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 篇一
中医学是我一直以来热爱并投身其中的领域。在这四年的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培养了扎实的临床能力。在即将毕业的时刻,我愿意对自己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我鉴定,看看自己在中医科出科方面的实力和能力。
首先,我在中医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扎实的成绩。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和学习,我对中医基本理论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我能够准确地解读中医经典中的理论观点,理解中医诊断方法的原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中。在学习过程中,我还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其次,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我参与了多次实习和临床实训,通过与老师和临床医生的互动,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我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我还学会了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倾听患者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此外,我还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作为一名中医学生,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权益。我坚持严格遵守中医伦理规范,保持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和道德性。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我尊重患者的隐私,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并且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重。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在中医科出科方面有着一定的实力和能力。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学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能够以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 篇二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学科,我在这四年的学习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在即将毕业的时刻,我愿意对自己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我鉴定,看看自己在中医科出科方面的实力和能力。
首先,我在中医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我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了全面的了解。我能够准确地解读中医经典中的理论观点,理解中医诊断方法的原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在学习过程中,我还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其次,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我积极参与了多次实习和临床实训。通过与老师和临床医生的互动,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我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我还学会了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倾听患者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此外,我还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作为一名中医学生,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权益。我坚持严格遵守中医伦理规范,保持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和道德性。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我尊重患者的隐私,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并且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重。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在中医科出科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和能力。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学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能够以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中医医疗服务。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 篇三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
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2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