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逆境出人才”【精选3篇】

时间:2017-02-08 07:33: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驳“逆境出人才” 篇一

逆境并非必然造就人才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逆境出人才”的说法,认为只有经历过逆境的人才能够成长和成功。然而,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逆境固然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契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逆境中获得成长和成功。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首先,逆境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应对和克服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逆境面前保持坚韧和乐观的态度。有些人可能会在逆境中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选择逃避或放弃。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没有机会成为人才,只是他们没有适应逆境的能力而已。相反,有些人可能并没有经历过太多逆境,却依然能够在顺境中获得成功。因此,逆境并非必然造就人才。

其次,逆境并非每个人都能够从中得到成长和启示的。有人认为逆境可以磨砺人的意志和品质,使其更加坚强和成熟。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和背景都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逆境而变得消极和抱怨,而另一些人则能够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并得到成长。逆境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试金石,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收获成长和启示。

综上所述,逆境并非必然造就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成功之路,逆境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因素。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经历,不要过于强调逆境的重要性。只有在充分了解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培养人才。

驳“逆境出人才” 篇三

“逆境出人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了。汉代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常常成为持“逆境出人才”的观点的人的有力证据。

的确,有些人身处逆境,仍然奋争,有所成就,但这决不是说“逆境”和“出人才”可以划上等号。

人才的产生能否,暂且不论。先说境遇,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番。现实中,恐怕没有谁能给“逆境”与“顺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指出其本质性差别,相反地,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变“逆境”为“顺境”或者变“顺境”为“逆境”。我们说,能促进事物发

展的处境(包括社会的和自然的)便是所谓的“顺境”,阻碍事物发展的便是所谓的“逆境”。从这个观点出发,“逆境”不但不出人才,反而阻碍人才的产生。

鲁迅先生曾提到晚清时有一个叫夏穗卿的人,听他的口气,夏穗卿的才气笼罩华夏,胜过一切古人。然而,当时的夏穗卿正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况,过着“良马不得食而足”的生活,无奈的发出“帝杀黑龙才仕隐,书飞赤鸟太平迟”的感(慨)叹,最后在默默无闻中死去,不为世人所知。我们是否可以说他就是在“逆境”???的一个人才呢?而在“逆境”中惨着扼杀的又岂止他一人!

生活在“??齐暗”的清朝的龚自珍,深感逆境对人才的摧残,矢志疗救“病梅”,但他没有成功。试想在那样的逆境中,没有一张“保命符”性命都难保全,又怎能谈得上成材呢?即使你有“韧之志”,是“超世之才”,也只有落个被埋没、被扼杀的结局。

早在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基于对逆境扼杀人才的认识,曾明确指出“恶意的批评杀害了无数天才的幼苗,天才的产生需要大量的“泥土”的培养”。

退一步讲,如果一定说逆境对人才的产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话,也只能是一种激励作用,而决不是必要条件。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报任安书》,司马迁得出的结论是“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又有多少人忽视了这“大抵”“发奋”而偏颇了史家的观点呢?再者,司马迁可以说是“逆境出人才”的典型事例了,但他并非遭受了宫刑后才有志于《史记》创作的,反而是宫刑的痛苦、屈辱差点结束了他的生命,正是完成史记的宏愿,使他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坚持活了下来,终于完成了永垂青史的伟大巨著《史记》。如果要考察他成功的原因的话,那只能说宏大的志向、坚韧的毅力使他战胜了逆境。

所以我们说,倘是人才的种子,不论是落在恶劣的石缝中,还是长在肥沃的土壤里,他都能茁壮成长。如果不具备成材的素质,“逆境”会使其枯萎、夭折,“顺境”亦会使其萎靡、堕落。我们要始终告戒自己的是!不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此而发奋努力,使自己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驳“逆境出人才”【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