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小孩不笨2》有感 篇一
在观看《小孩不笨2》这部影片后,我深感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影片通过讲述一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挑战,引发了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首先,影片中的孩子们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才能。他们有的擅长表演,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计算等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这些特长正是他们独特的个性的体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被迫按照统一的学习模式来培养,而忽略了他们个性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无疑会使孩子们失去自信和个性,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影片中的孩子们展现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为了在学校的各种考试和比赛中脱颖而出,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然而,这种过度的竞争压力却使他们忽略了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孩子们应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被严格的排名和评价所束缚。教育应该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潜能为目标,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名次。
最后,影片中的孩子们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并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并努力克服。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孩子们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被迫放弃自己的梦想,追随社会的期望和压力。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孩子们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束缚他们的发展和选择。
综上所述,观看《小孩不笨2》这部影片让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特长,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应该创造快乐和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下一代。
观《小孩不笨2》有感 篇二
《小孩不笨2》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通过讲述一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教育问题,让我对教育方式和目标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影片中的孩子们展现了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性的想法,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这种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是孩子们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被迫按照固定的学习模式来培养,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新。
其次,影片中的孩子们展现了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被迫追求个人成绩和利益,忽视了团队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让他们学会相互支持和合作,共同面对挑战。
最后,影片中的孩子们展现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情绪。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轻易放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并保持乐观的态度。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情绪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和乐观情绪,受到了压力和焦虑的困扰。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和坚强。
综上所述,观看《小孩不笨2》这部影片让我深刻思考了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有团队合作精神、有积极心态的下一代。
观《小孩不笨2》有感 篇三
《小孩不笨2》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小孩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成长故事,给观众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这部电影着重探讨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并通过情节展示了如何通过努力和勇气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电影中的主人公小明是一个聪明但有些内向的小孩,他在学校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在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下,小明逐渐变得勇敢起来,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成功。电影中的情节非常真实,让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小孩子们在学校中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同时,电影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告诉观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它让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学校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很大的。他们不仅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学业任务,还要面对同学间的竞争和社交压力。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是很艰难的,他们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克服这些困难。电影中的主人公小明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次,这部电影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它让我明白了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我相信它对于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
总的来说,观看《小孩不笨2》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非常真实,让观众能够深入地体验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通过电影,我明白了只有通过努力和勇气,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我希望能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观《小孩不笨2》有感 篇四
5月17日下午我们欣赏了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这是一部带给我们欢笑、感动和反思的电影。《小孩不笨2》通过一个五口之家在孩子教育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苹果之所以会成为烂苹果,是因为我们没有保存好它,孩子之所以会成为坏孩子,是因为我们教育不当。对待烂苹果,用刀削去烂掉的部分,苹果一样可以吃,但是扔掉了,就浪费了,不会再有机会!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断的问自己,我找到了那把与孩子相处的钥匙了吗?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电影中的场景又有多么的相似。大人们每天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为的是什么?为自己吗?相信绝大多数家长不是这样想的,每个人都是在忙着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可以生活、读书;为了孩子有更宽广的天地可以见识;为了孩子能有更多的特长,甚至为了孩子能比别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可是我们孩子呢?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清楚吗?我们的一片苦心,他们理解吗?我们都有一颗爱的心、善的心,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爱还需要科学,需要方法,需要技巧。
当杰利偷钱被人发现后,得到的是学校和父母的指责,爸爸痛打杰利,当听到杰利说出“我只想用五百块来买你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看我演出”这句话后,爸爸要打杰利的手停了,泪水淌了出来,深感惭愧的抱住了杰利,妈妈也惭愧地哭了。为什么?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却演绎的如此复杂?我们在努力为子女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可曾想过留下一点时间去陪陪自己的孩子,与他多一些交流,沟通。孩子也有很多心里的烦恼,却没有人去听他去诉说。也许我们太忙,没有时间听,或者说根本就没在意孩子们内心的需要。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称赞。“我是你的(父母/孩子)我了解你”,这只是一厢情愿。没有沟通,就注定会产生冲突;没有沟通,就失去了彼此了解的机会;没有沟通,我们无法正确对待彼此的爱;没有沟通,我们不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没有沟通,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失去的、错过的是什么。
我们和孩子只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着对方,却不曾想过要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爱着对方。我们也不曾想过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他的良朋好友,而
不是做他高高在上的父母。电影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父母与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会出现的磨擦。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以为我们是对的,孩子要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做才是一个好孩子,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需求,恨铁不成钢的我们,在面对孩子犯下的一点点错误,只会以打骂来对待,却从来不会找原因,也没有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作为父母的我们,有做到了吗?“世上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我们总把我们认为是好的东西,一股脑的全部给孩子,却从来不听听孩子想说些什么。如果我们能树立起尊重孩子的观念,充分的尊重孩子的权利和言语权,那么成才、学谦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再发生。
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多一些自省。作为父母,应多抽出一些来陪陪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思想变化,多给孩子一些赏识、理解和精神上的支持;作为幼儿教师对带班内幼儿的不同性格特点应加以认真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他们交朋友,努力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努力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不该用简单地方法批评他,指责他,而是像朋友一样,从理解他的角度出发,从正面告诉他应该怎样做。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让我们用心去爱孩子,用适宜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用我们的真爱去换取孩子们那金子般的真情。
观《小孩不笨2》有感 篇五
“小孩不笨”,这四个字听起来很新颖。
我是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看完这部电影的。
故事情节很紧凑,催人泪下。
电影讲述了三个孩子由好变坏,由坏变好的几个经典场景。反映了信息社会,许多家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父母忙工作,忙赚钱,缺少同孩子沟通交流。
即使是有限的几次交流,也不过是:父母说,孩子听,照着做。在大人们看来,这样就算是沟通、教育了。
看小孩杰利的演出,父母认为是无聊之举……
哥哥杰利博客写得好,父母也认为是没用的折腾……
学谦体育好,喜欢拳击,却遭到父亲的暴打……
……凡此种种,代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宽,差点就酿成了悲剧。好在剧中父母老师觉醒很快,才皆大欢喜,以令人振奋的喜剧结局。
由电影的目光看现实,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在我的同学中,有很多人真的很了不起,有很多的优点,但就是被家长老师忽略了。大人的观点很唯一,也很统一,就是一个答案:读书读得棒才是真的棒,其余的都是假的,不值一提。
为此,家长心甘情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给孩子补习,而从来不会问孩子愿不愿意。很多时候是事与愿违,有的甚至适得其反,把孩子对学习仅存的最后一丝兴趣,也给磨灭了,还有什么成绩可言?
另外,孩子由好变坏,也有父母自身的原因。
父母该反省:有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经历吗?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处理一些问题吗?是不是经常同小孩做沟通,是不是不断的改进交流的方式,以求更好的效果?
我坚信成才父亲的那句话:“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是的,童心生来就很纯洁,可塑性也很强。由于父母的忽略,会慢慢变迟钝,甚至麻木。这时的“家”已经不再是家,而只是睡觉的房子了。
最后我想说:不管工作有多忙,为人父母,请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吧。他们缺少那份爱,那份沉甸甸的爱!
观《小孩不笨2》有感 篇六
有一把钥匙,一直在大家的身上。这把钥匙可以使每个孩子得到幸福,使跌倒了的孩子就有勇气爬起来。这把钥匙其实并不那么奇异,你只要张张嘴对孩子加以称赞和鼓励就能铸成。
《小孩不笨2》在幽默中不知不觉得使看过它的每一个人内心都渐渐触动,化悲悯与感动为两行热泪,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当我正一时找不到答案,似乎答案离我很遥远时,荧屏上赫然出现“很久了,是吗?”时,却好像心脏的某一处开了闸,有什么要宣泄出来了。
喋喋不休的父母总是认为自己什么都做得不对,就算做对了也认为做得不够好;一厢情愿的老师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烂苹果,做什么都是那样无可救药。不知何时起,再也听不到称赞和鼓励,有的只是责备、埋怨、训斥、误解甚至毒打。于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家只是个睡觉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学校只是个打发时间的地方,表面上什么都教,其实什么都没教会。
这样的生活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包括我在内。中学时期的我也曾不断地埋怨为什么我的父母从来都不称赞我不鼓励我:考试第一名却听不到父母的表扬;当上学生自我管理会主席,父母总认为那是个无关痛痒的虚位;家长会我的父亲从来不会出席,而我的母亲永远都会迟到;拿着难得考砸的试卷,我总是战战兢兢得准备好一顿皮肉之痛……我也曾多么渴望那把我的父母不轻易拿出来的钥匙:称赞与鼓励。幸好我还有欣赏我的老师,16年的读书生涯,一路上正是有一个又一个老师陪伴走过,伴我成长,才有了今天的我。当我懵懂之时,是老师发掘了我的艺术特长,使我充满骄傲的发展自己学习以外的才能;当我失足时,是老师鼓励我,相信我能再创佳绩,使我再登高峰;当我迷茫时,是老师悉心教导全面分析,使我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所以我是幸运的,从父母那没有直接得到的关爱我在老师那满满地得到了。也正因为我沿着正途走到今天,我才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我的父母是爱我的,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爱。
如今,我也站在三尺讲台前,想着自己曾经多么感激的那些老师,我将倾注我的青春,去帮助我面前的这些孩子去实现他们的梦。而他们的事实是:很多的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工作,很少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只是通过电话偶尔关心一下他们的成绩,如果成绩不理想,父母总会说这样的话 “我们这么辛苦地赚钱养家,你还不努力学习,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样的抱怨是孩子们生活的佐餐。于是这些孩子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家庭对他们疏于教育,使他们着走在黑白之间。平时作业不好好完成,上课不认真听讲,默写不理想,错别字连篇,语感差……他们的种种表现使我这个初出茅庐、经验极少并且一向以优等生自居的年轻教师无法理解。于是我也曾忍无可忍拍桌子训斥,抱怨他们在小学里什么都没学到,抱怨他们总是长不大。每次当我大发雷霆后,孩子们都深深地低下头,似乎在说:“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我是个火爆脾气,但是发泄完后,我也会反思问题所在。事实上,我不能把过错归咎于孩子,小学基础不好责任在于小学的老师,他们也是受害者;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无法控制自己的作息责任在于家庭,在这样的时代,留守家乡的孩子们是可怜可悲的。这样的孩子更需要中学老师的关爱。“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如果中学老师还是一味的责备,只看到他们的缺点,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和努力,不给予他们缺少的称赞与鼓励,那么毫无疑问坏孩子就会主导他们的行为。看了影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应尽量看到学生的优点,称赞他,然后针对他们的不足加以鼓励,使之有信心去补足。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工作,孩子寄住在亲戚家,由于生活环境的拘束,这个孩子平时很少跟人交流,情感不丰富,上课总是一言不发,有时精神脱离课堂。有几次我在全班面前批评他开小差,希望他能够把持住自己,并严厉的要求他举手发言,但是一点进展都没有,反而这个学生越加的沉默了。后来有一次我无意间开玩笑说小z上课总是很深沉,但是越深沉的人越是有思想,鼓励他说说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其他同学对我的话付之一笑,小z起初还是沉默不言,我不断地鼓励,并加之启发,其他同学也开始为他着急,为他鼓劲,最后他好不容易回答出一点,但这已经足够了。那堂课我表扬了他,之后虽然小z还是一贯的沉默,但在我的课堂上至少在我叫到他时,他不再一言不发了。这样的例子在教育一线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爱护,适时的称赞与鼓励能够使他们重拾希望和信心,用充满爱的钥匙唤醒他里面的那个好孩子。
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无论你缺失过还是拥有过,不要让你周围的人重蹈你的痛苦或是无法享受你曾经拥有的幸福,特别是脆弱的孩子们,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天使,而不是小恶魔。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每个孩子说:“有我伴你成长。”当我们下次再被问到“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就在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