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优选3篇】

时间:2013-09-02 02:44: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 篇一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能够促进公平、公正和和谐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而在制度伦理环境下,道德建设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本文将探讨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制度伦理环境对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制度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具体体现,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在一个健全的制度伦理环境中,道德建设能够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来实现。例如,法律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促进了道德建设。当人们遵守法律法规时,就能够在制度伦理环境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也对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社会中各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在一个注重道德建设的社会中,社会文化环境会塑造和传承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从而对个体的道德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例如,传统文化中弘扬的仁爱、忍耐、勤劳等价值观念,都能够激发人们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从而促进道德建设。

同时,教育也是制度伦理环境下道德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是社会传承知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制度伦理环境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培养。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道德规范,学习道德行为,从而在制度伦理环境中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此外,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也对道德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社会舆论是社会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的评价和看法,它能够引导公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制度伦理环境下,社会舆论对于道德建设起到了监督和激励的作用。当社会舆论对道德行为给予肯定和赞扬时,就能够激发公众的道德追求和行为改变,促进道德建设。

综上所述,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制度的规范和约束、社会文化环境、教育以及社会舆论和道德评价等因素共同作用,能够在制度伦理环境下促进道德建设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努力实现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发展。

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 篇二

道德建设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基石,而在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制度伦理环境下,道德建设不仅需要依靠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更需要社会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本文将探讨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首先,要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健全的制度体系。法律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促进了道德建设。在制度伦理环境下,要加强法律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和司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确保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只有在健全的法制环境下,才能够促进道德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要注重教育培养,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教育是社会传承知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制度伦理环境下,要加大对道德教育的投入和力度,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要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普及道德知识,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

同时,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舆论是社会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的评价和看法,它能够引导公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制度伦理环境下,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和弘扬道德典范和正能量。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批评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推动公众的道德行为改变和提升。

最后,要加强道德评价和奖惩机制的建设。道德评价和奖惩机制是对个体道德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它能够促进道德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在制度伦理环境下,要建立健全的道德评价和奖惩机制,对道德行为给予明确的评价和奖励,对不良道德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和制裁。通过道德评价和奖惩机制,能够激发公众的道德追求和行为改变,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综上所述,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加强法治建设、注重教育培养、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和加强道德评价和奖惩机制的建设,是实现制度伦理环境下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和策略。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构建一个道德风尚良好、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 篇三

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

  [摘 要]一个现实社会的道德水准,主要不是由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进步和完善与否来衡量,而是由其成员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体现的道德风尚如何来确定。因此,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不仅需要有一套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而且更需要有一个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持和保障道德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

  [关键词]制度伦理环境 道德建设 基础工程

  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公众的道德自觉性以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如果一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是高度文明和进步的,但是其公众的行为选择普遍是不道德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是不健康的,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不可能是成功的和有效的。因此,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必须有一个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持和保障道德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

  一、道德建设优化制度伦理环境的必要性

  制度伦理环境就是指一定的制度建设或制度安排给社会成员所提供的道德养成和道德遵守的社会生活空间。它由一定的体制和制度所设定和规范,通过一系列由专门机关正式颁布的政策、法规、条例和非正式颁布的管理规章、社会公约等等所构成的制度体系体现出来。制度伦理环境的内容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体制、制度、法规、政策、典章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导向,给社会成员提供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是把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为制度乃至法律的规定,以强制性的力量保证社会成员对道德规范的共同遵守。制度伦理环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绝对优先的地位。

  首先,制度伦理环境决定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道德建设不是抽象的、纯粹理性的道德立法,而是现实的、与感性世界相联系的道德选择和道德人格的建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并非像康德所言,“仅仅遵循他自己给自己颁布的法则”。[1](P14)从早期以习惯、风俗、禁忌等形式表现的行为规范,到较为普遍的、取得自觉形态的准则系统,道德法则都与生活世界、历史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儒家所倡导的纲常礼教,无疑是一种比较自觉的规范系统,然而,它同时又是以宗法制度为其存在背景的,不可能、也没有离开具体的历史过程。即使在康德所举的不守诺言或说谎的例子中,同样可以看到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为事实上,不说谎之成为一种道德规范,相应地在于它是信用关系及信用制度得以维护的必要条件,而并非仅仅由于它违反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或理性的先天形式。[2]道德理想的确立、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养成都是现实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产物。在社会公共生活、家庭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活中,制度所规定的内容成为人们反复践履的行为要求,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内容也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普遍的共识、认可和遵守,这样,一个社会的“道德立法”即道德责任和义务的确立才能成为可能。换言之,如果离开制度的伦理环境的熏陶,一个人就不可能真正养成现实社会所要求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人格。

  其次,制度伦理环境决定道德践行的价值取向。按照麦金太尔的说法,当代人们的道德观念从总体上说是混乱的,不可能在价值层次的内容上取得共识,而寻求伦理之基础之所以这样困难,原因即在于仅凭理性并不能带来道德,至少不能带来具体的道德。他说:“现代道德哲学有三个根本特点,首先它表现为各种自觉;其次是理性概念的运用;最后即是在各种对立的道德判断之间处理问题的优先性方面的无能。”[3]因此,为了克服理性对于道德的无能,就需要在社会实践当中为道德建设寻找合理性的基础。其中,道德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基础就是现实社会的制度伦理环境。因为制度伦理环境是按照行业、部门的特点把道德规范、道德目标化为工作的具体要求,它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和不该做什么、不该怎么做,使人们的行为从工作范围、标准、程度到工作态度、责任、义务都有明确的具体规定。这既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了道德价值的具体指向,同时也在理性之外为消解道德观念上的混乱和困惑找到了实践的钥匙。

  再次,制度伦理环境决定社会道德秩序的遵守。个体的道德自觉总是自律和他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尽管自律能使人独善其身,但是从道德社会化的大视角来看,他律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共同遵守更为重要。因为扬善必须抑恶,扶正需要祛邪,只有通过制度对恶的有效惩治才能弘扬道德正气。一个社会如果对那些严重缺德的行为或由于无德而引发的'无序行为不给予及时的、有力的制裁,那么恶人和恶行就会因为缺乏约束而肆意横行,导致社会道德失范日趋严重和道德风气不断恶化。正如邓小平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制度的“好”与“不好”其实就是对制度的伦理评价,它既包括单项制度的“好”与“不好”,也包括若干制度所构成的制度环境的“好”与“不好”。显然,以制度建设为内容的制度伦理环境是维护一个社会道德秩序的根本,或者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一个社会总体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二、建设和完善制度伦理环境的规则与路径

  第一,要完善伦理的制度安排,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制度保证。市场经济需要伦理的制度安排,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美国学者穆蒂莫·艾德勒对此曾作过精辟的阐述:“在经济领域里,正义的第一原则是,根据自然权利属于大家的东西还给他们自己。所有人都有一种自然权利去得到过好日子所需的经济物资,使他们不因某种程度的经济损失而贫困潦倒。”“在经济领域内,对正义的第二项原则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说:把每个人生产的财富归还他本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按照每个人对大家协同生产创造财富所作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5]艾德勒这里讲的两个原则实际上就是机会平等的公平原则和结果平等的公平原则。按照机会平等原则,人人都应具有平等的劳动就业和谋求发展的参与权;按照结果平等原则,人人都应该拥有根据自己的劳动贡献获取物资财富的分配权,并保证获得起码的能够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竟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它的制度框架还很不健全,各种制度安排还很不到位,所能体现的公平与正义还十分有限。如就业制度不健全,导致社会就业存在大量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平等就业还存在诸多限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原有的户籍制度严重不适应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导致人才流动难、农民进城就业难等等;又如分配制度不健全,使收入分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加上各种超额垄断利润的存在和一些权力参与分配,导致许多严重的分配不公;再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许多下岗失业者和各种弱势群体得不到社会福利的及时救济而面临生活水平不断恶化的趋势。所有这些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制度伦理环境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制度安排不健全的问题。

  第二,要加强道德法制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的制度基础。一个社会的制度伦理环境是否是文明的、健康的,主要取决于它所包含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是否具有社会进步性和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伦理精神。或者说,一个社会的制度体系所内含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决定着其社会成员整体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所构成的现实状态,并反映其文明程度的高低。为此,制度伦理环境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将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纳入制度建设的框架,把道德要求提升为制度要求,把主要依靠自我人格和良心的力量来维系的行为自律转化为主要依靠制度的强制力来保证的社会约束。从这个意义而言,道德法制化是制度伦理建设的核心内容。纵观古今中外道德文明的发展历史,道德法制化是提高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世界各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加强道德建设所走的一条成功路子。如当今欧美国家的法律都有许多规定人们道德行为的条款,对违反道德的行为科以严厉的刑罚处罚,以伸张社会正义。其中最典型的是新加坡,他们通过严密的道德立法和严格的执法,对不文明或破坏文明的行为,轻则罚款,重则起诉,从而形成具有较高法治水平的制度伦理环境,为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和制度支持,结果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使新加坡的社会文明水准得到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第三,要加大制度规约的执行力度,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制度遵守的权威。制度伦理环境是各项制度安排和制度执行的统一。任何制度都必须与关于制度执行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自觉”相结合,通过发挥对相对人的具体行为所产生的规范、引导和调节,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若制度仅仅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口头上,不予执行,或不认真执行,那再好的制度安排也是无效的。如果被制度禁止、防范的行为在制度实施后照样大量发生,甚至有增无减,那么这种制度伦理环境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加强制度执行的力度是制度伦理环境建设的必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制度伦理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执行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习惯,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如果恶人和恶行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恶行就会因为缺乏约束而横行无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正如经济学家刘伟所说:“在这里,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守尤为重要。只有在制度上使欺诈者必自欺,无信者必自损,才能够保证新的道德秩序的真正确立。”[6]因此,必须通过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才能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GroundingfortheMetaphysicsofMorals,HackettPublishingCompany,1993

  [2]杨国荣,论

道德自我[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

  [3]东方朔,自我概念之诠释及其冲突[M],开放时代,2001(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穆蒂莫·艾德勒,六大观念[M],北京:三联书店,1991

  [6]刘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N],光明日报,1996-4-5

制度伦理环境下的道德建设【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