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经典观后感【精彩3篇】

时间:2012-03-06 07:49: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经典观后感 篇一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崇高。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为了救治自己患有白血病的儿子,不惜付出一切的故事。这位母亲用自己的无私和坚强,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动。

影片中,母亲为了给儿子筹集治疗费用,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甚至辞去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开始卖水果,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尽管生活十分艰辛,但她从未放弃,一直坚持着。她的坚强和毅力让我深感敬佩。在她眼中,儿子的健康和生命远比自己的一切都重要。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无私和无尽。

另外,影片中的母亲还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在筹集治疗费用的过程中,她遭受了许多人的冷漠和嘲笑。但她从未气馁,一直坚持着。她不仅要面对疾病的折磨,还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嘲笑。但她从未动摇,始终相信着儿子会康复。这种坚持和信念让我深受感动。在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放弃。而这位母亲用她的坚持和信念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影片的结尾,儿子终于康复了。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结局,也是对母亲坚持和付出的最好回报。当看到母亲欣喜若狂的笑容时,我也为她的坚持和付出而感到欣慰。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母爱是伟大的,它是无私的,它是无尽的。我们应该珍惜母爱,感恩母亲的付出。

总之,《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展现母爱的伟大和崇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感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部电影提醒我们要珍惜母爱,感恩母亲的付出。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这种坚持和信念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和追求的。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经典观后感 篇三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经典观后感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观后感(一):我的母亲住在十字架里,我的父亲,住在母亲里~

  这是一部很温情的片子~

  里面的人都生活的很真实~

  这简直是一部心理咨询的片子~

  看的时候我在怀疑,是不是这片子导演学心理学?

  家庭,亲情,爱,婚姻,友情,导师 ~

  在我很小的时候,特别希望能有一位长者

  做我的人生导师

  在我遇见困难的时候,给我指引道路

  曾经这种想法存在了很多年,也很强烈

  或许这是幼小的自己在面对未知的恐惧的时候的一种期盼吧

  上帝说过,只有我们宽恕了人,上帝才宽恕我们

  但是我们如果一直在宽恕的话,是上帝希望看到的吗?

  他希望他的孩子一直受苦吗?

  难道宽恕别人才是真正的自我救赎?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观后感(二):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灵魂透着含笑花的香气

  这是一部格调比较老的电影,电影的剪辑技术的相对落后使电影的连贯衔接受到一定的影响,每个情节段落中会有黑色镜头为做好衔接。影片的主题很丰富,女性主义的真谛,生活的真知,婚姻的真实面目和最终的归途,对生命的思考。很喜欢奶茶的演绎,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夸张的演技,甚至一举一动还略显羞涩。

  十字架是影片的一个重要意象,它代表了仁慈、博爱,也代表了对世事的隐忍和放开。影片中,客家族女诗人杜潘芳格的母亲,总是随身带着十字架,每当被生活压得喘不上气,每当为醉酒麻痹自己的丈夫失望的时候,每当想要摆脱生命束缚时,她都会仰望天空拿着十字架默默祈祷,默默放下内心羁绊,重新出发。杜潘芳格自己在面对丈夫外遇的痛心时,她没有让愤怒冲昏头脑,她选择向十字架上的耶稣忏悔,忏悔自己在婚姻里的失败与过错,她也祈祷,祈祷与丈夫的婚姻在彼此重新认识后再生。听到这些,影片的女主角夏碧荷似乎也不再迷茫,她无法接手丈夫的偷腥行为,但她也意识到两人婚姻的问题所在,但她并没有立刻做出选择。她想过打掉孩子,但对于杜潘芳格经历的了解,让她学会隐忍,她在最后一刻明白,“他是活的,他是一条生命”,并决定独自一人生下他,并养育他。

  对于夏碧荷而言,母亲这个词,酸涩而痛苦的回忆——夏碧荷的母亲是一个智障,因为跛脚的工人父亲和脑筋不正常的母亲,碧荷在学校受尽了歧视。同学们嫉妒她考一百分,说她作弊,拿不出证据,就说她有那样的父母,怎么可能聪明到可以拿一百分。她也随之痛恨父母,但事实是,她的父母也是一百分,他们给她的爱,并不比任何其他父母少,甚至更加倾其所有。影片中,杜潘芳格的角色设定,更像是碧荷的第二个母亲,她在诗

歌中放空自己、放下世俗,但在生活中,她积极乐观、向往真实。她引导碧荷走出了婚姻突变的纠葛,为她的幸福而喜悦,为她的悲伤而忧愁,像一个母亲一样为她担忧。

  影片的部分情节处理很飘忽,例如,为了显示女诗人杜潘的诗歌《纸人》,即将临盆的碧荷闯入了正在做法事的寺庙。看到被扔进炉火中的纸人,伴随着诗人“在这纸人充塞的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我在寻找,寻找和我相同的灵魂。”的闽南语诗歌吟诵,碧荷仿佛在炉火中看见纸人的脸渐变成了逝去母亲呆滞而又鲜活的脸。现实与回忆交织,她最终晕倒在地上。碧荷对于母亲,是思念的,对于母爱,则是急切渴望的,她并不如表面上的坚强冷酷,她也渴望得到无微不至的母爱,不管它是否来自智障的母亲,至少那是一种不会被智商、被世俗局限和减弱来自原始生命的关爱。

  回忆对于碧荷来说是黑暗的,苦涩的童年经历,年少时母亲的突然离世,心里无法抹去的伤痛,以及后来对于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她总是在回避,她害怕伤害:她不敢要孩子,她怕孩子遗传自己的母亲;她不想接受有过外遇但悔改的丈夫,她害怕再次被背叛。但是回忆又教会了她,一切都是前行的,人不可能通过逃避去面对生活,现实总是有足够的强大去击败回忆的疮痍,让阳光照入每个人的灵魂。

  影片的结尾,碧荷是重生的。她虽然没有与丈夫复合,虽然她需要一个人抚养孩子(丈夫只是偶尔出现,提供孩子抚养用品)。但是她活出自己人生的真谛,她明白了隐忍的内涵,明白了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实含义。她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也完成自己对于孩子的答复,她想要给她所有的爱,想要给生活真实的一面。隐忍而坚强的诠释属于自己生命的美丽诗歌。

  影片是陈旧的,拍摄技术不是一流的,配乐也很单调,镜头色彩也没有现今电影的高清与绚烂。但影片的情节与剧情的波折,让我真正了解了一个母亲的真谛,什么是十字架里的母亲?为什么她要住在十字架里?母亲的爱,根源更深,润物细无声。有别于父爱的时有时无或是维持不久,亦如没有绿叶和花朵的枯枝。如果你可以静下心,认真观看,你会在结尾看到,一个不再为生活所焦躁、不安、恐惧的自己,你会看见冉冉日光下的含笑花,迎风散发自己的香气。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观后感(三):关于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的学习

  如果说一段感情不能让你变得更好,那么就推断为不是一段好感情。将该理论放在电影上,那这部电影让人很是狗血。

  狗血一: 忍无可忍,重头再忍。该片误导各女性同胞要在另一半出轨时选择自责,然后原谅。用忍耐换来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什么外遇,什么小三都是浮云,没事,都会过去的。老伴老伴最重要的是老来有伴。

  狗血二:我怀孕了。这大概是史上最不会消失的一句话吧。争先恐后的摸着那微微隆起的小肚子说我怀孕了。

  狗血三:我会照顾你一辈子的。家里的你要照顾,外来的妹也要顾好。一边苦苦哀求,一边也不能放下。两手都要抓,两头都要顾。男人,就该这样。

  狗血四: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有个妹妹名夏碧荷。

  狗血五:论文是要写十个月的,跟怀孕一样。

  狗血六:有人能告诉我男主角那张欠我五百万未还的脸是怎么长的吗?为什么他有三只眼。

  狗血七:一个婆婆如此想要孩子,居然在儿媳妇怀孕期间闹离婚之时都没出来战一回,彪悍的说一句:婚可以离,但孩子得留下。只在收成时出场。不合逻辑啊不合逻辑。

  狗血八:肚子里可以塞更多的枕头衣物吗?你敢再大肚点吗?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观后感(四):人性的弱点

  看得我内流满面啊。

  亲情、爱情、婚姻、家庭、婆媳关系、宗教信仰、饶恕、隐忍……

  当一个女人怀着最后的一丝希望跑到第三者家,好决定是否告诉丈夫自己怀孕的消息,却发生自己的丈夫就在第三者家,而几天前还在口口声声地要求妻子原谅他!

  一个男人可以犯贱到,一边对着妻子说:“我们的婚姻还没有走完”,一边却搞大秘书的肚子。

  可是,能怨什么呢?有些时候,是没有得选择的,要么忍耐,要么放弃。

  怨的不应该是那个人,怨的是人性的弱点。

  人不经常做一些自己明明不愿意做却偏偏去做的事情么?

  有时候觉得,人的力量原来是如此的弱小,弱小到控制某些情绪或者欲望的能力都没有。

  上帝说,如果我们不能宽恕别人,他也不能宽恕我们。我想,如果没有十字架上面的爱与救赎,哪个人可以真的可以做到这样的饶恕呢?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观后感(五):含笑花

  潘阿姨的诗不说很精彩,用客家话念出来,但是动人。

  我们家花香不曾断过,就像你我之前的爱也不曾断过。

  每一只猪嘴里咬的都是一个『甘愿』,无论如何,使它咬着『甘愿』的是你,不然就是我。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住在一起,就是『甘愿』

  婚姻就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男女,许下承诺,彼此拥有,然后共享人生的酸甜苦辣,在一起过下半辈子。

  男主角皱眉时不用黏假眼可以直接演二郎神。

  迅雷片库更新这部片,有刘若英,2000年的,有些惊讶,以前没发现有这部的。

  河堤旁吹来的风,紫色长围巾,奶茶美极了,淡淡素雅。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观后感(六):很深刻的一部心理片

  最近,关于感情我一直有些许困惑。听说了一些故事,往往并不是"我最深爱的人伤我最深’,反而是”最深爱我的人伤我最深“。说的就是当两个人的关系呈现一种稳定状态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个人出轨,而出轨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出轨的理由就如电影中的铭彦所说:明明知道是个火坑,却不知道为何做出这样的事情。

  年轻的时候,我和碧荷一样。遇到事情,总是玉石俱焚的心态,非黑即白,不肯屈折。只是年纪越大,越趋向于女诗人杜潘芳格的感情态度:平平淡淡的婚姻也是有代价的。所以我会对人的感情感到好奇,正如碧荷所说,不是每一个凡夫俗子都会去出轨,然而,却也正如杜潘芳格所说,将鱼放在了猫嘴边就不要归罪猫去吃。

  听起来像悖论,但是不正是千千万家庭所遇到的困境吗?有一篇文章说:外遇就像那只扣着的碗,当你最终忍不住拿起来的时候会发现里面一无所有,但是你却会失去一切。像铭彦这样的男人肯定是需要谴责的,但是大可不必钉死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因为有天中国女人会发现,这里面有太多的无奈,不管是社会的还是自身的,还不如难得糊涂。

  我曾经在转载一篇写文章和马伊琍的文章下写到。如果出现问题夫妻双方都需要检讨。一个朋友甚至为这句话和我翻了脸,她觉得丈夫出轨,作为妻子,是没有什么责任去检讨自己的,错在小三和丈夫,是应该千夫共指的,哪怕这个女人没有伤害到你,作为女人也应该去痛骂她。我想她是不知道婚姻中的种种无奈,就如她举得例子,在妻子怀孕七个月的时候丈夫出轨,小三打上门来,但是最终妻子为了孩子选择原谅。在《住在十字架的母亲》里,作为观者,你会对碧荷这样的女孩有自己的判断。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她其实卡在一个关于母亲的潜意识死结上一直没有解开。在杜潘芳格的开导下,碧荷总结自己:好强,读书就要读第一,然而父母却不及格,一直到现在也无法接受自己有这样的父母。

  对于父母,我们所有的人必须臣服和认命。上天也许可以给你选择一切的机会,但是唯一父母,是不可选择的。碧荷的成长经历决定她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的人其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沟通很那相处的。虽然她各方面优秀,但是这样的优秀有些时候不近人情,比如她根本就体恤不了婆婆想要一个孙子的心情,也不能很好的和丈夫沟通,使得铭彦必须遵从她的生活理念。

  杜潘芳格说,别太苛求自己,同时也苛求着别人,你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辛苦也很累吗? 其实也是说给所有人的。碧荷只是羡慕杜潘芳格拥有幸福的婚姻,然而却未曾体她当年被自己的丈夫背叛的心痛和养育那么的子女的艰辛生活。很多东西都是在外人看起来很美,然而这”美“是有代价的。你或许可以说,这电影不就是赤裸裸的告诉你渣男无罪出轨基本没代价吗?那或许你还年轻,你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情感,比电影复杂的多。纵然是完美主义者的碧荷,也在丈夫送来婴儿用品的时候露出微笑来。一个人,总是难过两个人,却养育他们共同的孩子,中国女性的隐忍是自古而来的,不是她们没出息,而是生理上的社会上的负担太重太重,她们比男人更能牺牲更能去爱别人更能为自己的子女考虑而非自己。

  这是一部很深刻的心理成长的片子,看完的时候我哭了。碧荷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说,孩子呢?那瞬间我哭了,因为我第一次体会到一个母亲一个女人的伟大,他们对生命的理解从来都是以苦痛为代价的。碧荷在晕厥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也许那才是和解的开始。纵然她是个不能成为母亲的母亲,然而,作为女儿,有天接纳了她也就是接纳了自己。我们都是人,都是有缺点的,都是犯过错误的人。这点对碧荷和铭彦来说,是一样的。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观后感(七):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

  我的母亲住在十字架里,我的父亲,住在母亲里;与其说女人在上帝那里学会了爱与宽恕,不如说女人经由上帝看到了自我生命里的爱与宽恕。——是为题记

  一直都很想很想写的影评,也是一直迟迟未能动笔的影评。彪哥二月就发来大大的红包,结果我无耻的收完三月更大的红包,还是一直拖到现在;《奇葩大会》,一个会让我深夜爆笑到邻居来敲门的马东出品,带给我的远不只是欢乐和观点,而是思考,对于自我、时间、信仰、爱等一切看似形而上而我们却又行其中的思考。

  女人比男人离上帝更近,仍记得彪哥听完后的,一脸懵逼状,以及我讲完后的,一脸无措状;直到后来想起杜潘的诗《父母亲之住家》,“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住在母亲里的父亲,两人住在一枝傲然耀艳的,玫瑰花,在那荆棘里”,才勉强觉得支起这句的由来。

  “捆在十字架里的母亲”“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一字之差,相差甚远。记忆里一直记得是前者,可能是因为剧情的原因,一位研究杜潘的女研究生、杜潘、杜潘的母亲,三个时代的女性,在不同的时代与境遇里经历了爱人的卑劣、背叛、丑陋。杜潘的母亲一位虔诚的基督信徒,于信仰里找到了平静,而杜潘又在母亲对父亲的宽恕里学会了爱,进而女研究生又在杜潘对爱人的宽恕和爱里和解了婚姻和自我。从“捆”到“住”,从一种教义的“应该”到一种信仰的“治愈”,于我不是一种距离的“远”,而是一种格局的“远”。很喜欢史铁生关于宗教的诠释,所有宗教的本质都是经由“自我的信”,与其说女人在上帝里学会了爱与宽恕,不如说女人经由上帝看到了自我生命里的爱与宽恕。

  自我:乐观不可被给予,也无可被褫夺。所有告别的祝福与相识的问候,都是,超超,快乐。一个人可能无法在安逸里感到快乐,但是一个人很可能会在疼痛里学会乐观,生活里太多这样的悖论,如手中沙。积极的悲观者、外向的内向者、冷头脑热心肠,所有看似的矛盾却能终于统一,一定是,有一种稳定的,内在自我原则在那里,如冷头脑热心肠里的良善。快乐,无可被给予,直到快乐由乐观而发,它将强大到无可被褫夺。

  爱:无法决定开始,也无力决定结束。直到很久很久,读了那么多书,看了那么多故事,才开始明白,爱是最大的不确定,它不可预测,它它无从左右,它无可决定。你无法逼迫自己去开始,你也无法强迫自己去结束,唯有时间,知道去留。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住在母亲里的父亲,两人住在一枝傲然耀艳的,玫瑰花,在那荆棘里”,“每一只猪嘴里咬的都是一个“甘愿”,无论如何,使它咬着“甘愿”的是你,不然就是我。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住在一起,就是“甘愿”。”杜潘诗里,最喜欢的两首,大抵所有的故事都由前者起,只愿所有故事都好运,以后者终。所有的爱又皆因我,愿在时间的“甘愿”里,我的目光永远澄澈,我的内心永是真实。

《住在十字架里的母亲》经典观后感【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