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15-04-05 07:44: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 篇一

《读懂课堂》是杨东平的一本教育著作,它以教育改革为主题,探讨了现代教育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

这本书首先让我意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而《读懂课堂》中提出的“读书课堂”模式则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这种模式下,学生们通过阅读和讨论来获得知识,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此外,《读懂课堂》还提出了重视学生情感和兴趣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只注重学习成绩。而《读懂课堂》中强调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这种关注学生情感和兴趣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让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读完《读懂课堂》后,我不禁思考起我在教育中的角色。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如何改进教育模式,让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的方向和启示。

总之,《读懂课堂》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著作。它深入探讨了现代教育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的目标有了新的理解。我相信,《读懂课堂》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教育的改革和进步。

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 篇二

《读懂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杨东平在书中对现代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首先让我意识到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分数和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而《读懂课堂》中提出的“读书课堂”模式则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读书和讨论,学生们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全面成长,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

此外,《读懂课堂》还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读懂课堂》中强调了学生应该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有价值的社会人才。

读完《读懂课堂》后,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相信,只有通过改革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人才。《读懂课堂》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方向,我将以此为指导,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总之,《读懂课堂》是一本对现代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著作。它提出了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引发了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的思考。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学生的发展和培养有了新的思考。我相信,《读懂课堂》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教育的改革和进步。

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 篇三

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懂课堂》读后感1

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对一个人民教师能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肩负起培育祖国花朵重任的必要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所著《读懂课堂》,丰富了我的寒假生活。“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志。钟老师在引言中提纲挈领地提出了这个中心思想,包含着对中国教育和教师向上发展的无限期望。

该书共分五辑,从课堂革命的挑战到课堂研究的理论视野,系统地论述了如何才能“懂”课堂,并重点要求教学优秀传统的传承和新形势下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整本书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其中第二部分——倾听儿童的声音尤其重要,也弥补了我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欠缺。

儿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储备军,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如何倾听儿童的声音,和他们进行情感和心灵的沟通,是培育好新一代祖国花朵的必要前提。

儿童也有情感思维和萌芽阶段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儿童并没有发言权,儿童的声音是被遮蔽和忽视的。所以,倾听儿童的声音正在成为学校和教育界的共同诉求。

文章首先提到人类的幼儿期相对其他动物很漫长,但同时也造成了人类幼儿期的可塑性相当之强。但从中世纪至今,儿童教育从开放的社会自然交际逐步演变为封闭式的在学校中被动学习,原本被视为伙伴的教师,也被逐渐拉开了距离。要解除这个危机,首先还要从儿童权

利说起。

“学生”是儿童在学校的一种身份,他们负有学习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但在现代学校制度的规训下,只体现出了学习的责任和义务,而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展的权利被抹杀掉了。“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如是说。

要实现儿童学习的权利,就必然要面对“发展优先”和“教育优先”的二元对立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发展优先还是教育优先,都不能全面地回答和解决整个问题。首先要认清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就意味着教育本身不能强加性地直接提升儿童的发展,而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还是起着重要作用。

要保障儿童的学习权,就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无论是语言、逻辑优秀,还是音乐、运动优秀,学生的智能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它们是等价的,不能说体育好、艺术类成绩好而其他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差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每一个儿童都拥有潜在的创造能力,“淘气包”脑袋也是可以向积极的方向激发和引导的。

激发和引导每一位儿童,儿童语言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儿童语言是儿童潜在的内心世界的表露。通过这个途径,我们便可以很好地倾听儿童的声音,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情绪表达,从而对儿童的问题可以做出仔细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

《读懂课堂》读后感2

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让我们以课堂为场域去诠释课堂,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在书中谈到“单元设计”这一章节时,更让使我停下来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停下来仔细阅读、领会作者的思想。他对“单元设计”的定 义以及分类使我有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对我们进行“单元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 可以大体分为给予学术与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以系统化的科学为基础所构成的“教材单元”和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构成的“经验单元”两种。

“经验单元”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活动课程的单元编制,它把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通过师生的合作或者儿童自身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模块来计划于组织的。这一点让我感受深刻,我在平常备课中运用颇多。比如在备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了解掌握整章的知识点,类比七上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情境探究开始,一步步由学生引入主题,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自然轻松。

《读懂课堂》让我认识到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单元设计”不是单纯指试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3

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一书中谈到板书的教育功能。他认为有效板书的艺术是“第一要有一个板书计划,其次要以视觉上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整理板书内容,最后要关注其他教具组合运用的有效性。”

“板书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要点和结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脚手架”,是所学内容的核心和实质所在。难点一目了然,学生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

“教学板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特点,好的板书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板书时的字形字迹、书写笔顺、演算步骤、解题方法、制图技巧、板书态度与作风、习惯动作与语言等,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留下深刻入微的印象。”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书写形式。好的板书能提炼出一堂课的精华,可以配合教学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增强效果。一副独具匠心的板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学生认知的“脚手架”、教师教学的“导游图”、师生互动的卷轴。

从自己个人的教学实践来谈,多媒体用多了,黑板上的板书少了,甚至懒得写了,其实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好的板书就像是北京奥运开幕的卷轴,教师与学生正是卷轴上的舞者。今后个人要在板书艺术的有效性方面多作努力,写出美观大方、实用有效、有艺术美感的板书。

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