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 篇一
红色家书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部分重要的文献遗产,它以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了无数革命先烈们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理想。这些家书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当代人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教材。
红色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它们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斗争,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辛和无私奉献。在这些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他们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史诗,用家书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品读红色家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革命先辈们的家庭情感,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对家庭的执着和担当。红色家书中的亲情、爱情、友情,都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革命斗争中的柔情与坚毅。他们在信中关心家人的生活、鼓励他们坚强面对困难,同时也传递着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这些家书不仅是家人之间的情感寄托,更是对家人的期望和鼓励,激励着他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在当代社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力量,牢记初心使命。红色家书中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正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所需要的。我们应该以红色家书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勇于担当,努力奉献。只有坚守初心使命,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品读红色家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初心使命的重要性。红色家书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也让我们反思自己是否还保持着当初的坚定信仰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只有通过品读红色家书,我们才能不断激励自己,勇于担当,不负青春年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品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 篇二
红色家书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颗明珠,它们通过文字记录了革命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理想,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初心使命的重要性。
红色家书中蕴含着革命先辈们的思想智慧和家国情怀。这些家书中的文字朴实而真挚,充满了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和无私奉献。革命先辈们在家书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期望,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红色家书中的家国情怀不仅是革命先辈们对家庭的关怀,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品读红色家书,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坚定初心使命。红色家书中的文字和情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初心使命的重要性。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前行。通过品读红色家书,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红色家书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当代人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教材。通过品读红色家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和崇高。红色家书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所需要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品读红色家书,我们才能不断汲取力量,坚定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品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红色家书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教科书,通过品读它们,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牢记红色家书中的教诲,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品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 篇三
诵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告别父母,远离亲人,走向战场。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墨,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这些红色家书,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最生动的红色教材,也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要与大家呈现的,是革命烈士
李大钊就义前写的遗书。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在狱中撰写了《狱中自述》一文。。此外,在狱中李大钊还为后人留下了《狱中供词》等材料。《狱中供词》等材料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档案馆中发现。李大钊被捕后的口供笔录材料共有二件。供词为抄件,由京师警察厅抄送京师高等检察厅,被警察厅称为“李大钊供词全份”。
一、李大钊《狱中自述》等蕴含的初心精神《狱中自述》《狱中供词》等是李大钊生命之中最后阶段所留下的文字材料。这两篇材料中,李大钊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其参加的革命活动进行了说明,充分体现了李大钊革命一生的初心和为完成历史使命而进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首先,《狱中自述》等充分彰显了李大钊的初心。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为完成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他在《狱中供词》中也强调,“我的目的在建设良好政府、恢复国权、定出新经济政策,用国家的力量发展财力,使国民贫富阶级不至悬殊。”可见,为民族谋解放、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生活就是李大钊为之奋斗一生的初心。
其次,初心是激励李大钊前行的不竭动力。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回顾总结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从中可以看出,为民族谋解放、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生活的初心始终是他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阐明了报考该校的根本原因是“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经过六年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习,李大钊“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腾高”。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期间,李大钊不仅积极投入到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中,而且还站在反袁斗争的第一线,甚至因此而中断学业。
再次,初心是李大钊革命思想和实践探索的灵魂。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回顾他自日本回国后对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思索。特别是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实际,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落后、民族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外国列强的入侵。因此,他提出,“今欲挽此危局,非将束制吾民族生机之不平等条约废止不可。此等不平等条约如不废除,则中国将永不能恢复其在国际上自由平等之位置。而长此以往,吾之国计民生,将必陷于绝无挽救之境界矣!”李大钊认识到,废除不平等条约,求得民族解放只是走向民族复兴的第一步。他在《狱中自述》中进一步阐明,中国要走向复兴绝不能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必须采用一种新政策”。结合李大钊的思想,很显然在他看来这一新政策就是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之路。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不仅阐释了自己的思想探索,而且用很大篇幅阐述了自己投身国民革命的实践活动。对于自己投身国民革命、加入国民党的目的,李大钊进行了说明:“达到建立一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可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李大钊革命思想和实践探索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