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志读后感500字篇一
中国历史上,在每个朝代气数将尽的时候,末代皇帝无一例外的总是不理朝政,听信谗言且荒淫无道的,其实那烂的早了,不是一个半个皇上爷的事。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也不排除,先是黄巾起义,接着董卓专权叛乱,劫持着小皇帝乱跑,后来又是曹操当国,挟天子以征四方。总之是那个时候有底盘和军队的人都想趁机捞一把。给所有看过《三国》的人一个总体影响是很乱,不是你投奔给他,就是他投奔到我。就这样,在《三国》中我们很少能找出几个曾经不是叛徒的人,然就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成了国人心中的英雄,尤其是百姓心目中长盛不衰的偶像。有些人成了战场上杰出的的军事指挥官,如周瑜;有的成了辅佐君王的天才,如诸葛亮;有的人是点子百出的智囊团,如郭嘉等等。
现在就单说这位受人万世景仰的诸葛武侯,这位曾经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终于走出了隆中山林,辅佐一个年近半百的“皇叔”一下子死鱼翻身,干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且说刘备其人,有吞吐宇宙之心,主宰中华之志,无奈才疏智浅。曾一度奔波流离,居无定所,(几度妻子失散,甚至还有殁于战火者,尽管曾经有过几次婚姻,但都没陪老这位皇叔。)年近半百还寄人篱下。后来因抗曹有功,孙权借他荆州,以暂避家小。谁知道这一借就是七八年,正是因为有了这块借来的土地作为根据地才得以建号立国图天下。这一切的实现,都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功劳,要不然,恐怕大腿肥肉还是那么多!是的,弱小的刘备被诸葛亮一手扶植长大了,以至于有了自己很大一块势力范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三国形成了,刘备就也敢时不时到黄河去饮马,荆襄去阅兵。成了三巨头之后的刘备,总是屁股尖的坐不稳。想去东吴学曹公一样挥师八十万(蜀国没有那么多兵,其实当年曹操也没有那么多兵)打打猎,于是倾尽全力伐东吴,结果一场夷陵大战险些丧命。也就在这次大战遭到惨败,又连失两元上将之后就一蹶不振,很快就便一命呜呼了!
刘备死后,诸葛继承刘备匡扶汉室的遗志,连年北伐,搭上粮食财力不算,就壮丁不知道死了多少也无法准确说清。(少壮男子都血洒疆场,全国人口数量骤减,到处是老幼病残,发展农耕经济也就出了问题,造成国家内需亏空。)陈寿如此评价他说“制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很公正地说,诸葛亮曾经制服南蛮孟获并说服不了他的军事才干。因为象诸葛亮这样饱读经书,才华绝伦的天才去平叛一个野山从中,文明尚未开化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在谁看来都是掌握之中的事情,(五次北伐才真正遇到了对手,是他一筹莫展)况且提出这一构想的人是一个扮演着丑角的人马谡。
三国这么多人物当中,要不是马谡后来的那次街亭之败,恐怕很多人都还不晓得有这样一个小人物曾经出现过,但这个人我认为死的有点冤。历史上带兵打仗的人中除了韩信,几乎没有人没打过败仗,但并不是败一仗都被斩首。
即便立了军令状,败后免于军法者也大有人在,但马参军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能用死来表达对帝国的一片忠心!
无论怎么说,马谡还是被斩了,斩的人感到肝肠寸断,包括诸葛本人。后来很多人都认为马谡不该斩首,他是蜀国后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能带兵打仗,但可以辅佐君主,是个不可多得智囊级人物),甚至有人把他和张良那个放在一起比。蜀汉后期人才极度缺乏,曾经的五虎大将,只剩老将赵云,虽当年勇冠三军也终究是气力不饶人,只能凭借着当年名声吓唬吓唬那些个小将!然军法严明,固然很好,但不至于败一仗就斩一将,并且马谡初次挂帅出征,作战经验不是很丰富,战败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诸葛没有派遣有着多年作战经验的的西蜀名将魏延,而派了个纸上谈兵的马谡。这么重要的军事要冲,又不是去做实验,以诸葛亮的敏感和见识,在谁看来都不应当派遣马谡去迎战资深的司马氏父子。然而,历史无法假设,马谡还是照常去了,也不可避免的输了,输的诸葛亮心服口服。感到无法向中央交差,遂自己贬官向人民谢罪(但权力任然还是那么大,比皇帝还大。在我看来,这个把戏就像当年曹操因马抽风而践踏良田之后,为严明军纪而割法权代首的技俩一样。另外,从管理学的观点来说,作为最高统帅的诸葛亮还有推卸责任之嫌!)
更为滑稽的是魏延的死,只能用离奇,荒诞这样的词来形容。魏延脸上有反相,脑后还有反骨,这个反骨迄今为止科学家都还无法说明,然远在1700年前的诸葛武侯就发现了,实属首创!
先主在时,魏延是很受赏识的。曾记否,攻下了汉中后,考虑到这块地方在战略上的特殊意义,把手汉中的重要任务交给了魏大将军,这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赏识他的神武,更是信任他英明,果敢的才能。对大将来说,这简直就是在提拔,这是让每一个大将感到无尚光荣的事情,那魏延能不肝脑涂地,至死效力吗?正像他说的,若魏军提兵十万,我为大王吞之;魏军倾全国之力伐蜀,我为大王据之。想象当年魏延说这句话时的自信与魄力,爱死他了。事实证明刘备的选择是正确的。
可能有人会批评说那是魏延的脾气性格不讨人欢喜,傲慢又咋咋呼呼的。那在我看来蜀国能大用的将领当中,脾气好的确实没几个,比如关羽就性格傲慢,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黄忠呢总太爱出风头,年近七旬还要临阵杀敌争抢头功;张飞更是狂徒一个,放荡不羁又操事不稳。但就是这群性格鲜明的可爱角色,为刘备打江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的功勋。看来男人有性格是件好事情,并且作为主帅的诸葛亮,更应给理解魏延的短处而充分用尽其才华(看曹操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身,他身边聚集的神勇大将最多,谋士最优秀)。没必要个个都像司马懿一样城府很深,这样估计又谁都不放心!
我们不知道魏延和诸葛亮的仇结在什么时候,只是我们看到在魏延投奔刘备的时候诸葛亮要立即杀了他,因为他是叛将(那黄忠又何尝不是,如果不杀韩玄而要强攻的话,还不知道死多少人呢)。其实我们晓得,三国当中的将领当中,没有叛逃记录的为数甚少。还有后来魏延提出派奇兵突袭子午谷的计划没被丞相采纳后他一直很郁闷,估计也说过什么不中听的话,当然还有其他人的诋毁,比如说杨仪。估计原因也不止是这些,说不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更加致命的深层次原因。不管怎么说,将帅之间的矛盾在这时候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其实呀,军事出击都是要冒险的,尽管事前计划周密,但谁又晓得自己这仗一定会赢呢?比如当年的陈仓道上如果有伏兵,韩信能成功吗?曹操当年北
征乌丸,如果在人疲马乏时,突然杀出一股奇兵,曹公还能顺利归来吗?魏延也不是提前什么都不知道凭着血气之勇军事冒进。是曹真或者是司马懿征守长安他绝对不会提出这样的计划,然而他深知当时驻守长安的是魏军的亲戚,花花公子爷夏侯懋。可是丞相不允,怕太过冒险,要走大道。魏延总是叹其才华不能尽用,于是经常口出怨言。丞相也是怜惜其勇而用之,更本就不打算再重用他,他已经是一枚闲棋子,准备随时丢弃。另外,在诸葛感觉自己将死之时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这个有着副军师级身份的将军却没能应邀参加。也就这次蜀国军政界首脑的高级会议确定了魏延的死法和权力的善后问题,再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了!诸葛死后,不幸一员上将死于自己人之手.作为一生征战疆场的大将来说,这可能是人生最遗憾又无法澄清的事情!
对于这位重量级天才,在现代人们心目中无疑是一个智慧万能的化身,他能提前预知生前身后事。但就是没能预知五次(不是电视剧中所说的六次)北伐的惨败,是他人生的后来最为失败的地方,这也使得许多粉丝感觉无法理解又最遗憾的。因为他太自信了,他会观天象而逆天行事,记得北伐前谯周的话吗?肯定的说,在那个时代当中,诸葛亮绝对是一等一的旷世奇才,一介布衣出身的治国天才,辅佐君王的大才的确比管仲乐毅不相上下,但是否同时有不可一世的军事才华,有许多人对此有不同意见。北上伐魏时,遇到了真正强手,结果使这位人们心中的偶像级人物连遭惨败,最后身死军营,饮恨五丈原(对于这个人的死,我也很感觉难受,因为这个自己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帝国的接班人保不住,最后还得拱手让人)。反观其对手司马懿,则是一胸襟宽广,计划周密又稳扎稳打的战场高手。同时他的政治才干也绝不亚于这位诸葛武侯,看天下纷争的最后结果是一家独大,司马氏建立了一个当时坚固的政权。
然而诸葛亮终究还是人,是人免不了要犯错误的。但值得提醒的是,一个大人物犯了错将会引起一场地震。(这是我对这位圣人的总体理解与看法!)
三国志读后感500字篇二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下面是三国志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篇一:三国志读后感】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篇二:三国志读后感】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准确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它把三国的主要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细腻。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略决策、成语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关,比如《隆中对》、《出师表》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再如,对黄忠的描写也是如此,“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
书中还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如长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遥津的纵马一跃、五丈原的悲凉概叹,作者都已厚重的语言进行描写,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通过阅读这本《三国志》,使我更加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书在手,神游三国,岂不快哉!
【篇三:三国志读后感】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篇四:三国志读后感】《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篇五:三国志读后感】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后感500字篇三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着,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平。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
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再来说说蜀国刘备。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三国志读后感500字篇四
《三国志》读后感
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等等。
读过《三国志》后,我对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从《三国志》中可知第一英雄乃曹操也。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奸雄,可能也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在《三国演义》的一些细节中可以找到反应曹操胸怀宽广的一面,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我们读过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从《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中,我们能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 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 2 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曹操的个人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带给我很多启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