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黑天鹅》观后感(优选3篇)

时间:2014-02-03 03:39: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影片《黑天鹅》观后感 篇一

《黑天鹅》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电影,让观众们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影片以芭蕾舞演员娜娜(娜塔丽·波特曼饰)为主角,讲述了她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逐渐陷入疯狂的故事。影片通过娜娜的心理变化和精神崩溃,展现了人性中的欲望、病态和疯狂。

首先,影片中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娜塔丽·波特曼在片中的表演非常精彩,她通过精湛的舞蹈技巧和表情的把握,将娜娜内心的挣扎和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对自我要求的疯狂追求,以及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病态幻觉。娜塔丽·波特曼的表演让人不禁感叹演员的专业素养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从影片一开始,观众们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娜娜在求职面试时的紧张和努力,以及她逐渐获得主演角色后的喜悦和期待,都让观众们感同身受。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也逐渐发现娜娜的心理状态开始扭曲,她开始产生幻觉和妄想,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整个剧情的起伏和紧张感让观众们难以转移视线,仿佛被卷入了娜娜的疯狂世界。

最后,影片的主题引人深思。《黑天鹅》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追求完美的心理。娜娜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对自己的舞蹈要求极高,甚至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她对完美的追求逐渐演变成了心理上的病态,她开始产生幻觉和妄想,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我毁灭。影片通过娜娜的故事,警示观众们追求完美的危险性,以及人性中的黑暗面。

总而言之,《黑天鹅》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娜娜的疯狂追求和精神崩溃让人深思人性的复杂和黑暗面。影片的表演、剧情和主题都非常出色,让观众们在观影之后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部电影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对自我追求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影片《黑天鹅》观后感 篇二

《黑天鹅》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电影,让观众们对于艺术与心理的交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部影片以芭蕾舞演员娜娜为主角,讲述了她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逐渐陷入疯狂的故事。影片通过娜娜的心理变化和舞台上的表演,展示了艺术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和纠结。

首先,影片的舞台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娜娜在片中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让人彻底沉浸在芭蕾舞的世界中。她的优雅和力量,以及她对舞蹈的热情和投入,都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们。尤其是在关键的舞台表演中,娜娜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中,以至于观众们无法分辨她和角色之间的界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们对艺术的力量和舞蹈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其次,影片展示了艺术和心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娜娜追求完美的心理追求和压力,逐渐导致了她的心理崩溃和幻觉产生。她逐渐失去了对现实和自我的判断,开始产生妄想和幻觉。在她的内心世界中,她变成了黑天鹅,展现出更加狂野和自由的一面。影片巧妙地将舞台表演与娜娜的心理状态结合在一起,让观众们感受到艺术与心理之间的纠结与矛盾。

最后,影片探讨了艺术家对于完美的追求和心理的复杂。娜娜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对自己的舞蹈要求极高,甚至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她为了追求完美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影片通过娜娜的故事,告诉观众们艺术家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而言之,《黑天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影片通过舞台表演和心理状态的交织,展示了艺术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和纠结。观众们在观影之后不仅对舞蹈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于心理和追求完美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部电影让人对艺术和心理的交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引发了对于人性和自我追求的思考。

影片《黑天鹅》观后感 篇三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时刻在同一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给人这样感觉的作品肯定是成功的。两年前的我,看这部影片,把影片当成了恐怖片,两年后的我,看到了自我的觉醒。

影片中的女主Nina,是纽约芭蕾舞公司的一名28岁的芭蕾舞者,刚开始崭露头角,欲出演‘天鹅湖’的女主角。此次‘天鹅湖‘的女主,需要扮演双重角色-善良单纯的白天鹅和魅惑邪恶的黑天鹅。导演Tomas认为Nina出演白天鹅绝对是本色出演,温柔顺从,但是Nina难以塑造‘黑天鹅’的形象,因为在Nina身上完全看不到黑天鹅的魅惑、邪恶和攻击。影片围绕Nina争取出演‘天鹅湖’的女主角的脉络展开。

初次看《黑天鹅》,聚焦在Nina和Tomas两人的对弈中,不解Tomas为什么要求芭蕾舞演员具有攻击和魅惑特点。再次观看,影片中Nina与母亲的纠缠才是最让人回味与思索的。

Nina的母亲也是一名芭蕾舞者,年轻的时候因为怀上了Nina而放弃了芭蕾。此后所有关于芭蕾舞的希望,都交给了Nina.影片中没有Nina的父亲的信息,据剧情推断应该是Nina是父母一夜情的产物。Nina与母亲处于一种融合共生的状态中:28岁的Nina,母亲帮她挑选甚至帮她穿上内衣,母亲临睡前在Nina的床头放置旋转的音乐盒,俯身亲吻Nina道晚安。这个场景,也许是每个小女孩期待的母亲的陪伴。但是影片中,28岁的Nina与母亲如此融合的相处模式,让人觉得别扭。毫无疑问,Nina在婴儿或儿童时期,与母亲融合的模式对Nina是极其重要的,这样母亲能准确理解到婴儿Nina的需要。但是随着Nina身体的成长,她有能力去探索世界,也是她的心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时候母亲放手并支持Nina去探索就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母亲死死地拽住了Nina欲跨出去的活出自我的双腿。她的梦想和想法占据着女儿,侵犯着Nina的边界,没给Nina留一个角落塑造自我。Nina的卧室没锁,母亲随时推门而入。Nina下班后需马上回家。长期的控制导致Nina越来越像个美丽柔顺芭比娃娃,芭比娃娃是小女孩喜欢的但无生命力的玩具呀。而黑天鹅要利用自己的妖媚来诱惑男主,缺乏自我的Nina与黑天鹅的形象极不符合,是公司导演Tomas不想选 Nina的原因。

毋庸置疑,发展自我是本能的需求,即便被压抑,也会有各种其他形式的象征形式或者病理形式地表达。女主Nina有挠抓自己皮肤甚至挠到出血的习惯,这是Nina表达对自我边界抗卫一种病态形式。

随着剧情进展,影片中有这样的情节。Nina的同事Lily来Nina家找她,母亲在门后偷听,当听到Lily要约Nina出去吃饭时,母亲立马涉入表示Nina该睡觉了,阻拦Nina赴约。Nina在母亲的阻挠和自己的欲望中踌躇时,母女关系中的局外人洞悉了其中的关系,嘲讽地对Nina说‘回去做个宝宝吧‘。这句嘲讽激发了Nina对母亲反抗的决心,不顾阻拦,摔门与Lily扬长而去。

影片最终,Nina与母亲实现了初步的分离,随着出演黑天鹅,自我逐渐萌芽并慢慢壮大。

成年人自我的觉醒和发展无疑是一条道阻且长的路。摆脱熟悉的依赖模式

,违背母亲的愿望,自己选择要过的生活。一方面要承受背叛母亲产生的内疚感,也要处理因着背叛,母亲可能抛弃自己的恐惧感;另一方面,进入新的模式中,无法预测可能到来的困境,对未知的恐惧会挑战着想要活出自我的人,更要命的是,自己选择后出现的困境,没理由去责任别人,无尽的挫败感也会随之而来。

即便重重险阻,为什么Nina还有我们依旧选择活出自我呢?在上面描述的各种艰难险阻种,也可以看到,路虽不好走,但是我自己选的呀,自己选的无怨无悔。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由自己决定再换条路,也心甘情愿。也毕竟成年了,挫败感和恐惧感等也是要接住的,经历过破茧的痛,才有展开的翅膀飞向自由的天空。

影片《黑天鹅》观后感(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