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与拙力 篇一
巧思与拙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人特质,但在某些情境下,它们可以相互交融,产生惊人的效果。巧思指的是智慧、聪明才智以及创造力,而拙力则指的是勤奋、毅力以及不畏艰难困苦的能力。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巧思与拙力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它们的优势。
首先,巧思与拙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巧思可以为拙力提供指导和方向,使其更加高效和有目标性。例如,一个拥有巧思的人可以通过制定计划和设定目标来激发自己的拙力,以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相反,拙力可以为巧思提供实现的基础。没有拙力的支持,巧思可能只是一种虚幻的想法,无法得以实现。因此,巧思和拙力的结合可以使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其次,巧思和拙力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巧思使我们能够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拥有巧思的人常常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独特的思考方式。而拙力则使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和挫折。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拙力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动力和耐心,不断进步。因此,巧思和拙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最后,巧思与拙力的发展需要时间和培养。巧思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提升。通过广泛的知识获取、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考,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巧思能力。而拙力则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的意志来培养。只有不断地克服困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发展出拙力的品质。因此,巧思和拙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锻炼和提升。
综上所述,巧思和拙力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人特质,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巧思可以为拙力提供指导和方向,而拙力则为巧思的实现提供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巧思和拙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提供动力。然而,巧思和拙力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时间和培养,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巧思和拙力水平。
巧思与拙力 篇三
《菜根谭》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推崇“尚诚尚拙”的人生哲学,他认为“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是一种智慧。面对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杨振宁先生依旧勉励弟子做科研要“宁拙勿巧”。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嬗递,我们都需要清悟远识,省心于伪,以求守拙。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拙”为何能进文成道?这里的“拙”不是愚昧无知,不是颟顸无方,而是于纷繁的尘世中能保持一份不为外物所惑的本真。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诱惑”催生出无可抗拒的“加速度”,让人类如同置身于一辆沿斜坡下冲而又缺乏有效制动的汽车里。外部地形险要,瞬息万变。车中之人,手足无措,难以把控自我的方向,最终只能随波逐流,惶惶不可终日。“情必近乎痴而始真”,于名利间不忘初心,于繁华中执着坚守,这种守拙,纯粹本真,让人能不惑于心,慎终如始,笃定前行。
除此之外,守拙还是竭尽心智,穷其工力,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工作的一种精神追求。这样的人,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而是像青松一般“咬定青山不放松”,像黄牛犁地,有劲慢慢使,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往往显得有些“傻气”。正如芹溪先生倾其毕生心血写就《红楼梦》,不仅没为自己谋得任何名利,反而贫病交加,凄凉谢世。世上哪个争名夺利之徒肯干这等“傻事”?可正是这份“傻”,这样的守拙,才让《红楼梦》成为绝唱。鲁迅曾说“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其实,这种“傻气”背后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格局;是抱朴守拙,方成大我的人生智慧。
诚然,守拙能让我们守住生命的底色,获得精神的澄亮。但俄罗斯谚语有言“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可见,我们既需要“拙”的执着肯干,也需要“巧”的方法指导。这样定能事半功倍,行稳致远。
这里的“巧”不是杨振宁先生反对的钻营捷径的投机取巧,不是为谋私利的弄虚作假,不是贪图享乐的好逸恶劳,不是“好风凭借力”的工于心计。这种“巧”不是“见机行事”,不是“巧言令色”,更不是“欺上瞒下”。这些“巧”看似“聪明”,实则是自作聪明,贻害无穷。我们需要的“巧”,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就像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而这种“巧”又来源于“拙”的不断实践,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积累,才能于“拙”中见“巧”。
巧拙并济,方能行稳致远。正如奥运冠军们,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踏实训练是“拙”,教练们的方法指导是“巧”。在“巧”与“拙”的互补之中,他们便征服了世界。
愿每一个你我
,都能于“巧拙”之间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驭心无惑,驭志无疆,向阳拔节,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