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初探(精简3篇)

时间:2019-09-03 04:43: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初探 篇一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的系统。它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够提高财务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分析能力。本文将从系统架构、数据流程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进行初探。

首先,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一个合理的系统架构。系统架构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三个层面。在硬件方面,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规模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终端设备。在软件方面,企业需要选择一款稳定、易用且功能丰富的会计软件,以满足财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求。在网络方面,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内部网络,以便实现财务数据的在线共享和远程访问。一个良好的系统架构能够为会计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一个清晰的数据流程。数据流程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分析四个环节。数据的采集是指将企业的财务数据从各个业务环节中收集起来,包括采集、销售、生产等。数据的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加工,使其符合财务报表的要求。数据的存储是指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以备后续查询和分析。数据的分析是指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报表生成,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一个清晰的数据流程能够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最后,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强化信息安全。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数据是非常敏感的,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将对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信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信息安全措施来保护财务数据的安全性。这包括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机制,限制不同员工对财务数据的访问权限;加强网络安全,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防范网络攻击;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测试,以应对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的情况。信息安全是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的重要环节,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一个合理的系统架构、清晰的数据流程和强化的信息安全。只有在这些基础上,企业才能够构建一个高效、准确和安全的会计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初探 篇二

会计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财务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分析能力。本文将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进行初探。

首先,数据采集是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的第一步。数据采集是指将企业各个部门产生的财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后续的处理和分析。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手工录入、自动导入和接口对接等方式进行。手工录入是指将纸质财务凭证逐一输入到会计软件中,这种方式适用于财务凭证较少的企业。自动导入是指通过扫描仪或其他设备将纸质财务凭证转换为电子文件,然后导入到会计软件中。接口对接是指将其他系统(如采购系统、销售系统)产生的财务数据与会计软件进行对接,实现数据的自动传输。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数据采集的目标是确保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其次,数据处理是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的核心环节。数据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财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加工,以满足财务报表的要求。数据处理包括账务处理、凭证审核、科目余额计算等环节。账务处理是指将采集到的财务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会计分录。凭证审核是指对生成的会计分录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的财务政策。科目余额计算是指根据会计分录计算各个科目的期末余额,以便后续的财务报表生成和分析。数据处理的目标是确保财务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最后,数据分析是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的最终目标。数据分析是指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报表生成,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数据分析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成本分析、预算分析等。财务报表分析是指对财务报表进行各种比较和指标分析,以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成本分析是指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分类和分析,以评估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效益。预算分析是指对企业的预算和实际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以评估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数据分析的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以支持决策和管理。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环节。只有在这些环节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才能够构建一个高效、准确和可靠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初探 篇三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初探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基于会计循环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初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初探

  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它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经营状况,并为管理、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论文摘要】 针对目前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困境,文章论述了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引入“过程感知”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凭借其在过程协同、过程控制、过程智能化执行方面的优势和在丰富的建模方法和工具的支持下,更有助于构建适应企业流程变革、支持企业内部控制和支持共享化会计信息平台的会计信息系统。

  【论文关键词】 过程感知 会计信息系统 建模

  伴随着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概念的深入和以信息技术应用的日趋成熟,“过程思想”和“过程再设计”逐渐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与此相适应,传统的以职能为核心构建信息系统的思想也逐渐向“过程管理”和“过程控制”转移,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思想由此产生。在Marlon Dumas的信息系统经典教材《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中,给出了过程感知信息系统(Process-Aware Information Systems,PAIS)的定义:“一个基于过程模型的,用来管理和执行过程的软件系统,其中的过程涉及人、应用程序和信息资源等”。从应用层面看,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过程再造的理念;从实现层面看,它遵循了模型驱动架构技术;而从用户角度看,它采用了类似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方式,以业务流程主线贯穿系统运行的全过程。而本文研究的目的也在于希望借助于过程感知的思想,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再造进行探讨。

  一、过程感知信息系统的起源及发展

  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办公过程的建模,构建面向过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但限于当时的信息技术环境和管理理念上的滞后,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并未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BPR概念的兴起对过程感知信息系统的复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BPR认为应该把不同组织单元中使用的专业任务统一起来,成为一致的全局可见的过程。而IT技术提供的不仅是单个业务过程的自动化,也应该被当作协调、连接任务和资源的手段。

  近年来,过程感知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大量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以及业务过程建模工具得以应用,在一些特定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得到成功应用,典型的ERP厂商如SAP等,也开始着手引入过程感知的思想构建应用系统。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Management Coalition,WfMC)、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OMG)、业务过程管理倡议者(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Initiative,BPMI)等国际业界组织也纷纷制定相关的业界标准支持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相比,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的优势突出表现在:

  一是显式的过程模型可以帮助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包括企业管理层、系统分析师、使用者和软件开发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而不需要专业化的系统开发训练。过程模型更接近于人们通常工作的基本流程。

  二是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采用模型架构驱动(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MDA),当业务过程发生变更时不需要重新编码,只需要更改过程模型就可以快速响应企业管理流程的变化。

  三是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使业务的自动执行成为可能。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应用或参与者自动提供合适的信息,根据给定的策略优化任务执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可以将独立的事件采用类似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方法互联起来。

  四是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过程管理”。传统的信息系统往往通过结果的绩效评价对执行过程进行评价并予以调整,从时间上看,有一定的滞后性。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过程监控工具监控过程中的有用信息,并用于过程控制的改进。比如:针对过程中的“瓶颈”事件分配更多的资源。

  五是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的“过程优化”。与数据挖掘的思想类似,可以采用“过程挖掘”和“过程执行控制分析”等手段,对业务过程进行持续性优化,从而为业务流程再造提供必要的支撑手段。

  正是因为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在过程管理和过程控制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在信息开发和实施过程的灵活性和高性价比,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新兴热点。

  二、引入“过程感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双重压力,如何构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求,符合会计目标的会计信息系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过程感知信息系统的出现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中引入过程感知的构建方法将带来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持续支持

  早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信息系统,它只是为满足会计报表编制而开发的面向会计数据采集、加工和呈报的信息系统,按照会计职能部门的信息需求进行系统地开发和设计。随着企业竞争的核心从“成本”向“市场”的转变,需要企业能够根据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作出灵敏、及时的反应,而作为企业重要资源的会计信息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尽管有人提出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思想,但仍然没有处理好业务与财务之间的集成关系。财务信息是企业业务过程产生的,应该随着业务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孤立抽取的会计信息系统即使与业务系统设计了再好的接口,也无法实现和业务过程的协同。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应该回归其本质,即:会计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传输都是业务活动的组成部分,随着业务流程的改变而改变。

  过程感知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模型驱动架构可以将若干个相互联系的事件组装在一起,形成支持企业最佳实践的业务处理过程,并通过过程的优化和自动化执行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过程感知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只是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一个子集或视图,它和其他的信息流、控制流一同成为流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支持

  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不支持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虽然在信息系统中有所谓的鉴证和控制功能,但其鉴证和控制的对象仅仅是信息本身,而不是过程。例如:可以对凭证输入的完整性和简单的逻辑关系进行验证,而无法对其是否与业务过程一致进行判断。虽然在理论界对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嵌入内部控制过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讨,但对于实现方法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所特有的过程监控、过程审计和过程分析功能,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内部控制策略的实现。同时,借助于工作流管理系统对资源、组织单元、任务、数据、时间、业务规则、异常处理、组织间合作等概念的支持可以帮助内部控制真正实现“过程控制”。

  (三)对企业间业务协同的支持

  现代企业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围绕核心利益形成的多条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在价值链条上的企业业务协同能力成为价值链竞争的关键。企业间的业务协同主要体现在业务、流程、服务和数据四个层面。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不支持企业间业务协同过程,企业间的协同更多地表现在数据交换层面。被动的数据交换降低了企业间的协同能力,同时也造成了数据上的不一致。

  基于模型驱动的过程感知信息系统则可以有效实现企业间在业务、流程、服务和数据层面上的协同操作。通过企业间的协同建模,为分布式环境下企业在资源、过程、知识、信息上的高度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支持。

  (四)对构建公共会计信息平台的支持

  按照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1979)的观点,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契约的参与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有关机构、消费者、供应商、社会公众、群众团体、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的目标在于为企业这一契约集合体的各种契约的`签订与执行提供基础性数据,并因而成为企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降低契约成本。这一论述表明会计信息的产生虽然来自于企业内部,而生成的会计信息却具有公共属性,特别是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更是这样。这也是近年来,业界要求建立公共会计信息平台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开展的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标准化研究的目标之一也是要解决“数出一门”的问题。但是,显然XBRL解决的是数据交换和共享过程中的格式和语义一致性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公共会计信息平台的运行机制问题,即:会计信息由谁发布、怎样发布、发布给谁、由谁鉴证问题。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参考,可以通过企业与相关利益者的协同建模过程构建公共会计信息平台的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的引入并不能对会计及其本质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弥合会计目标与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满足企业会计与业务过程协同、企业间过程协同、企业与相关利益者过程协同方面提供方法学上的支持,同时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内部控制过程由事后评价向过程控制的转变。

  三、引入“过程感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信息系统构建的直接动力来自于“需求”,同时对“需求”的满足还要考虑到相关因素的制约。从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看,构建“过程感知”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具备了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条件。

  (一)管理层面的可行性

  从企业的管理层面而言,业务流程重组、业务流程管理、扁平化组织等相关理论和成功案例的出现为构建过程感知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管理层面的支持。美国著名信息系统专家Landon认为,信息系统的本质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和管理解答” , 即: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模式在IT技术描述和求解空间的映射。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矛盾恰恰在于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模式的脱节,或者说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滞后于企业管理现实。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比起传统的信息系统而言,更符合企业管理模式的直观映像,更容易获得企业管理层、使用者的认知和理解。

  (二)技术层面的可行性

  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它来自于工作流管理系统,并和目前流行的模型驱动、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等概念一脉相承,并在其基础上引入了过程控制、过程监控、过程协同、过程自动化执行、过程挖掘等具有“感知”能力的功能,从而可以更为高效地支持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并以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方法学、技术和工具体系。同时,国内外一些主流的ERP软件厂商已经在模型驱动、面向服务架构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如SAP R3系统、金蝶EAS、用友UAP等,虽然他们还不是过程感知的系统,但已经为过程感知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四、过程感知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

  过程感知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业务过程建模:根据需求分析进行过程设计或过程再设计,形成过程模型。常用的建模方法有企业动态建模、集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ARIS)等。通过服务视图、流程视图、功能视图、信息视图、组织视图等多个维度抽象企业业务过程的特征。

  二是过程实施(配置):在这阶段,业务过程建模形成的过程模型被进一步优化为由软件系统所支持的可操作过程。通常是通过对过程感知信息系统,如工作流管理系统、跟踪系统、案例处理系统或企业集成化平台的通用构架进行配置来实现的。这一过程借鉴了模型驱动架构的实现策略,通过计算无关模型、平台无关模型和平台相关模型的转换实现系统的实施或配置。

  三是过程发布:在过程发布阶段,即可通过已配置的系统执行业务过程。

  四是过程诊断:对已执行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可改进之处。

  五、小结

  限于篇幅,本文并没有就过程感知的信息系统构建的技术细节展开谈论,只是着重从引入过程感知思想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目前的企业管理背景下,能够有效支持企业内外流程协同、支持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共会计信息平台构建的过程感知会计信息系统更具有生命力。同时,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和工具也为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提供了方法学、技术和工具层面的支持。过程感知的会计信息系统方兴未艾!

  ERP环境下会计

信息系统构建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基于会计恒等式和会计循环基础、以手工处理为重要手段的会计信息系统面临挑战与变革,而ERP的硬件平台的建立和价值链管理理念的拓展正是这场变革的主导。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以企业价值活动的业务事件为核心来重新构建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就其目标体系、业务处理流程和实现的技术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目标体系;处理流程

  企业价值最终是由业务单位价值链的一系列作业所创造的。经营者需要及时掌握这些作业的会计信息,以便评估这些作业对企业价值增长战略的保障程度,以便能有效规划和实时控制企业运营过程。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描述这些作业投入与产出,计量这些作业的增值性和价值创造效率,辅助企业经营者制定经营计划与预算、评价经营业绩、控制业务流程、消除无效作业、优化价值链等经营活动。因此,将反映企业业务单位的价值链的作业活动、分析作业价值驱动因素和价值创造能力,作为企业经营规划与过程控制提供会计信息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第三层目标。

  这样,以反映企业价值为起点,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形成基于企业价值创造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体系。以此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企业价值创造全过程,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各类决策信息需求,而且使会计从注重核算走向管理与决策。

  二、重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

  流程一般被认为“一系列活动”的集合。会计的业务处理流程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输出活动,它涉及这些活动的路径、规则、角色。路径即信息流动的起点、方向与目的地;规则是对会计对象处理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定义;角色是对工作岗位及会计人员作用的安排。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会计恒等式和会计循环基础上,采用分类技术方法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在账簿中记载经济事项价值的增减变动,最后输出财务报告。在ERP环境下,这一过程基本上被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处理程序所取代。因此,构建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必须结合信息技术的特征和优势,对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组,即围绕着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体系,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从会计信息处理的路径、规则、角色等方面进行规划。

  在会计信息处理路径方面,从企业内部看,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目标体系是多层次的,会计信息处理范围从财务会计扩展到企业所有价值活动领域,会计信息流动路径呈网络状态:在战略规划阶段,会计信息自顶向下,从企业战略层传递到作业层,使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与员工清楚认识到企业价值创造如何与他们的工作紧密结合;在战略实施阶段,会计信息自底向上,实时将业务层价值活动的会计信息逐级汇总,使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调整经营战略。从企业与合作伙伴以及最终客户之间的关系来看,会计信息流动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涉及上游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直至最终客户。通过会计信息的流动,不断地优化企业价值链,提高客户价值、产品价值、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力,并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平台,扩大与企业外部利益者双向沟通,从而形成一种支持企业持续改进的机制。

  在会计信息处理规则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将突破仅收集影响会计要素的经济事项、按会计循环信息流程处理会计信息的约束。以企业价值活动的业务事件为核心,以事件驱动的方式重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存储每个价值活动事件所涉及的资源、参与者、发生时间与地点、以及相关联的内外部经济事项的信息,形成基于价值活动的会计数据仓库。与传统会计相比,基于价值事件驱动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特点在于:

  (1)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活动,信息空间是多维的。不仅包含财务信息而且包含非财务信息;不仅包含企业内部经济信息而且包含与企业价值活动关联的外部经济信息,如战略伙伴信息、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经济环境信息等;

  (2)支持多样化信息处理规则。会计数据仓库所记载的价值活动数据流不仅隐含改变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财务会计事项的数据,而且还包含管理人员所需的企业战略决策、计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方面的作业细节数据。信息使用者可根据决策需求,选择各种会计处理方法对其再加工处理,生成所需的决策视图。例如除了采用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生成财务报告外,许多新的会计方法,如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计算、平衡计分法等也可在此基础上得到广泛应用。

  在会计人员角色方面,由于经营环境、信息支持环境、管理模式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信息系统变革,改变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财务会计人员将摆脱整理和过滤会计数据的业务活动,与业务单位的经理人员合作,积极参与企业各项经营决策,如监控企业资金流、优化产品的成本结构、分析产品的获利能力等,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富有价值的服务。

  三、制定先进技术实现策略

  构建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必然要打破对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技术架构,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构造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逻辑结构,从而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业务处理流程。从会计数据处理和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考虑,先进的技术主要体现在数据库技术与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类的集合体的构建上。

  1.数据库技术

  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用户决策驱动的会计数据库的数据存储结构。新系统不是面向某一具体应用,而是面向整个企业业务流程,它通过定义与经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事件以及事件联系的多维经济特征属性来达到全面系统地记录企业经济行为。这种数据存储结构不仅能灵活生成多种会计应用的数据视图,而且在设计中由于考虑了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关联化问题从而大大降低数据冗余程度,使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信息孤岛”。因此,ERP环境下的会计数据资源内嵌在一系列的数据库之中,如企业内部数据库(人力资源数据、供销存数据,…)和外部数据数据库(经济政策、市场信息,…),这些数据分别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子系统和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它们具备如下特征:

  (1)集成性。会计数据库的结构与企业的设计、生产、供应、

  (2)共享性。所有的原始数据都是一次录入,多处共享;

  (3)面向流程。按业务流程收集数据;

  (4)实时性。每一个经济事项发生都会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实时确认、计量与记录。

  2.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类的集合体

  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类的集合体由会计数据确认方法类、会计数据加工方法类和会计信息输出方法类组成。会计数据确认方法类主要特征是完成从企业经济活动中获取会计数据并将它们储存在会计数据库之中,它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会计识别、初始会计确认、分类、计量、记录功能。在ERP环境下,根据企业业务处理性质不同来定义会计确认方法类中具体对象,使这些对象能嵌入到各自业务子系统中,作为业务子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接口。当企业业务发生时,这些数据就被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处理后存储到会计数据库中;会计数据加工方法类是各种专门会计处理方法与模型的集合体,它们按各自的数据加工体系和加工模型进一步细分为子类以及子类以下的对象集,对象是类的最小操作单位,它将内部数据与特定的数据操作封装起来;会计信息输出方法类主要功能是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输出的接口,它按照用户的决策类型定义该类下的各种信息输出窗口对象,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该窗口对象中进行定义,从而得到所需的会计信息。

  总之,在ERP硬件平台上、以价值链管理理念为指导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除了关注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应该以一个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认清会计信息系统内在的逻辑性与复杂性,使之与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以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

  探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不足和框架

  我国已经提出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要求,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取得了较快进展,但是这种标准体系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不仅要详细了解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环境,还需要准确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将该标准纳入会计信息化体系之下。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的一部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对会计模型进行整合,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传输、加工、存储、应用,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技术和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性的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使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者合一。这种信息系统运用数据交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使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从传统的及时性转变为实时性、主动性。

  2、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含义就是对会计信息化中重复性的概念、事物进行统一规定,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递、管理和利用等活动,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制定、发布和实施各种信息技术标准,实现预想的统一局面,达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指的就是会计信息化标准按照内在联系所形成的有机的、科学的整体。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会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会计信息化体系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信息化体系不健全、实用性太差、应用水平较低等问题。当前我国还没有实现会计信息数据库的完整化,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会计信息体系中的数据信息。财务信息化体系也不完整和系统化,在财务管理的流程以及观念上仍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不但不能提供有效合理的控制方法,也无法帮助企业进行相关的决策;比较缺乏既掌握计算机知识又精通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人才。这些问题都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要求相差很远。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构建问题

  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中,主要有四个层次,包括规范层、前导层、解析层、结果层,它们之间相互关联,要不断进行规划。

  1、前导层

  作为体系中概念框架的第一层,包括体系定位、构建目标。这两方面的内容受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影响,随环境的变化呈动态调整。

  第一,准确定位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会计信息化标准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包含的信息是其他信息的重要基础,比如税务信息、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审计信息、统计信息、财政信息、海关信息等等,而且会计信息的交换涉及到债权人、投资者、客户、供应商、监管者等;会计信息还被企业的普通员工、内部管理层、外部的社会公众和各交换方。所以它是其他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要认真做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定位。

  第二,明确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目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目标就是对过去的会计信息化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再依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提炼和抽象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的模型,然后对会计信息化中出现的重复性的概念、事物制定相关标准,使这些标准按照自身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标准体系。此体系是以后会计信息化中实践的依据和目标,指导工作人员选择最优的会计信息化方案,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目标的重要参考系,有效地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进步。

  2、规范层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基本要素是概念框架的第二层,它们是由构建目标、体系定位衍生出来的,和其一起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以及框架结构模型的基础。

  第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本要素。在对会计信息化进行标准建设时,要考虑到它的基本组成,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元素就是对这一信息化标准的细化,进而使信息化标准具体化。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包含的基本要素有会计信息化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环境、会计信息化评价、会计信息化综合支持与控制等,对这些基本要素确定后,要依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进行建构,以确立相关的理论框架。

  第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就是构建原则,它是对体系构建的规范保障、质量要求。一般所遵循的原则是全面成套、目标明确、划分清楚、层次适当,而根据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标准化理论以及一般系统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还要遵循以下特殊的原则:

  结构性原则。它是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具备一定的结构形式。结构就是指各要素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中的次序(或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各要素随时间变化而排列组合的次序、各要素的空间排列组合次序。

  动态性原则。它是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一个不断发生改变的动态的系统。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深入应用,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问题和新方法涌现出来,只有加强对标准体系的管理以及不断进行更新,才能确保其稳定性

  整体性原则。它指的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由一套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会计信息化标准组合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应认真做好其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体系的持续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的方法的研究,使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

  分类原则。分类就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度进行有机组合的过程,利用性质分类法,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可以分为技术标准、基础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

  一致性原则。所谓一致性,就是同一事物(或过程中)不能出现矛盾的现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有着许许多多会计信息化标准,一定会有相互重叠(或相互矛盾)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重点抓好体系的内在一致性。

  3、结果层

  作为概念框架的第三层,框架结构模型、标准体系是对第一层和第二层规范后的成果。标准体系指会计信息化标准依照其内在联系所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是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重复性概念、事物进行的统一性规定。

  框架结构模型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内在结构的表达,应用于体系的构建、确认、分析,它对修订计划的编制、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还指导现有标准体系的改造、健全,帮助实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目标,有利于对标准化工作本身的管理的加强。

  4、解析层

  解析层作为概念框架的第四个层次,是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中的对象和对象之间关系的解析,它是对结果层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标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

  四、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对策的分析

  1、明确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促进社会效益和会计管理的效率的目的

  在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构建时,要在明确其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建设,主要是进行大量分析以及总结工作,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以前的会计管理案例和会计管理的模型、有效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对最优化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整理好其中的教训、经验,并加以规范和完善,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

  2、加强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标准人才的培养

  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来说,加强对既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又能做好会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要使各企业的管理层等充分认清此类人才的重要性,然后利用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工作,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

  3、转变财务管理的流程、观念

  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时,不仅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要把会计工作和企业的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完成在财务管理的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另一方面,财务工作包含诸多流程,有报表的编制、会计核算、全面预算、税务及资金的管理等,要对这些财务上的活动流程进行相应的改造,实现科学的财务信息管理,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结语: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事业快速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精准的会计信息是所有经济决策的依据、基础,要想实现对经济的有效调控,就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正确的反馈。所以,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把会计信息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可以有效促进会计事业的良性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初探(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