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范文(优质3篇)

时间:2013-04-08 06:22: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范文 篇一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家埃伯特·哈伯德·哈利出版的教育教学书籍。这本书以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方法,向读者传递了作者对教育的独特见解。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教育的艺术性。作者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育的艺术性在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一观点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这本书提出了“教育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观点。作者认为,教育是一个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情感。

最后,这本书还探讨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作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这一观点让我明白,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更在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

总之,读完《教育的艺术》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这本书对我个人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去教育和培养学生。我将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努力将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范文 篇二

《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读后感

《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提出的教育教学书籍。这本书以学习动机为主题,探讨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励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角色。作者认为,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反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一观点对我很有启示,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其次,这本书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和策略。作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持续的热情。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仅是依靠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最后,这本书还探讨了学习动机的心理机制。作者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学生的兴趣、期望、自我效能感等。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激励和支持。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教学策略。

总之,读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本书,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励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适当的激励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仅是靠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本书对我个人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我将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努力将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范文 篇三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1

第一次听课后,梁校长给了我一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虽然我只读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说法和提供的实际案例,确实让我有所感悟。

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学懂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亲历和体验。老师讲出来的概念大多会成为学生的短暂记忆或学生做题时硬记的方法,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不断积累、渐进,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才会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进行巩固,在巩固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才可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把已学知识进行迁移,达到知识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同步发展。

很多知识在我们看来是简单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这些我们一看就懂的知识、方法通过教学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维方法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导学生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要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态度,心理特征等等。例如: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观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的教学中,同样也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就像课件中提出的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也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总结的。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跟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知道出错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学环节、内容、重难点等等。

现在,对数学教学还处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对数学教学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2

最近我拜读了《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这本书。看完之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做为一名老师,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通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学是需要激情与智慧并存的,根据书中举的许多教学的案例,我也试着教学生,效果相当好,尤其是互动的部分,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智慧。因此我将我的感受做如下概论:

一、让学生动,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们好动、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情景之中,让我们的数学问题具有生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书中运用的通过讲精彩故事、故布疑阵、运用幽默等。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问题情境。

2、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学生们的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让他们在动中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本书中《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课例与评析》中,采用了拼图游戏折纸游戏来加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辨认能力。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这些图形的特征进行比较的过程。既有独立思考的快乐,也有合作学习的愉快,真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生命美。

3、根据数学教具直观性的特点,引发学生好奇、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数学教具的直观印象,常常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二、让学生想,培养创新思维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欧拉猜想、非欧几何等,不知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的创新热情!在生命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给予鼓励,学会赏识,爱护学生的独特思考。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联想。联想是创新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采用由此及彼、化生为热、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部分为整体的思维方法。把一个未知的问题转化到已知的问题。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我们熟悉的相似问题或者找到与题目接近的原理、方法,变通运用这些知识,从而使问题获解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联想——转化——解决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又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之美、成功之乐。

三、让学生炫,增强创新意识

学生们都爱表现,希望在学习上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赞赏,但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我们就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来让他们炫起来。让学生们炫,炫出他们独具个性的风采,让他们在炫的体验中增强创新意识,加深对数学之美的感受。

要放手让学生炫。教师要解放思想,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潜能是令人难以估量的。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已出题,编题考考其他同学,其他同学有疑问的或不懂的还可以举手向小老师请教,学生们在出题、答题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赞赏,他们就会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同时在出题、答题的过程中,他们也巩固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生命意义之所在也就更有自己的心得。

通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帜,要让生命教育落实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在课堂之中,就需要创造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的校园。在教学中老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课堂。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3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

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范文(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