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七七事变 篇一
卢沟桥七七事变:一场血与火的悲剧
卢沟桥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也是中日两国关系恶化的转折点。这起事件由日军先发制人的袭击引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伤痛。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作为通往华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历来是军事战略的重要地点。然而,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日军的侵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卢沟桥的防守。在这种背景下,日军得以轻易地占领卢沟桥,并发动了对中国军队的袭击。
当时,中国军队在卢沟桥的驻守人数非常有限,且装备不足。面对日军的突袭,中国军队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日军就攻陷了卢沟桥,并向附近的中国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中国士兵们不顾身体的安危,勇敢地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但是由于实力悬殊,他们很快就被击败并撤退。
这场血腥的战斗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据统计,卢沟桥七七事变中,中国军民死亡或受伤的人数超过400人,而日军的伤亡却极少。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让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野心,也让他们意识到了保家卫国的紧迫性。
卢沟桥七七事变的发生,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变后,日本政府以中国军队向日军开火为由,正式向中国宣战。抗日战争由此展开,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为保卫家园和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懈努力。
卢沟桥七七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悲剧,但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起点。这场战斗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尽管中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遭受了失败,但他们的英勇表现和坚决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象征。卢沟桥七七事变的纪念,不仅是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敬意,更是对战争的警示和对和平的追求。
卢沟桥七七事变 篇二
卢沟桥七七事变:中日战争的序曲
卢沟桥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是一场由日本侵略者发动的血腥战斗,也是中日两国关系恶化的转折点。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是通往华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当时,中国政府并未认识到日本侵略的严峻性,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加强卢沟桥的防守。日本军事力量的迅速发展和侵略野心的膨胀,使得他们得以轻易地占领卢沟桥,并发起对中国军队的袭击。
卢沟桥七七事变中,中国军队在卢沟桥的驻守人数有限,且装备不足,面对日军的进攻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日军攻陷了卢沟桥,并向附近的中国军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中国士兵们虽然勇敢地与日军抗争,但由于实力悬殊,很快就被击败并撤退。
卢沟桥七七事变的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据统计,中国军民死亡或受伤的人数超过400人,而日军的伤亡却非常有限。这场血腥战斗的发生,不仅让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野心,也让他们认识到了保家卫国的紧迫性。
卢沟桥七七事变的发生,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变后,日本政府以中国军队向日军开火为由,正式向中国宣战。抗日战争由此展开,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为保卫家园和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懈努力。
卢沟桥七七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悲剧,但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起点。这场战斗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尽管中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遭受了失败,但他们的英勇表现和坚决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象征。卢沟桥七七事变的纪念,既是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敬意,也是对战争的警示和对和平的追求。
卢沟桥七七事变 篇三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
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一位战士用大刀接连砍死砍伤日军13人,自己也壮烈殉国。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战士,战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军收复了永定河东岸的失地。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本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
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蒋
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被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的奋起抗战。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以不同方式声援中国抗战。正如毛泽东在1937年10月25日与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所说:中国抗战“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国际间过去鄙视中国不抵抗的,现在转变为尊敬中国的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