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布“史上最严”师德准则 篇一
成都市近日发布了一项名为“史上最严”的师德准则,旨在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这一准则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师德准则要求教师要严守教育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身作则、以德育人。它详细列举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准则还对教师的个人形象、职业操守、学术研究等进行了具体要求。
这一准则的发布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他们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只有教师严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才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学术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这一准则也是对他们职业发展的促进和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准则的发布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这一准则的严苛程度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教师的工作已经足够辛苦,准则过于苛刻可能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一些人也担心准则的执行问题,担心准则只成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工具。
对于这些担忧,相关部门表示将加强对准则的解读和宣传,确保教师和社会各界对准则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他们也表示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准则进行适度调整和完善,确保准则能够真正起到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总的来说,成都发布的“史上最严”师德准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全面规范和提升。它对教师的要求严格,但也是对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促进和引导。希望这一准则的发布能够得到教师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成都发布“史上最严”师德准则 篇二
近日,成都市发布了一项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师德准则,旨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准则的发布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根据该准则,教师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规范。准则明确规定了教师在师德方面的各项行为要求,包括言行举止、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师要求严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身作则,以德育人。准则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
这一准则的发布引起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议。一方面,他们认为这是对教师职业的一次重要规范,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准则的严苛程度表示担忧,担心教师的工作负担增加,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对于这些担忧,相关部门表示将加强对准则的解读和宣传,确保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对准则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也表示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准则进行适度调整和完善,确保准则能够真正起到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总的来说,成都发布的“史上最严”师德准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全面规范和提升。它对教师的要求严格,但也是对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促进和引导。希望这一准则的发布能够得到教师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成都发布“史上最严”师德准则 篇三
日前,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最新版的《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简称“师德行为准则”),明确提出学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并在全国率先将“禁止性要求”列入了“师德行为准则”中。据悉,“师德行为准则”将从今年9月1日实施,有效期两年,原《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试行)》不再执行。
新学期即将开学,老师、家长、学生们怎么看“师德行为准则”?日前,记者在市内采访,发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对“师德行为准则”有较高的正面评价,认为这不仅对老师的行为有了规范,“也更利于操作!”
“史上最严”全国率先
教师盼望“细则”
在“师德行为准则”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全国率先将“禁止性要求”列入,明确限定教师不能干哪些事。这也被业内外人士戏称为“史上最严”。记者注意到,除了“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准则外,还有一系列规范。如,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向学生推销学习资料和其他商品;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得举办或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班和补习班,不得参加有偿补课等。
除了对于该条准则的惩罚措施外,这一《准则》还建立了严格且系统的奖惩机制,根据《准则》规定,教师若有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煽动参与罢课罢教活动;发生重大事故、灾害事件时,擅离职守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开除处分。而对于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年度考核将被评定为“不合格”,情节严重的,也将被开除。
教师们怎么看待“史上最严”?记者采访多名教师,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这些规定“并不新,以前不同的文件,不同的渠道,都有类似要求。”不过他们也认为,尽管以前相关的要求都存在,但真正纳入“师德行为准则”,并系统起来这还是首次,“对于教师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规范’,因此真正的、称职的教师,对于这些‘禁令’会无所谓。”不少教师表示,有了这些“禁止性要求”,自己还更好把握了,知道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不少教师表示,希望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能制定细则,明确界定“那些话能说那些话不能说。”
处理“调皮过头”
家长呼吁“惩戒”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这条被认为“不好把握”,有学生认为“‘害群之马’就是讽刺挖苦。”还有学生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也是歧视。”
在实际中,学校总会有一些调皮的学生,怎样“收拾”他们?一些老师认为确实不好处理,更有一些家长呼吁“还是应该有适当的惩戒措施。”
老师们认为,有时对孩子“说几句重话”也是迫不得已,毕竟有的孩子“实在镇不住。”他们认为,孩子调皮过了头时,温柔劝导很难制止,有时一不留神说了狠话,“但狠话又何尝不是一种爱”。还有教师说:“如果全是正面的表扬激励都能收效,成人世界还需要法律惩处吗?”她特别认为,孩子有时需要学会面对各种状况,“只要教师不是故意辱骂学生,故意‘收拾’学生,运用学生能接受的教育方式都应获得认同。”
老师们认为,其实最应该制止的还是对学生的“冷处理”,一旦老师实在管不了某个学生,不得已对其“冷处理”,放任不管的话,这对孩子的伤害是最大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需要养料,也需要适时‘喷洒农药’!”
一位有着近二十
年教龄的老师说:“我们每次开口管娃娃的时候,总是先要思量一下这句话该不该说,会不会太重”,她所任教的小学中,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的准则早已被规范。她认为,不挖苦讽刺、不歧视学生确实是老师的本分,但其尺度太难界定,语言又易遭曲解,“若要规范,我想应该更加明确其中的尺度和标准”。家长们表示,只要不是故意针对某个特定的学生“专门过不去”,“说几句批评的话还是必要的,甚至可以研究制定一些惩戒办法,毕竟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也有一些家长认为,教师就是应该“以表扬为主,不能让孩子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