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一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主演的战争电影。影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美国士兵戴斯蒙德·多斯的真实故事。戴斯蒙德·多斯是一名拒绝携带武器的战斗救护兵,他在战场上以非暴力的方式拯救了许多战友的生命。影片通过讲述他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残酷战争中坚守信念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心中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情感。影片通过丰富的影像和真实的战争场景,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恐惧和死亡的时代。每一个战斗场景都让人揪心,每一个角色都令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主人公戴斯蒙德·多斯,在没有任何武器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在战场上,并以自己的方式救助伤员。他的勇气和信念让我深深地敬佩。
影片中的战争场景十分真实,暴力和血腥的画面让人不忍直视。但正是这些画面让我更加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在这个充满死亡和毁灭的环境中,戴斯蒙德·多斯的坚持和拯救行为显得尤为珍贵。他不仅仅是一名勇敢的士兵,更是一个坚守信念的普通人。他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他相信非暴力可以改变世界。他的选择和行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对人性和善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血战钢锯岭》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信念的电影。它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和善良依然存在。戴斯蒙德·多斯的经历和选择让我明白了,在战争中,拯救生命和传递爱与和平的力量同样重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真正的善良和智慧。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二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让人深思的战争电影。影片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对信仰的考验。主人公戴斯蒙德·多斯的坚持和勇气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影片中的战争场景十分残酷和真实,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痛苦和无助。在这个充满死亡和毁灭的环境中,戴斯蒙德·多斯选择了拒绝携带武器,并以非暴力的方式拯救伤员。他的坚持和勇敢让我深深地敬佩。在战争中,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选择了保护生命,他相信非暴力可以改变世界。他的选择和行为让我明白,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和善良依然存在。
影片中的戴斯蒙德·多斯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也有自己的疑虑和恐惧。但正是他的信仰和坚持让他克服了一切困难和挑战。他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他拯救了许多伤员的生命,他给了他们希望和勇气。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即使在战争中,我们也可以保持自己的人性和善良。
《血战钢锯岭》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和勇气的电影。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勇往直前。战争是残酷的,但人性和善良的力量同样强大。戴斯蒙德·多斯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勇气和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持和信仰。
电影《血战钢锯岭》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深入的人性描绘,引发了我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戴斯蒙德·多斯的选择和行为让我明白了,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可以保持自己的人性和善良。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和勇气的电影。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勇往直前。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三
如果,人类不把欲望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那么我想战争也不会发生,影片也只能是架空历史的题材。但是人就是人,如果本能可以控制的住欲望,大家都可以相互尊重,那么我想人类一定是进化到最顶端超脱现在的文明了。时间回到二战时期,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无非是日本侵华、日军空袭珍珠港、德军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还有此片中拍摄的冲绳岛战役。
冲绳岛战役,太平洋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录战役,日军被俘虏或战死的有10万人,美军也有8万人受伤或身亡。光听数字也许不太直观,没什么画面感,工人体育场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可以容纳1.5万名观众,12个工体才足够容纳这些死伤者。12个工体,我仔细想了想,心中不寒而栗。
至于二战为什么打响以及从哪打响,我想历史课本里已经交待的清清楚楚,这部电影里也没妄图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些事交待的清清楚楚,而是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MAX,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士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混球父亲。
在孤儿院里的Smitty不解,他的世界只有强者能够生存,心中充满了怨恨,他手中倾泻着的机枪喷出的每一发子弹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爆发出的不满,他认为这个世界本应该就是这样的,因为没有爱、没有信仰也没有尊重,所以他问道斯,你手中的枪为什么不射向混球父亲。
“在我心里他已经死了”道斯这么说,是的,除去信仰还有尊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正是这种尊重让道斯的混球父亲也救了他一命,也是他父亲最后一次在荧幕前亮相。回想起道斯的父亲站在坟墓前的模样,还有从军营里消失的模样,还有打骂道斯母亲的模样,我怀疑这是不是一个人。在道斯的父亲最后一次露面时,我只注意到了他的头发、一战时的美军制服还有制服上三颗闪闪发亮的勋章。他在我心中的位置也不再是那个混球父亲,而是一个怕自己儿子下半辈子都待在军事法庭里,拉下老脸去求老队长,迈向老年的落魄中年人。
尊重,再从我糟糕的观影体验中表述,是我旁边那男的一边用微信发语音,一边用公放听对方发来的语音、坐在我后面的情侣若无旁人的打情骂俏、带着小孩子来观影的一对老夫妻根本不在意电影中的死人谈笑风生、小孩子看见了死人大喊大叫、还有坐在我前边的大哥从兜里掏出一套煎饼果子吃的正爽,末了还把油乎乎的塑料袋扔在了脚下。
有人会说我愿意,你没权利干涉我的自由。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你愿意的同时就是在不尊重我,不尊重影厅里的所有人,也成功的让我把这家影院从心中拉黑,这样的电影院我再也不会去了,真的不该贪那20块钱的便宜。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的全部也不是在说尊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是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想起了《老炮儿》里的剧情,六爷和他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中国和美利坚不一样,五千年的传统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改变的,老一辈的家长不懂得尊重,他们信奉的是传统,打是亲骂是爱、子不教父之过、棍棒底下出孝子。就连现在,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我爸喝多了叫我过去训话,他一瞪眼我还不寒而栗,想起他小时候用皮带抽我时我的惨状。
所以在要求老一辈向美利坚看齐的时候,自己也要想想老一辈在自己的成长中付出了多少,是不是18岁之后就要求你自己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了。至少我家里并没有,到了现在我还只能当个寄生虫。
影片最后,没看完道斯老爷子从容的笑我就逃一样走出了电影院,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爹打个电话(我的手机在电影院里收不到信号),发现他正在满世界的找我,甚至给我所有朋友打了电话,这让我感到很难堪,和朋友抱怨了一番,回家,喝二锅头吃花生米的他一脸严肃的看着我,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发雷霆,醉醺醺的他给我的感觉是个独守空房寂寞的中年人,我跟他笑了笑,也没提他让我多丢脸的事,连羽绒服也没脱下来就迫不及待跟他吐槽我的观影经历,于是他也换上了一副笑脸,一边听一边骂。
后来,想起了我奶奶小时候给我讲的故事,就是那个小孩站在镜子前,你对镜子笑,镜子里的人也会对你笑。大家都笑了,这个家会越来越好,这个社会越来越好,这个国家越来越好,这个星球也会越来越好。
无信仰者,硬说的话算是道教徒,看不懂信仰,只谈尊重。
再说说只给四星的原因。
一是剧情老套,看到战争的时候我以为这部电影会是一部黑童话,道斯死在日本人的枪下然后坚持把圣经堵在伤口上,但没想到是以这样故事为结尾的故事,说是太老套了吧,其实也不老套,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也正需要这种东西,反正成功的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中越战的片段。
还有战争中的视角,以极大篇幅去刻画战争中的残忍,胳膊腿乱飞这在战争中是很正常的,不像赶上好时候只在书本上见识过的我,画面确实拍的很好看,看了一些影评才知道,那不是加的特效,而是真刀实枪的干,这让我对导演以及一众演员很敬佩。但视角方面有些分歧,我还是更想看见由道斯作为主角的一部电影,这部影片确实拍出了战争的残忍,但对于主角道斯在战争中的表现略有不足,我不相信美国直男对死没有畏惧感,特别是当前一秒在自己身边谈笑风生的战友下一秒被敌人的枪子击中的时候。在我眼里救世主这个角色根本不存在,只是宗教分子和直男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懦弱意淫出来美丽的梦境,真正要去做选择题的还是自己。也许这就是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我还是更喜欢看李安那样犹如外科手术医生一般精准的划开人类的皮肤,把五脏六腑给你看。
影片的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战争之前,一部分是战争中。但由于长度,所以人物的刻画受限制,不知道美国人是不是特别相信一见钟情又特别开放,总觉得爱情来的太快,想了想主题,这并不是一部爱情电影,所以交待的不是特别清楚也情有可原。
道斯的母亲和哥哥刻画也不足,他哥只是他参加战争的一个引子,而他母亲也只是一个被丈夫家暴忍气吞声为了家庭的可怜中年女性,也许这就是你们所说的美国主旋律吧。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四
由《勇敢的心》等片导演梅尔·吉布森操刀,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雨果·维文等主演的战争巨制《血战钢锯岭》昨日公映,片长接近140分钟,相较北美版仅删减30秒,观后感只能用“震撼”来形容。这有可能是记者今年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血战场面记者看得“毛发竖立”
其实真正的血战场面集中在电影开场一个半小时之后,《血战钢锯岭》保持了好莱坞战争巨制一贯的水准,真实还原二战时期钢锯岭争夺战的惨烈战争场景,实拍感强烈,看不到太多CG的技术感,因此呈现出来的是最为血腥残酷的
人间炼狱画面。如果你还对《拯救大兵瑞恩》的登陆战场景印象深刻,其实,建议你还是回忆一下伊斯特伍德镜头里的硫磺岛战役吧,看得我毛发竖立,坐立不安。
虽然铺陈很长,但剧情与之后关于信仰和“再救一个”的主题也非常匹配。要知道梅尔·吉布森与编剧兰道尔·华莱士的上一次合作,就是收获了五项奥斯卡奖的《勇敢的心》。向死而生、勇气和信仰的主题,再配合对残酷战争场面的刻画,虽然没有“几个救一个”的《拯救大兵瑞恩》来得更奇崛,但一个救75个的历史事件,也绝对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奥斯卡风向标“评论家选择奖”上,该片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七项提名。
几位主演都足够强,雨果·维文饰演的老兵戏份不多但堪称黄金男配,而“超凡蜘蛛侠”加菲尔德诠释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据说得到了原型人物亲属的认可。而在电影里,这位漫威英雄出身的男星洗尽铅华,实话实说,在导演中心制的时代,尤其是在梅尔·吉布森这样风格化显著的导演手里,加菲尔德成就了自己迄今为止最棒的一次演出,而且毫无疑问,该片将是他整个演艺生涯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在北美评级为限制级,当然主要是战争场面非常残酷,但据说在国内上映只删减不到30秒,这在引进的战争片中实属罕见。看评分,《血战钢锯岭》在北美上映后IMDb评分飙至8.6,昨天豆瓣评分也是8.5。记者不是针对吴宇森,大场面他真的不行。细节,太多的真实的细节,其实对观众是一定的挑战。在对于战争双方的平等视角上,梅尔·吉布森也秉承了前辈的价值观,真正残酷的是战争本身。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篇五
最近热门的电影很多,其中,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出品的一部战争历史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
虽然影片讲的是虔诚基督徒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不过从影片中的场景和特效来看,这绝对是战争片中的良心之作,而绝不是中国的抗日神剧能够比拟的。一直以来,战争题材被认为是最残酷和冷血的,它不需要刻意营造气氛,也不需要努力粉饰英雄。每一场战争都真真实实的发生过,只需要最忠实的记录就足以令人战栗。1995年,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震撼了无数人,吉布森怒吼着「freedom」的画面成为一代经典,这部电影也拿下了五项奥斯卡奖,包括了最重量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在电影特辑中,梅尔·吉布森选择使用气筒将血浆喷射在演员脸上;全身着火的士兵也派上如假包换的演员,并在爆炸的瞬间由绳索牵引一飞冲天,令人提心吊胆。导演要求团队将电脑特效的使用降到最低,美术团队在不允许使用3D技术、设计工具、三维动画软件的情况下,用黏土雕塑三维模型,再由置景团队等比还原战场沟壑。特效团队做出一种特殊且安全的“炸弹箱”,让镜头与演员都可以无限接近炸点,以营造逼真的拍摄效果。所以,那些令人战栗的画面,这最贴近人间炼狱的战争场面,早已不是那些所谓暴力美学所能描绘的了。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我们都应当去看看的原因。
凡战争题材,一定要描写英雄,无论是梅尔·吉布森二十年前的《勇敢的心》,还是我们熟悉的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岛》,《兄弟连》…这些英雄无需塑造,血肉之躯在炮火之下被摧残,生命如草芥一般埋葬在壕沟里,有人能站出来,保护战友袍泽,这已经是最伟大的行为。而这部《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是一个不是战斗英雄的真实英雄故事,如果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你甚至无法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