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篇一
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和高校记者团的不断成长,我们团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机遇。在这次总结汇报中,我将回顾我们团队的成长历程,并介绍我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探索的创新路径。
首先,回顾过去几年,我们高校记者团在新闻报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们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在新闻报道技巧和专业知识方面各具特长。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新闻素养和报道能力。我们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包括校园活动、社会热点和国际大事等。我们的报道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赞赏,为校园新闻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化,新闻报道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因此,我们团队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多媒体报道。我们团队开始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报道,例如摄影、视频和音频等。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事件的现场和情感,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多媒体报道的技巧和水平。
二是跨平台传播。我们团队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账号,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平台传播我们的新闻报道。通过跨平台传播,我们可以更好地触达目标受众,并与他们进行互动和交流。我们团队的社交媒体账号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报道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量也大幅度增加。
三是深度报道。我们团队开始注重深度报道,以更全面、客观、独立的视角展现事件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事实报道,而是力求发掘事件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我们的深度报道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和赞赏,也为我们团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通过以上的创新探索,我们的高校记者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们不仅提高了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拓宽了新闻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为校园新闻传播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篇二
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加强团队合作,提升报道效果
在这次总结汇报中,我将重点介绍我们高校记者团在加强团队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以及这些努力对我们的报道效果的影响。
团队合作是一个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高校记者团一直重视团队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培训,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我们组织了定期的团队会议,讨论新闻报道的策划和安排,分享经验和心得。我们还组织了团队建设活动,例如户外拓展和团队游戏等,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这些努力在我们的报道效果中得到了体现。首先,团队合作使我们的报道更加全面和准确。在团队会议中,我们共同商讨报道的方向和重点,避免了重复和遗漏。每个团队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我们的报道因此更加全面和准确,能够更好地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
其次,团队合作使我们的报道更加多样和丰富。在团队讨论中,我们可以分享不同的报道想法和创意,从而拓宽了报道的角度和方式。每个团队成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报道方案,例如人物专访、现场直播和专题报道等。我们的报道因此更加多样和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喜好。
最后,团队合作使我们的报道更加专业和高效。通过团队会议和培训,我们可以及时了解新闻报道的最新标准和要求,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和报道能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的报道因此更加专业和高效,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
通过加强团队合作,我们高校记者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升了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将继续加强团队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校园新闻报道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记者团总结汇报 篇三
本学期学生记者团工作从3月开始到6月已经全部结束。从一区的角度而言,本学期主要以“带新记者”为主,其工作其实是以二区工作为中心的,但二区新学生记者的成长并不如预想中的那样迅速,而一区学生记者的工作则因为包括课业繁忙在内的诸多原因而未能达到预期。
三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1.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
除校友采访(1959级校友回校)、人物采访(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优秀共产党员)等稿件外,一区学生记者几乎没有完成其他稿件,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很少涉及学生活动新闻、周末谈等关注普通学生生活的层面,对新闻网和副刊的支持也不足,完全无视开学初制定的“每人每月3篇稿件”的要求。
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课业繁忙和对学生生活失去新鲜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一区的学生记者大多课业繁重,以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的课程为例,每天基本都是3大节课,还有大量的实验。而且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课外复习、课外实践的需求和对保研、考研、就业的压力都在增加,加之一区学生记者对自己学习要求都很高,所以忽视记者团工作也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少,学生活动,尤其是社团活动在一区难有作为和发展,有特色的学生活动非常少,新闻素材的减少也给学生记者发挥才能制造了困难。
所以在看到一区学生记者完成稿件数少的事实同时,也应注意到其客观的原因,而且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编辑部需要的情况下还是尽力分担了一部分报道任务,比如电工电子大赛、创新、微软小学者等稿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弱化交稿指标,而改用指定活动,即不强调“每人每月3篇稿件”这样量化的指标,而改用由编辑部指定一区学生记者报道任务,同时还可以引入末位淘汰机制,例如对每学期交稿质量最差或数量最少的学生记者劝退。这样一区学生记者不用自己寻找新闻素材,而由编辑部统一管理报道任务,一方面均衡了一区学生记者的出稿数量,另一方面也督促不积极的一区学生记者努力提高自身新闻素质。本学期的一区学生记者工作,实质上已经实行了该方法,但不够全面彻底。
2.一区学生记者例会出勤率低
考虑到级一区学生记者一共6人,故开学初将原本每周一次的例会改为每两周一次,但出勤率依然很低,但值得
肯定的是,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在缺席前都会先请假,并说明理由。这说明例会制度确实存在不足,即例会的内容设置有些空洞,例会纪律也经常得不到保证。所以希望以后的例会能有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议程,包括评报、稿件分析等,并强调例会纪律,包括专心记笔记等。
其中评报机制在年有,但之后因为公寓收不到报纸等原因而停止,希望以后可以恢复。每周周末点评上上周出版的《哈工大报》,如果公寓无法收到报纸,一区学生记者可以有大约一周时间来编辑部索取报纸,不影响评报。评报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记者看报纸、学习新闻写作、交流稿件,另一方面也是对报纸的一种反馈,了解大学生想看怎样的报纸,对校报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作用。而会议纪律问题则主要因为会议地点设在编辑部,电脑面前,有人上网,有人改稿,造成了不专心听例会的现象。希望可以出台例会纪律条例,用规章制度说话,维持会议纪律。
3.一区学生记者采写能力层次不齐
大部分一区学生记者对某些稿件的写作不熟悉、交稿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缺乏锻炼、没有有效利用例会。有些学生记者交稿少,自然得不到锻炼,采写能力也没有很大提高;没有评报机制,例会上缺少采写能力的培养,总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记者都无师自通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前两个问题。
两件值得欣慰的事:
1.级学生记者都很团结
本学期清明放假期间,级学生记者出游大青山,活动非常艰苦,一整天,很累,但也看出大家的团结。活动参加者、级学生记者一年前在二区共同的“师兄”,张宽说:“那个山很高,但互相搀扶着,我们还是爬了上去,下山之后很累,但留给我们的回忆很甜蜜。”他还说:“我和这一届学生记者团的感情都很深。”生活中,级学生记者也能互相关心、帮助。所以有一件事情需要明确:学生记者团的基础是成员间的感情。希望这一点可以向下传承。
2.学生记者新老交流
本学期,李丽、邓海峰、马立军先后回到二区,为新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级一区学生记者除1人外,也都回二区与新记者交流经验,吉星老师坚持参加二区例会,作为一区负责人,我参加了后半学期二区的例会(前半学期因为课程原因,未能参加)。这都为新老学生记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而为了更进一步交流,希望每学期可以有一
次新老记者的团队训练,我将联系team为学生记者团进行团队训练。一份统计:
一区学生记者在大三之后,是否会继续留在校报?周年校庆,也就是级学生记者大四的时候,是否能分担部分采写任务?综合平时表现,是否能托与重要稿件?通过平时的交流,大致有以下统计,作为备案。
……
一些初步设想:
1.编辑部统一安排学生记者采写任务制度
学生记者自行发现新闻线索,应先与编辑部沟通,确定该新闻是否可以报道;
编辑部需要分配给学生记者的任务时,根据学生记者平时交稿数量,尽量均衡地分配,即先询问交稿最少的学生记者是否接受任务,以此让每个学生记者得到锻炼;
学生记者有权接受编辑部的任务,也可以无理由拒绝;
对于比较重要的活动,可以分配给两个或多个学生记者完成,以保证采写质量;
接受编辑部任务学生记者应该按时交稿;
每次学生记者交稿,根据任务难度、完成效果等,由编辑部评分,对每学期总得分最低,或低于平均分过多的学生记者进行劝退。
2.例会评报制度
一区学生记者每周周末进行例会,例会上对上上周的报纸进行点评;
每个学生记者对新闻版、副刊版、周末谈、校园讲坛、工大人采风、学者林等学生记者可能涉及到的栏目或题材进行学习;
学习包括指出每篇文章的优、缺点,或请该篇文章的作者现身说法;
每周评选一篇“我最爱看的文章”,并说明理由。
3.对大一新学生记者培养的一些建议
大一学生记者招新名单确定后,第一时间组织团队训练,增进内部交流;
大一学生记者培训原则上安排在二区,由编辑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记者主讲;
大一学生记者上半学期原则上不强调新闻价值、新闻采写技巧,只强调交稿数量、错别字、新闻倒三角结构、新闻标题拟定;
大一学生记者下半学期要求每人在新闻网上发表稿件超过5篇(这需要新闻网的支持,对有些新闻价值不大的学生活动准予上网),在校报上发表至少一篇周末谈或者副刊;
大一学生记者不独立制作专版,原则上不独立接受重大采写任务;
鼓励大一学生记者到一
区参加采写活动,并与高年级学生记者交流;大一
学生记者来到一区后,推行验收考试,对不合格的学生记者给予清退。4.与学校其他学生记者团交流
与研究生记者团、管理学院记者团交流,互相参加例会。我作为负责人,现在已经和他们的负责人取得联系,明年将互相安排学生记者参加对方例会,及时沟通,协调新闻报道,交流稿件,联合培养,联谊。当然这些都只是初步设想。
下学期工作安排
新陈代谢总是无法更改,下学期的主力无疑是现在二区的新学生记者。二区的工作希望可以完全交给马琦,其采写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张宽因为保研时间比较充裕,希望给予指导,并参与一区的团队建设工作。
李玉才的责任心在多次稿件交流中得到体现,他是唯一一个将稿件历时一个多月,前前后后修改了3遍,还问我该稿件是否符合校报标准的学生记者,希望给他更多的机会,培养成继张宽、马琦之后,二区的负责人。
一区方面,我将继续留任记者团,但希望2007级学生记者团自我管理。我推荐韩春为副刊学生编辑。韩春文笔大家有目共睹,在副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校内日志上也是诗歌不断,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非常踏实,每次例会都按时参加,团结身边的学生记者,对自己稿件要求很高,责任心强,我相信他能做好学生编辑的工作,如果可能的话,我还希望他能接任一区记者
团负责人的工作。我推荐刘森负责记者团的外联工作,主要是与管理学院记者团、研究生记者团的沟通,包括互听例会、共同完成专版。刘森是大一下半学期招入的学生记者,但工作非常积极,经常与老记者沟通,下学期初我将和刘森具体进行外联工作,并相信刘森能将这件事做好。
我推荐刘杨为三版学生编辑候补。刘杨也是大一下半学期招入的学生记者,人文学院,时间上比较充裕,工作积极,是二区新记者中交稿篇数比较多的学生记者,他本人也愿意成为三版学生编辑。但刘杨缺少一份踏实,至少是他还没有表现出他踏实严谨的一面,希望给他一个表现踏实工作的机会,让他尝试三版学生编辑,再决定是否留用。
此外,记者团blog的使用情况、记者团系统培训、记者团团体出游、记者团聚餐等问题还需要解决,这或许是我
最后一次写记者团总结报告了,或许只能把这些问题留给那些后继者了,毕竟,他们才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