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藏书与刻书 篇一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不仅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热衷于藏书和刻书的书籍爱好者。陆游的藏书与刻书不仅展示了他丰富的学术修养和对文化的热爱,同时也成为了他一生追求知识和追求文化传承的象征。
陆游的藏书数量庞大,据记载,他的藏书数量超过了两万卷。他的藏书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陆游的藏书以经籍、史志、诗集、文集为主,其中尤以古代经典著作为多。他不仅收集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还收藏了一些外国文化的经典著作,如《圣经》、《古兰经》等。陆游的藏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后人提供学习的资源。
除了藏书,陆游还热衷于刻书。他刻书的作品主要有两类:一是他自己的作品,包括诗集、文集等;二是他收藏的古代经典著作。陆游以自己的诗词才华和书法造诣,将自己的作品和古代经典刻在木板上,然后印刷成书,供人阅读和传播。陆游的刻书作品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也展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陆游的藏书和刻书活动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他通过收集和传播经典著作,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学习到优秀的文化遗产。他的藏书和刻书活动也成为了他一生追求知识和追求文化传承的见证。陆游的藏书和刻书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陆游的藏书和刻书活动不仅是他个人的爱好,更是他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他的努力和付出,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文化遗产,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陆游的藏书和刻书活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担当。他的藏书和刻书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陆游的藏书与刻书 篇二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藏书与刻书不仅是他个人的爱好,也是他对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的贡献。陆游的藏书和刻书活动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修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文化遗产。
陆游的藏书活动让他深入研究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他收藏的藏书涉及了历史、文学、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其中尤以古代经典著作为多。陆游通过收集和研读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提高了自己的学术造诣。他将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传承下来,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资料。
除了藏书,陆游还热衷于刻书。他将自己的作品和古代经典刻在木板上,然后印刷成书,供人阅读和传播。陆游的刻书作品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也展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他通过刻书,将自己的诗词才华和书法造诣传承给后人,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他的艺术成就。
陆游的藏书和刻书活动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乐趣和满足,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藏书和刻书作品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陆游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学习到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陆游的藏书和刻书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他的藏书和刻书活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担当。通过他的努力和付出,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文化遗产,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陆游的藏书和刻书活动是他一生追求知识和追求文化传承的见证,也是他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期望。
陆游的藏书与刻书 篇三
古书多钞本,即使有雕印本,发行量也有限,因此一部书有很多版本,各本之间差异较大,凡严肃认真的学者没有不重视校勘工作的,这在陆游的藏书题跋中也有所反映。其《跋晁以道书传》云:“晁以道著书,专意排先儒,故其言多而不通,然亦博矣,凡予家所录本,多得于以道孙子阖,子阖本自多误,予方有吏役,故所录失误又多,不暇校定,及谢事居山阴,欲得别本参考,又不能致,可恨也。壬戌四月十八日,老学庵记,时年七十八”,知道版本的疏漏失误所在,却苦于没时间或没别本参考,体现了陆游严谨的治学态度。
藏书家一般都很重视图书装帧,如《跋东坡书髓》:“成都西楼下石刻东坡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去岁在都下,脱败甚,乃再装缉之,嘉泰三年,岁在癸亥。九月三日,务观老学庵北窗手记” 。[2]
2 陆游的刻书活动
2。1 陆游在严州(新定)刻书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守新定任上,利用当地的刻书条件,重刻《世说新语》《南史》《大字刘宾客集》等书,又自刻《剑南诗前集》,这是
陆游诗歌的最早刻本。此后,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前后,陆游之子陆子遹知严州,先后刻印其曾祖父陆佃的《陶山集》《尔雅新义》及陆佃校注的《鬻子》《鹖冠子》,其父陆游的《剑南续稿》《老学庵笔记》等。”[3]根据这段文字,可知陆游不仅是一位藏书家,同时也尽自己所能,刊刻了不少书,为浙江的刻书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就以这段文字为参照,以《世说新语》等为线索,详细介绍陆游的刻书情况。陆子虡《剑南诗稿跋》中提到:“……后守新定,门人请以锓梓,遂行于世。……”,赵翼《瓯北诗话》:“……然放翁六十三岁在严州刻诗,以将旧稿痛加删汰,……”。从《宋人别集序录》中,我们可以查到以下资料:“《剑南诗稿》二十卷、《续稿》六十七卷,陆游务观撰。初为严州,刻前集稿,止淳熙丁未”。[4]“前集稿”即《剑南诗稿》二十卷,亦即郑师尹所编之本。因此淳熙十四年所刻的《剑南诗稿》本子,是《剑南诗稿》的传世第一刻本,陆游自刻。
到了南宋,传世的刘孝标所注《世说新语》一书遭火焚,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对其进行编校刊刻,将此书分为三卷,每卷又分上下。[5]陆游《跋世说新语》中介绍了他在新定刻书的原因:“郡中旧有《南史》《刘宾客集》,版皆废于火,《世说》亦不复在。游到官始重刻之,《世说》最后成,因并识于卷末。淳熙戊申重五日新定郡守笠泽陆游书”(见《四部丛刊》影印嘉靖刻本《世说新语》)。《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关于《世说新语》的版本介绍:“补世说新语注三卷,刘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附叙录一卷,考异一卷,人名谱一卷,宋汪藻撰。宋绍兴八年严州郡斋刊本,十行二十至二十三字,是宋时传入日本之书。……以刊工姓名及雕版风气考之,是南宋绍兴初浙本。据明嘉靖十四年袁褧刊本所附董棻,陆游跋,知此本即绍兴八年董棻守严州时所刊本。其版至淳熙时已毁,放翁知严州时又重刻之,即袁褧本之底本……”。[6]由此可知陆游重刻《世说新语》的原因和版本情况。
关于《南史》的宋刻本书中记载较少,因此只能从只言片语中考证陆游刻《南史》的一些情况。《藏园群书题记》中《元大德本南史跋》提到:“……考皕宋楼,铁琴铜剑楼均藏有此本,然瞿本有嘉靖元年修版,陆本有嘉靖十年修版。此帙虽有补刊,要是元修元印,故远胜之……”。[7]《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补:宋刊本,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栏,存五卷。刊工张明见绍兴严州本刘宾客集,疑严州本。余藏”。因前面跋中说《南史》旧版毁于火,因此这个宋本可能就是陆游所刻版本。
王国维所撰《两浙古刊本考》中关于《大字刘宾客集》的介绍:“日本京都崇兰馆藏大字本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殆即严州所刻。此淳熙戊申陆放翁守严时重刻,见放翁世说跋”。[8]《藏园群书经眼录》中的版本介绍:“《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刘禹锡撰。宋刊本,半页十行,行十八字。西黑口,左右双栏,版心上题‘刘梦得’。中记页数,下记姓名,悉以横线栏断,无鱼尾,每卷首行标题,次子目,目后按正文。前后序跋已失,文集外集前均有目录。按:此日本崇兰馆所藏。董君绶金已影印行世。全书大字疏古,纸墨精良,审其刀工,似是吾蜀所梓……”。[9]据上段王国维所考,这本《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即是陆游所刻版本,是严本而非蜀本。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部著作,还有其他书籍的刊刻反映在陆游的题跋中。跋《续集验方》:“予家自唐丞相宣公在忠州时,著《陆氏集验方》,故家世喜方书。予宦游四方,所获亦以百计,择其尤可传者,号《陆氏续集验方》,刻之江西仓司民为心斋。淳熙庚子十一月望日,吴郡陆某谨书”。跋《钓台江公奏议》:“某乾道庚寅夏,得此书于临安。后十有七年,蒙恩守桐庐,访其家,复得三表及赠告墓志,因并刻之,以致平生尊仰之意。淳熙十三年十一月十有六日,笠泽陆某书”。
王国维考证《皇甫集》(即《皇甫持正集》)六卷亦是放翁父子守严州时所刻,但题跋中未有反映。
2。2 陆子遹(聿)刻陆游书
嘉定十三年(1220年)陆游幼子子遹知溧阳县,刻《渭南文集》于学宫,跋曰:“今学者皆熟诵《剑南》之诗,《续稿》虽家藏,世亦多传写;惟遗文自先太史未病时故已编辑,而名以《渭南》矣,第学者多未之见。今别为五十卷,凡命名及次第之旨,皆出遗意,今不敢紊。乃签梓溧阳学宫,以广其传。‘渭南’者,晚封渭南伯,因自号为陆渭南。……”。陆子遹刊印其父陆游《渭南文集》五十卷,“游”字缺笔,以避家讳。刻印精良,是宋代有名的家刻本。
陆游守新定时,自刻了《剑南诗稿》二十卷。嘉定庚午(1210年),子遹复守严州,续刻之。陆子遹续刻的《续稿》六十七卷本是为了搜集补充“旧集作者淳熙十五年(戊申)至逝世所作之诗”这个部分,对祖本是很大的补充。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晚年退隐镜湖之后的著作,此书陆游生前并未刊行,直到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才由陆子遹印行。[10]陆子遹刻《老学庵笔记》题跋:“《老学庵笔记》先太史淳熙间所著也,绍定戊子刻之桐江郡庠。幼子封议郎权知严州军兼管内劝农事子聿谨书”。同年,子遹刻《老学庵笔记》十卷,续笔记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