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穹顶之下》有感 篇一
《穹顶之下》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纪录片,通过展现中国城市中的拆迁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城市发展与个人权益的思考。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展现了城市拆迁过程中的不公和残酷。片中的人物们无助地面对拆迁部门的强制执行,他们的房屋被拆除,生活被打乱,甚至有人因此而丧失了工作和家庭。这些拆迁者并不是不愿意接受拆迁,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补偿和安置。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拆迁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他们的利益往往被置于城市发展的背后。这让我深感到社会的不公和制度的不完善。
其次,这部纪录片也引发了我对于城市发展与个人权益的思考。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确实需要一定的规划和改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个人的权益。城市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应该更加注重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拆迁问题恰恰暴露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个人权益的忽视。城市发展与个人权益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应该相互促进和平衡的关系。只有当城市发展与个人权益得到良好的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通过观看《穹顶之下》,我深刻认识到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我也应该关注和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为改善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更加重视个人权益的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城市发展的公平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
观《穹顶之下》有感 篇二
《穹顶之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展现城市拆迁的现实,揭示了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对于城市发展和拆迁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城市拆迁的过程和影响。片中的拆迁现场让我感受到了拆迁者的无助和困境。他们的家园被拆除,生活被打乱,甚至有人因此而丧失了工作和家庭。这些个体在城市发展中的权益被忽视,他们需要得到公正的补偿和安置。拆迁问题不仅仅是一场房屋的迁移,更是涉及到人们生活和幸福的重大事件。纪录片所呈现的拆迁现场让我深感社会的不公和制度的不完善。
其次,这部纪录片也引发了我对于城市发展和拆迁问题的思考。城市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如何在发展中平衡个人权益和城市利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城市需要发展,但不应该以牺牲个体的权益为代价。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拆迁者的利益,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公正的补偿和安置。同时,城市规划和拆迁应该更加注重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通过提高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质量,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观看《穹顶之下》,我对于城市发展和拆迁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认识到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拆迁者权益的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城市发展的公平和可持续性。同时,我也希望每个市民都能够关注和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为改善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出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城市。
观《穹顶之下》有感 篇三
《穹顶之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观察和记录,揭示了许多令人震惊的现象和问题。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思考了城市化的意义和影响,也让我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纪录片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从片中的画面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不断涌现,城市变得更加繁华和现代。这种快速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让人印象深刻,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而,纪录片也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片中展示了城市中的拆迁问题和土地征用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建设新的楼盘和大型项目,许多居民被迫搬迁,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生活依靠。这种拆迁和土地征用常常伴随着强制和不公平的现象,给受影响的居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这些问题让我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是否应该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我们应该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公平和平衡?
另外,纪录片也关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和历史保护问题。片中展示了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和文化传统被忽视的情况。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为了建设新的城市形象和现代化的设施,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被毁坏或改建,让人感到惋惜和遗憾。城市的发展应该与文化和历史保护相结合,让城市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
通过观看《穹顶之下》,我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变革,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保护环境、尊重文化和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观《穹顶之下》有感 篇四
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昨日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并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及全民讨论。
崔永元说:"(穹顶之下)非常好,是1个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数据、推论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觉得科普的最大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崔永元还说"我认为柴静该说的都说了。就像1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样,1个ct检查准确地诊断出了病症,而治疗要靠其他科室,做新闻的就好像做检查一样,只负责探求真相,是不应该开处方的。至于说该淘汰什么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做纪录片的不应该去涉及这些。"
很多公众人物都对《穹顶之下》发表了看法,我之所以特地将崔永元对柴静的《穹顶之下》的评价拿出来,是因为他说的这番话和我对《穹顶之下》的基本看法很相似。
一、穹顶之下的"对"
《穹顶之下》是一部很直白很接地气的科普片,柴静把一些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据,晦涩的术语等转换成具体的案例、视频和动画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采用新媒体全网覆盖的方式,让公众直接认识到了"雾霾"也让公众意识到了"雾霾"这个危害社会与人类的大问题。
这部纪录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讲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数据的来源也很明确。所以柴静在制作这部纪录片是使用了“数据新闻”这种新型的报道方式,她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并且帮助我们去解读这些数据。至于这些数据本身暂且不提,利用数据来说话无疑是比较直观、可信、权威的,简单粗暴,让人不得不服,而且也很符合当今的大数据背景。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给我冲击力最强的也正是这些数据。
柴静的《穹顶之下》极具人文关怀,她以妈妈的身份出发,更加亲民众,接地气,使得一部公益科普性质的纪录片"软化"了,可也因此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引起公众对这件事的热烈讨论。所以,很多人也因此开始发现自己身边的污染问题,并且开始重视这些问题。
我的老家很多人家都有灶台,需要烧柴,烧干草或者是烧麦秸。每次回去闻到那种味道,我就觉得,啊,这是老家的味道。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被我认为是老家味道的东西其实就是ph2.5的来源之一。正如柴静所说,烧柴烧煤经常让人感受到温暖,所以我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忽略其所带来污染问题。
而今年,我是在老家过春节。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原本静谧的夜晚被鞭炮声,放烟花的声音所打破。放鞭炮,热闹喜庆,但是那1个晚上,烟尘弥漫,空气全是鞭炮火药的味道。柴静没有提到鞭炮、烟火带来的空气污染大概是因为它们所占比例不高,但是我认为这些是春节期间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镇。
还记得柴静有提到这么1个有趣的例子,洛杉矶有1种罐头,里面装的是洛杉矶的空气,上面的标语写得是:如果你有恨的人就买一罐送给他。这是1种讽刺,但如果有一空气气真得变成了人类杀手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都需要背着空气过滤装置?
其实生活在深圳,然后现在学在湛江,这2个地方都是的环境都比较好,所以我对污染、雾霾并没有太直观、太深切的认识。但是在看到《穹顶之下》当中,北京、山西等地方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雾霾,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对我们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危害时,我才感觉到雾霾的凶狠以及来势汹汹,就像是一只长着血盆大口的怪物,企图将我们一口吞噬。我们在我们周遭很少看到雾霾,但这不代表在我们国家,雾霾不是1个大问题,就好像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交通事故,但每天仍有人死于交通事故一样。
"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真的必须行动起来,一同对抗雾霾与污染。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做的事情有限,但是只要我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正如《穹顶之下》里面提到的一样--出行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搭公车、或者是与他人拼车;随手拍照打电话举报拖着黑色尾巴的车辆以及工业污染源;建议直排油烟的餐馆安装过滤装置;拒绝购买污染企业的产品。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不是吗?
所以不要认为环保、治理雾霾是国家的事,我们同样可以为此做出贡献。
二、穹顶之下的"错"
而这部纪录片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中国石油那一部分内容。其中,柴静在采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前总工程师和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湘洪时,这位曹湘洪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柴静的犀利问题,曹湘洪每次的回答都避重就轻,这让我看得挺恼火。而接下来,柴静和环保部门去查1个小村庄的民营加油站时,老板那种嚣张的态度也让我感到愤懑。
我是个学生,不开车,所以对油价的关注度不高,但是从柴静的讲述当中我也能意识到关于石油的一些问题的严重性。而自然,中国石油、中石化也引起了我的强烈质疑--为什么他们不升级?他们垄断石油这么多年究竟攫取了多少利益?当然也质疑一些当今的民营企业,质疑它们的油的来源以及油的品质,以及质疑它们究竟是在推动中国的发展都还在给中国的发展拖后腿?
还有一点就是--柴静提到"保护落后是没办法创新的",所以要开放市场,支持公平的市场竞争,支持新兴产业。但是这个"新兴产业"指得是哪种"新兴"?指得是"新能源"产业,还是其他私有产业抑或是外国资产?我们都知道能源对1个国家的重要性,如果把能源开放出去的话,总觉得像是把自家的后院向未知的陌生人完全敞开。
然后我与我的一位老师讨论这些问题。这位老师是在石油勘采企业长大的,也考察过民营油田、油井,她认为柴静对是有部分的论述不够专业,严谨,倾向性过强。她还说,"我只希望科学归科学,情怀归情怀,柴静的作品与美式游说团的相关性,柴氏概念股崛起,中国石油公司不止两家。深圳近十年治霾成就不是假的。""柴静的所谓引进竞争,其实是为资本新贵进入国家命脉工程的公关,私营老板不满足财富,他们想要权,以血汗起家的人,只会把国变成他个人的家。"
这位老师说的就是两点,一就是中国石油公司不止两家,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去批判。二是支持私营不一定靠谱,因为有些人会把私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上。
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是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之一。
观《穹顶之下》有感 篇五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保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
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观《穹顶之下》有感 篇六
“柴静门”事件在网上的关注日益增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态度,无论评论如何,事实都不会改变。
《穹顶之下》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集了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柴静自费100万拍摄这部记录片,一条旧仔裤,一袭白T恤像沙龙主人般向围坐的听者介绍投入调查的心理动力、调查的思路和复杂的感受,解释有关雾霾的性质和危害、来源和构成的科学原理、调查的过程和结论。她实地考察,亲自到曾经遭受过严重雾霾侵袭的地方;她走访有关部门,收集中国近十年空气污染数据;她向曾在此类空难中遇害的人们表示衷悼;她用一个个通俗、形象、残酷的数字警醒世人。
视频发布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她卖国,说她用美国的钱来指责中国的不好;有人说一个移居到美国又在美国生孩子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说中国;还有的人却十分支持她的这种做法,我更是其中之一。我认为,柴静讲述的,是客观的,是真实存在的,这与她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没有关系。一句句话揭示着事物的本象,直指问题的根源,犀利而尖锐,有如一支支利箭射向环保、交管、质检部门,可有谁敢于站出来承认已发生的.错误,为之羞愧、脸红?又有谁会为今日的恶果买单?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生活在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我们有权利更有责任帮助国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休养生息的环境更加美好而贡献一己之力。
当然,在一个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可能会出现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兼顾环境,但保护环境却不应与发展经济冲突。大气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便是空气中的工业废气和各种可吸入颗粒物。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我们应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可清洁、可再利用的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要减少对大气的环境压力。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在面对责任时不互相推托、推诿,勇于担责,不给那些非法经营的商家、那些排污量大并超标的企业有可乘之机。地球是大家的,保护这唯一的家园,是地球上每一位公民共同的责任。
生活在穹顶之下,已然成为事实。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环境的力量是有限的,作用并不大,但只好我们从自身做起,就会影响带动许许多多的人去保护环境,也希望社会上能出现越来越多像柴静一样的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