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一
《绿皮书》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电影。这部片子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意大利美食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展开的一段不同族群之间的友谊和成长的故事。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剧情的紧凑和引人入胜。故事以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和意大利美食家托尼的相遇为起点,随后两人一同踏上了一段为期两个月的音乐巡演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也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整个故事紧凑而有趣,每一个场景都紧扣着主题,让观众无法转移视线。尤其是两位主演马赫沙拉·阿里和维果·莫腾森的精湛演技,更是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动人。他们用微妙的表情和情感交流,将观众带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人无法不为他们的遭遇和成长感动。
其次,影片所揭示的种族主义和人性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在这个时代,种族歧视和隔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唐和托尼的相遇和旅程,打破了种族之间的隔阂和偏见。他们相互学习和包容,最终建立起了一种纯粹的友谊。影片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向观众传递出了关于人性和平等的思考。无论我们的肤色如何,我们都应该能够互相尊重和包容,用心去理解和了解他人的生活和文化。这样的思考让我深思,也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
最后,影片的音乐和画面也是非常出色的。音乐是整个故事的灵魂,通过美妙的钢琴曲目,让观众更加融入了故事的情感之中。同时,电影中的画面也非常精美,细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南部风景和人文风情。每一个镜头都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投入到故事之中。
总的来说,《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友谊和成长的力量,也让观众对人性和平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无论种族和背景如何,我们都能够相互理解和包容,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二
《绿皮书》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这部片子以真实故事为基础,讲述了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和意大利美食家托尼之间的友谊和成长。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其深入人心的情感和深度思考所打动。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位主角的精彩演绎。马赫沙拉·阿里和维果·莫腾森的表演令人赞叹不已。马赫沙拉·阿里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将唐·谢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音乐和钢琴,传达出了唐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以及他在种族主义时代的坚韧和勇气。维果·莫腾森则以他幽默风趣的表演,将托尼的善良和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欢乐和笑声,也让观众对他的心地和成长感到敬佩。
其次,这部电影所探讨的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深刻的。影片以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为背景,展现了当时黑人面临的各种种族歧视和隔离。唐·谢利作为一个黑人钢琴家,不仅要面对观众的歧视和嘲笑,更要面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自尊的挑战。然而,在这个困境中,他遇到了托尼这样一个意外的朋友和支持者。托尼不仅帮助唐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尊严。影片通过这种友谊和成长,传递出了关于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和谐和理解的重要性。
最后,这部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中的音乐不仅是剧情的重要元素,也是观众与故事情感相连的桥梁。通过唐·谢利的钢琴演奏,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电影中的摄影也非常出色,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布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南部的风景和人文风情。
总的来说,《绿皮书》是一部令人心动的电影。它不仅通过两位主角的精湛演技,展现了友谊和成长的力量,也让观众对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肤色如何,我们都应该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这样的思考让我深思,也让我对这个电影充满了敬意。
奥斯卡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篇三
原创: 江南月
前方剧透,谨慎阅读
第91届奥斯卡奖落下帷幕,影片《绿皮书》成最大赢家,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其中最佳男配角马赫沙拉·阿里还出演了《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的反派维克特,片中一个没有台词的现身,光光靠眼神就透露出犀利演技。优秀的演员就是这样,即使没有一句台词,也能将情绪表达出来。做到极致的更是直接不露脸,比如《霍比特人》系列中的恶龙史矛革配音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仅仅通过磁性通透的声音塑造怪物傲慢自大的性格。《绿皮书》中阿里扮演的唐纳德·谢利音乐家,表情动作自然,情绪流露真实,配得上奥斯卡奖。
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出,可他却幻想着用自己的巡回演出,让大家去掉偏见。其实不论他怎么努力,种族歧视环境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管是酒吧混混,名人名流,商店老板,国家警察,俱乐部餐厅,甚至是某些城市,都带着偏见和歧视。
谢利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极高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举止文雅,语言谦逊,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生活。偏偏对黑人音乐家抱有成见,不吃代表黑人的肯德基食品。每日晚上靠酒精麻痹自己。利普歧视黑人,可却听黑人歌曲,开车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粗鲁,性格暴躁。肤色,阶级,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坐进了同一辆车,经过旅途中的几个事件,两人渐渐达到和解。利普从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变成和谢利共住一间房间。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谢利打抱不平。谢利也放下身段,主动承认错误,教授礼节,指导措辞练习和写煽情的书信。
影片的结尾部分,谢利拒绝了最后一场演出。因为那个侮辱规定,利普也没有收受贿赂而要求谢利表演。在有色人种聚集的酒吧,谢利突破自我,手抓鸡腿用餐后,在没有施坦威钢琴的情况下演奏一曲,惊艳全场。随后在大雪纷飞的回家路上,警察也没有因为车里有黑人而为难他们,反而帮他们疏导车辆。最后谢利主动来到利普家,两人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相互拥抱,利普家族也接受的这位谢利,一起共进晚餐。
这部典型的美国公路片,用一段巡回演出的旅程为背景,讲述两个角色在旅途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了思想转变,性格塑造和自我突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炸裂的特效撑场面的话,真实的剧情和扎实的演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显然《绿皮书》做到了。大到美国总统的特批电话,小到利普的态度转变,影片中营造的温馨画面,虽有些牵强,也算给出一个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慢慢去改变,去接纳,包容
和保护有色人种,加上阿里传神的表演,拿下最佳影片奖还是很有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