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五篇(精简3篇)

时间:2014-03-06 02:24: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五篇 篇一

观看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深深被这些感人的故事所打动。在这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时代,每一个获奖者都展现出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成为了我们的榜样。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一位叫李华的年轻女孩。她在颁奖典礼上获得了“感动中国”青年奖。李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但她并没有被困境所打败。她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然而,她并没有满足于此,她决定回到家乡,帮助其他贫困家庭的孩子。她创建了一个志愿者团队,为这些孩子提供教育和希望。李华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另一个让我深感敬佩的人是一位叫李明的消防员。他获得了“感动中国”勇敢奖。李明在一次大火中救出了五名被困的居民,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和职业精神。他的事迹让我想起了消防员的辛苦和危险,他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他们是社会的英雄,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支持。

此外,还有一位叫王军的农民工。他获得了“感动中国”奉献奖。王军在城市打工多年,艰辛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变得自私和冷漠。相反,他将自己的积蓄都用来帮助乡亲们解决困难。他修建了一条通往村庄的道路,解决了村民们出行不便的问题。他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在这个典礼上,还有两位获奖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一位叫杨峰的医生,他获得了“感动中国”医疗奖。杨峰长期在偏远的山区开展医疗工作,为那里的居民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救助。他的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精神让他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的偶像。

另一位是一位叫张丽的教师,她获得了“感动中国”教育奖。张丽在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学任教多年,她不仅教授学生知识,还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她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观看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些获奖者的故事背后的力量和美好。他们不仅是社会的榜样,更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学习和追随的典范。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勇气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善意和坚持不懈,我们也可以成为感动他人的人物。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五篇 篇二

观看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被这些获奖者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更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奉献社会。

其中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获奖者是一位叫李明的消防员。他获得了“感动中国”勇敢奖。李明在一次大火中救出了五名被困的居民,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和职业精神。他的事迹让我想起了消防员的辛苦和危险,他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他们是社会的英雄,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支持。

另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获奖者是一位叫王军的农民工。他获得了“感动中国”奉献奖。王军在城市打工多年,艰辛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变得自私和冷漠。相反,他将自己的积蓄都用来帮助乡亲们解决困难。他修建了一条通往村庄的道路,解决了村民们出行不便的问题。他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在这个典礼上,还有其他获奖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一位叫杨峰的医生,他获得了“感动中国”医疗奖。杨峰长期在偏远的山区开展医疗工作,为那里的居民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救助。他的精湛医术和无私奉献精神让他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的偶像。

还有一位叫张丽的教师,她获得了“感动中国”教育奖。张丽在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学任教多年,她不仅教授学生知识,还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她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观看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些获奖者的故事背后的力量和美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和勇气的真正含义。他们是社会的榜样,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学习和追随的典范。他们的事迹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善意和坚持不懈,我们也可以成为感动他人的人物。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五篇 篇三

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洒在望谟县的大地上,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生机。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1

3月3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和女儿在颁奖现场。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走过20年,《感动中国》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2

今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3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风貌。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21》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自强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显著特点。

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面对这样的状况,生活该怎样度过?《感动中国》讲述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自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力,让一儿一女考上大学,让全家人彻底告别了贫困。

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样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都书写精彩;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大学生江梦南,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走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考

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些“平民英雄”彰显的坚强、自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5

20年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颁奖词的写作风格却始终保持稳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锤炼出来的。从最开始每个人1000多字,再精简到几十个字,中间还要经过很多同事的传阅、提意见、修改。颁奖词是仪式的一部分,要尽可能短,和仪式紧密结合,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刘凯告诉记者,写作中强调朴实、准确,不堆砌辞藻,不过分华丽,尽量用中国人常用的行文习惯,让观众接受起来毫无障碍。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彭士禄的“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生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颁奖词打动人心的秘诀,在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综合部制片人孙金岭,贡献了节目的定位语“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认为,《感动中国》有两大独特气质,一是节目气质,一是历史气质。通过一年一度的广泛评选,通过庄严仪式,将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时间中定格,在记忆中凝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气韵悠长、绵延不绝的历史组成部分。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五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