂从马背上坠落而亡。

  这个故事是说,旅行人所走过的道路,从客观上看,是被落雪覆盖的湖面,而在当时,却是他所不知道的,因此,他把湖面当作原野,而一往直前骑马奔驰过来了。

  这说明,旅行人如果事先就知道那儿即是湖面,他的行为,自然也会完完全全不同。

  这样看来,区别在于,把客观上同一个“落雪覆盖的湖面”,即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看作是一片雪原,而把按这种想法采取行为的环境叫做“行为环境”。

  行为环境,即原有的地理环境,这种情况,当然也有。

  不过,必须看到,由于不同的人人生经历不同,认知的层面亦是不同,在多数场合,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方法,“行为环境”是要有所改变的。

  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地理环境或物理环境,而是这种“行为环境”。

  只有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我们才将之称作为行为。

  人的行为,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正是处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之中,人的行为,才最终得以发生。

  人的一切的行为,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毫无例外地,都是反射。

  所谓反射,是指人的机体借助于人的心理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行为反应。

  在这里,环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并引起有机体感应的环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于有机体之上的影响。

  所有的反射,都是由于环境刺激所引起。

  环境刺激,是行为反应的最初原因;

  而行为反应,则是环境刺激最后引起的结果。

  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则存在着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连续而又复杂的中间过程。

  它们,就是最终决定人的特定行为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人的心理领域内诸过程及其转型。

  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总是起着支配、调节有机体行为的作用。

  所以,在整个反射过程中,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反射的意义在于,它总是激发有机体进行适当的活动,以顺应环境,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环境达到一种中介即平衡状态。

  因此,反射,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人的行为,是由许多反射组成的。

  因而,所谓行为,即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顺应。

  以研究活动中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其对象的心理学,实质上,也就是研究有机体如何对环境刺激采取行为反应,以顺应环境的科学。

  由于从完全的意义上说,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环境刺激、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人的行为包含,而并不排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最终决定人的行为,因而,人的行为不是,也不应是那种简单的、仅做机械的生理因素的分析、仅用刺激与反应的字眼就能“客观地”加以描述的、与动物等同的行为。

  人,并不是只能无一例外地对呈现于面前的刺激作出反应。

  人,并不是只会“刺激——反应”的机器。

  人,比机器人要复杂的多。

  要全面地认识人的行为,就必须抓住人类所独有的那些东西,重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

  要结合有机体的生理过程,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因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生理机制;

  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在其生理机制的基础上得以发生。

  从整体上看,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目的而行动,因而,分析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要把人当作人来分析、研究。

  人,并不是更大一些的老鼠、猴子或白鸽。

  人,就是人。

  人,是理性的人。

  人,是社会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与个性。

  人,决不能与动物相混同。

  人的活动,与社会是一个整体。

  人的行为,乃是存在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定的人的行为。

  应该从人的外部联系,来认识人的行为。

  企图脱离社会来分析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丝毫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所以,心理学,也就应当是人化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理论目标,即在于实用。

  与此相适应,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应该具有三种基本效用:

  一、以相当的精确性,来解释人的行为;

  二、以相当的合理性,来预测人的行为;

  三、以相当的有效性,来控制人的行为。

心理学书籍在线阅读(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