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推荐3篇)

时间:2015-07-09 06:20: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篇一

中国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政治家,他们都对树木怀有深厚的情感,并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的作品和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树木的赞美和倾慕之情。本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并揭示其中的趣味之处。

首先,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体现在他们的诗词作品中。诗人杜甫曾有一首名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诗,其中描述了他对树木的喜爱:“独自卧庐头,月明洞庭水。木落声随风,岸草色连空。”这首诗中展现了诗人对树木在秋天的景色的痴迷,以及他对树木的赞美之情。另一位名人苏轼也在他的词作中表达了对树木的热爱。他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中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词中的“山”和“江”正是指树木,表达了词人对树木的喜爱和赞美。

其次,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还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许多名人在自己的庭院中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并对其进行精心的管理。例如,唐代文人杜牧就在自己的庭院中种植了许多树木,如松树、梅树等。他为这些树木取了各种寓意深远的名字,如“寂寞松”、“花落梅”等。这些树木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写诗作文的灵感来源。另外,明代政治家王阳明也对树木情有独钟。他在自己的庭院中种植了一棵枣树,并给予了枣树特殊的关注。他常常与枣树对话,倾诉自己的忧愁和心事。这种与树木的亲近关系成为了他修身养性的一部分。

最后,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也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中。他们常常用树木来比喻自己的志向和品质。例如,明代文人杨慎对自己的志向有着极高的追求,他曾自比“松柏之茂盛”。另外,唐代文人白居易也在他的诗作中用树木来比喻自己的品质。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的“草”正是指树木,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综上所述,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可以从诗词作品、生活中的种植以及言行中的比喻等方面看出。他们对树木的热爱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更彰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热爱和追求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深邃和生动,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树木在中国古代名人的眼中有着独特的魅力,他们对树木的热爱不仅体现在诗词作品中,还反映在他们对树木的研究和观察上。他们通过观察树木的形态、特征以及生长环境,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本篇将从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研究和观察中挖掘出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见解。

首先,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体现在他们的对树木的研究上。他们通过观察树木的形态和特征,推测出树木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例如,宋代文人陆游在他的《山谷幽居诗十首》中写到:“槐花满地蜜蜂忙,夏日蝉鸣枝上行。卧看红树不知数,白云无意天边长。”这首诗中描绘了槐树盛开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槐树的喜爱和赞美。另外,明代文人徐霞客也对树木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在自己的游记中详细描述了南方的树木种类和分布情况,并对它们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这些对树木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植物学资料,并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借鉴。

其次,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还体现在他们对树木的观察上。他们通过观察树木的生长过程和变化,揭示了树木的生命力和智慧。例如,唐代文人孟浩然在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中描绘了一棵高耸入云的松树,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的敬畏之情。另外,明代文人徐渭也在他的《松树赋》中对松树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他揭示了松树生命力顽强、不畏严寒的特点,并将之与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相联系。这种对树木的观察不仅丰富了古代名人的文学作品,也为后人提供了对自然界的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还体现在他们对树木的赞美和倾慕之情。他们将树木视为自然界的瑰宝,赞美其高洁和高尚的品质。例如,唐代文人王之涣在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中的“树木”正是指松树,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的崇敬和敬畏。另外,明代文人徐渭也在他的《松树赋》中赞美了松树的高洁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他将树木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表达了对树木的倾慕之情。

综上所述,古代名人对树木的热爱可以从他们对树木的研究和观察中看出。他们通过观察树木的形态和特征,推测出树木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他们还通过对树木的观察和描绘,赞美了树木的高洁和智慧。这种对树木的热爱不仅丰富了古代名人的文学作品,也为后人提供了对自然界的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篇三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阴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

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