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体会汇编 篇一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经圆满落幕,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对这档节目深感震撼和感动。通过观看这一季的比赛,我不仅重新认识了许多古代诗词,还深刻领悟到了诗词的魅力和意义。
首先,我要赞扬节目组给观众带来的视听盛宴。无论是舞台设计还是灯光布置,无一不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舞台上的花卉、书法作品和古代乐器等元素,无形中将观众带入了诗词的世界。同时,节目组还精心挑选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选手,他们用精湛的演唱和朗诵技巧,将古代诗词的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的比赛都让人热血澎湃,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中,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
其次,我要感谢节目给了观众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而《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通过选手的演唱和朗诵,将古代诗词的韵味和内涵传递给观众。在这个节目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音乐和诵读,还可以学习到古代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和文化。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
最后,我想说的是,诗词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我认识到诗词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代的文人用诗词表达了他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这些诗词至今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诗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智慧,还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和审美。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触动。这档节目不仅展示了古代诗词的美妙,更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关注传统文化。希望在以后的节目中,我们能够继续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体会汇编 篇二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经结束,这一季的比赛再次让我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和力量。通过观看这些才华横溢的选手们的演唱和朗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诗词的美妙和意义。
在这一季的比赛中,我特别喜欢选手们对于诗词的演绎方式。有的选手选择了古装扮相,通过声音和动作的表达,将观众带入了古代的画卷中。有的选手则以朗诵的形式,将诗词的韵味和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演唱还是朗诵,选手们都将古代诗词的美妙展现得深入人心。他们用音乐和声音,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智慧传递给观众,让人们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除了选手们的演绎方式,我还特别喜欢这一季节目的内容安排。节目组不仅挑选了一系列经典的古代诗词,还结合了现代题材和时事热点,使得诗词与现实相结合。这样的安排不仅激发了选手们的创作激情,还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诗词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让观众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和关注现实。
最令我感动的是节目中传递的人文关怀和正能量。无论是选手们的表演还是评委的点评,都鼓励和赞赏着选手们的努力和才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样的正能量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观看这样的节目,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总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给我带来了很多的震撼和感动。通过观看这些才华横溢的选手们的演唱和朗诵,我对诗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诗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智慧,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希望在以后的节目中,我们能够继续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体会汇编 篇三
近日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下面是小编特意整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体会汇编,供各位阅读,希望内容让您有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2017观后感一:
作为央视的台级重点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一年的节目制作周期,录制20多天,前期筹备、策划、讨论近3年。
连续两季担任点评嘉宾的王立群教授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表示,4名点评嘉宾只负责点评,并不涉及出题。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央视自主原创的节目,而不是像有些电视台高价购买国外电视台的成熟的模式,这是真正的自主创新,极为罕见。”王立群说。
制作第一季时,颜芳和她的团队整整工作了600多天,修改了20多版。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曾获得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综艺栏目奖。
为了第二季更进一步,制作团队在2016年又付出了更多努力。
“创新不易,靠的是电视人的觉悟,为电视人的志气而战。作为国家电视台,也有责任去担当。”阚兆江说。
第一季的时候出题范围局限在唐宋,第二季入选节目的诗词则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
内容设置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大的难点。作为一档大众电视节目,诗词太简单和太难都吸引不了观众,必须做到“熟悉又陌生”,不能离观众太远,也不能离观众太近。
“比如有一道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说的哪个节日,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在说“重阳节”,这时候观众就会有知识上的满足感,能把观众黏住,让他有参与感,形成一种与节目与选手的互动。”阚兆江解释。
点评嘉宾康震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做到了知识性、趣味性、竞赛性和高雅性的结合。
选手陈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更看重专家对自己诗词世界的引导。“哪些作品开始读,用什么方式读。对我们业余爱好者而言,这是接触老师,接触经典很好的机会。”
至于,怎么才能成为接近老师的百人团成员。颜芳透露,百人团的诗词背诵大致在300首—3000首。“至少要熟背《唐诗三百首》。这是最起码要求。”颜芳说。
除了内容,第二季的比赛还升级了赛制,如“飞花令”的设置,让节目效果更加出彩。
有网友说,节目太注重选手的故事。阚兆江承认对选手 的选拔有所控制。他说,如果只是为了比赛,节目组大可以去高校里最顶尖的中文系请几位学生来参加。
“我们今年特意丰富了百人团的构成。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不分年龄、不分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阚兆江介绍,“一个人在这里有好的表现能激发一千个一万个跟他差不多的人接触诗词。百样人生才能激发最大的文化价值。”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2017观后感二: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夺冠。其实,这场比赛中其他选手都很强,女博士陈更更是已经担任过几期擂主。不过,由于比赛题型并不局限于记忆类的填空选择,而是从历史、社会、生活等层面同时考察选手的综合能力,攻擂者自身知识范围的局限,就成为追逐赛中的致命短板。最终稳定发挥的武亦姝成为最终攻擂者,而在第二轮与百人团的飞花令对决,以及第三轮的擂主决战中,对手的失误也将这个小才女送上了冠军的宝座。
武亦姝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在读高中生,她的诗词储备量大,让她一战成名的那次飞花令主题字是“月”字,武亦姝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了。飞花令有时间限制,非常考验参与者的诗词积累和心态。而武亦姝不仅没慌,还微笑着迅速脱口而出《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句诗里包含四个“月”字。在决赛中,她又是9道题无失误打破了自己的纪录,以“酒”为题的飞花令里,她连说三句酒字诗,而并没有要求对手也同样对擂三句,即便如此,最后还是获胜。
赢了《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顿时成为“网红”,不少观众大赞其“腹有诗书气自华”,“喜欢诗词大会的主要原因就是场上的选手都很淡然,心中有诗、爱诗,不为名利。”
还有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有的网友则替夺得亚军的彭敏可惜,“他已经是《中国成语大会》和《汉字听写大会》的双料冠军,差一点就能赢大满贯了。真是遗憾”。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2017观后感三: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此外,节目里几位00后“学霸小美女”的表现,也让不少网友认为,年轻选手对诗词的热爱,或可看作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有情感共鸣。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舞台上,武亦姝是16岁高中女生,同样16岁的姜闻页第一次进入个人追逐赛时答对全部9题,此外还有13岁的初一女生侯尤雯、13岁的叶飞……他们才思敏捷,游刃有余,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百人团”选手绝大部分是年轻学生和各行业的普通人,年龄上以“90后”“00后”为主,“古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