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历史典故(优质3篇)

时间:2013-03-03 06:25: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不合时宜的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常常被用于表达人们对于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的理解和思考。然而,有时候,一些历史典故在特定的背景下被使用,却显得不合时宜。本文将以历史典故“亡羊补牢”为例,探讨其不合时宜之处。

“亡羊补牢”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源自《战国策·秦策二》。故事讲述了一个农民发现自己的一只羊失踪了,于是他修补了羊圈,以防止其他羊也走失。这个典故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意指事情发生了不好的结果后,通过补救措施来弥补错误。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亡羊补牢”这个典故显得不合时宜。首先,这个典故强调的是事情已经发生了,而且结果不好。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预防和预测,强调事前的防范和控制,而不是事后的补救。对于一些危机事件或灾难事故,我们更应该通过预防和控制措施来避免发生,而不是事后的弥补。

其次,使用“亡羊补牢”这个典故有时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更希望看到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而不是被告知“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只能补救了”。这种消极的心态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的忽视,从而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最后,使用“亡羊补牢”这个典故有时也可能会让人们误解其真正的用意。这个典故的原意是通过修补羊圈来防止其他羊也走失,强调的是积极的行动和防范意识。然而,有时人们可能会将其理解为只要事后补救就可以了,忽视了事前的预防和控制。这种误解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问题的轻视和对于补救措施的过度依赖。

综上所述,尽管历史典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的理解和思考,但有时候,一些历史典故在特定的背景下被使用,却显得不合时宜。本文以历史典故“亡羊补牢”为例,探讨了其不合时宜之处。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事前的预防和控制,强调积极的态度和行动,而不是事后的补救。

不合时宜的历史典故 篇三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

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不合时宜的历史典故(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