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选6篇)

时间:2018-06-09 03:24: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以一个医生的视角,揭示了人们对生命的轻视和对死亡的无知。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活经历,引发了我对生命的反思和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托玛斯是一个医生,他面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让我深感震撼。托玛斯对待生命的轻率和无所谓让我感到不解和愤慨。他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把生命看作是一种随手可弃的东西。他在感情上的不忠和对患者生命的冷漠,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这本小说通过描述托玛斯与他的朋友之间的关系,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的重要。托玛斯在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情感和亲密关系,他只专注于自己的个人利益和欲望。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只关心自己的人,他们忽略了他人的需求和情感,无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死亡的思考。托玛斯的无视和轻视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死亡的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我们对死亡有时候感到恐惧和不安,却很少思考死亡对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死亡时,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我意识到我应该更加珍惜生命,以及与亲人和朋友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系。

通过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小说让我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死亡的意义,反思自己的生活,以更加有意义和充实的方式度过每一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纠葛,这部小说探讨了生命和死亡的本质,以及人们对生命的轻视和对死亡的恐惧。

小说中的主人公托玛斯是一个医生,他对待生命的态度让人感到震惊。他无视自己的责任和道德,对待患者的生命漠不关心。他的无情和冷漠让我感到愤慨和不解,我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对生命如此轻视。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托玛斯与他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复杂而纠结,他们之间的感情充满了欺骗和背叛。这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的重要性。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死亡时,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这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的珍贵和重要。

通过阅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小说让我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死亡,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这本小说让我更加明白,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以及与亲人和朋友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三

  寒假期间读了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它时心境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

  书中主要对人公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这四个人物的生活进行描述,有感情,有性,有对时局政治的看法,还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轻与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述一向体现着这些方面的冲突性,托马斯和特蕾莎在灵与肉之间的纠结,而萨比娜和弗兰茨则是在媚俗中选择,作者在不一样的篇章中表现了不一样的主题,甚至切换了主人公,切换了时空,但每一次切换都是在不断加深对这些方面的理解,反复迭代,直到终了。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不仅仅荣耀,事业感情,加之鸡零狗碎,时间一过扬起的尘土便尘封满处,托马斯和特雷莎始终走不出死亡的轮回,萨宾娜始终选择漂泊地把一个个城市甩在背后,弗兰茨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死都承担着对生命本意的解释。尽管荒诞离奇,在轮回的高度上来说,却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说他们,甚至我们,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个经历,来生有个重复,托马斯还会选择那个像是从上流漂过来给他的特雷莎吗?还会再驾着那辆汽车走向黄泉吗?弗兰茨也许会安分守己的当好教师,我们呢?不会再有错误的选择,不会再忽视周遭遗失过的完美,生命在设想中一步步的前进,平淡的像一张白纸,这也许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了永恒,却像耶稣一样,背负着十字架,无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经是生命的本质,那么生命还有什么价值?昆德拉说的好,正是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没有前生也没有来世,生命仅此一次。

  托马斯在灵与性中挣扎,最终选择了灵魂。托马斯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并且总把性与爱分开,不和每一个他的情人睡在一张床上,他享受这种充满活力而不用负职责的生活。直到他遇到特蕾莎,这个让他有除了肉体上需求外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与她一同牵手睡觉的时候,喜欢看她睡着的样貌,沉迷于她工作认真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永远保护她。他对她的爱违背了他制定的原则,是的,他的灵魂归属了她。可是,他却总是坚持与别的女人在肉体上的接触,导致了特蕾莎的离开与背叛。

  特蕾莎是一个专一的人,她坠入情网,爱上了托马斯。可是,托马斯的不断背叛却让她心生恐惧,难以承受。她常作噩梦,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并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明白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我是这么深爱着他。

  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一再付出代价,最终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正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娜的轻盈都能够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以往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种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日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生命属于我们仅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孰轻孰重?我们应当承担起那份职责,家庭职责,社会职责……那样生命才会真切实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四

  无论是习惯、经验,还是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可是气来,可是当你来到了米兰昆德拉那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这本著作的解读,我想也必须如此。带着这种疑惑和欲望,在这个漫漫长假,我呼吸着炎热的气息,静心拜读了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

  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向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感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出诊到一个小镇,邂逅了一位旅馆的服务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继而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成为家庭职责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平淡地去生活、去爱。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虽然是一向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我去幽会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负职责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们证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我,给自我自由。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职责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职责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感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我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我的幸福。

  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职责,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在追问关于“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我想起以往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出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然而,仅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将它扔过了高墙,之后他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是的,他赢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轻盈、轻便、轻巧、轻捷、轻快、轻柔等词语,会让人感觉到身心愉快,但如果是轻浮、轻率、轻狂、轻薄、轻蔑、轻佻等词语,又当如何呢?科学揭示:坚持宇宙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万有引力,所以,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经验,就是地球带给我们的重力,它使我们不至于脱离地球而进入游离状态。“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以固有的观念去衡量它。以往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就像一只鸡毛,你很难简单的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我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忙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感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经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我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可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人活着一向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中一向在透露两个字,那就是――颠覆。颠覆生活,颠覆感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完美,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进行重组,从而炫耀那些变态的美丽。在那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他受难的灵魂。

  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仅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齐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之后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经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当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可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应对所有的困难,从容应对自我肩上的职责。我相信:在一个之后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五

  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以往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后者在历史上仅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所以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往杀过多少人,因为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就像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都仅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奇怪的统一。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仅有一次,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一次就是没有,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择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我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择重,选择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择永劫复归。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希特勒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勒、斯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人生同样如此。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职责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动物是天生的哲学家。狗很幸福,因为它们享受于日常重复的生活。幸福就是对重复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轨迹是一个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远。当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都被直线向前的人抛弃乃至遗忘,当人挣脱了所有的负担而飞上天空,这样的人生最终走向虚空。人类思考了千百年,才发现幸福,居然就是能像猫狗一样生活,认真、重复的生活。难怪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六

  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可是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可是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简便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靠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

  所以,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理解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我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终,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经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我心中的答案。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的感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相反地。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终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向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我心中的答案。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职责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应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此刻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之重,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

点击展开全文,剩余41%未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