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的导游词(优秀4篇)

时间:2013-04-02 07:32: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炎帝故里的导游词 篇一

欢迎大家来到炎帝故里,这片神奇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乡。在这里,您将领略到炎帝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底蕴。现在,请跟随我一起探索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吧!

首先,我们来到炎帝陵。炎帝陵位于炎帝故里的中心地带,是炎帝的安息之地。这座陵墓建于古代,巍峨壮观,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陵墓内部陈列着炎帝的遗物和历史文物,展示了炎帝时代的生活和文化,让人们更加了解炎帝的伟大。

接下来,我们来到炎帝广场。这个广场是炎帝故里的交通枢纽,也是各种庆典和活动的举办地点。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炎帝雕像,雄伟壮观。每年的炎帝诞辰纪念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炎帝信仰者。

除了炎帝陵和炎帝广场,炎帝故里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景点。比如炎帝神农文化园,这里是一个集合了炎帝文化、农耕文化和中医文化的主题公园,让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炎帝的文化和贡献。还有炎帝故里博物馆,馆内陈列了大量关于炎帝的历史文物和资料,让人们对炎帝的生平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外,炎帝故里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值得品尝。比如炎帝故里特色的炎帝面具,这是一种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可以作为纪念品带回家。而炎帝故里的特色小吃有炎帝香饽饽、炎帝烤肉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根,是炎帝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炎帝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传统。欢迎大家来到炎帝故里,一起探索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

炎帝故里的导游词 篇二

欢迎大家来到炎帝故里,这个神奇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乡。在这里,您将领略到炎帝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底蕴。现在,请跟随我一起探索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吧!

首先,我们来到炎帝陵。炎帝陵是炎帝故里最重要的景点之一,也是炎帝文化的象征。陵墓建于古代,是炎帝的安息之地。陵墓有着悠久的历史,巍峨壮观。陵墓内部陈列着炎帝的遗物和历史文物,展示了炎帝时代的生活和文化,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来到炎帝广场。这个广场是炎帝故里的交通枢纽,也是各种庆典和活动的举办地点。广场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炎帝雕像,雄伟壮观。每年的炎帝诞辰纪念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炎帝信仰者。

除了炎帝陵和炎帝广场,炎帝故里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景点。比如炎帝神农文化园,这是一个集合了炎帝文化、农耕文化和中医文化的主题公园,让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炎帝的文化和贡献。还有炎帝故里博物馆,馆内陈列了大量关于炎帝的历史文物和资料,让人们对炎帝的生平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外,炎帝故里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值得品尝。比如炎帝故里特色的炎帝面具,这是一种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可以作为纪念品带回家。而炎帝故里的特色小吃有炎帝香饽饽、炎帝烤肉等,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炎帝文化的根源。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炎帝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传统。欢迎大家来到炎帝故里,一起探索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

炎帝故里的导游词 篇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为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千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生于湖北的隋州,长于宝鸡姜水,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圄家主席xx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炎帝故里的导游词 篇四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

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

宋宁宗嘉定四年(1220xx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

宋理宗淳祜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发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国史院编修雷燧来炎帝陵告即位致祭。

嘉靖三年(公元1520xx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新庙的建筑格局为:主殿名“圣容殿”,殿内塑炎帝神农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阁,宽敞如殿。阁下为陛道,中为丹墀,纵横数丈。东西庑各三间,前列三门,四周建有垣墙。墙内有大道绕阁,沿墙行可以直达殿后陵寝。整个殿宇陵寝连成一体,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xx年)。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余年历史,炎帝陵庙久经风雨剥蚀,日渐颓坏。酃县县令目睹庙宇日非,恻然伤感,于是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整修。新庙规模因循旧庙,但庙貌大为改观。东阁学士吴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庙碑》,记载了这次修葺盛举。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均未见史书有修葺的记载,但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所载炎帝陵殿形制图,又与道光年间所建之陵殿有异,其间很有可能作过修葺而未入志。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

民国四年(公元1920xx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0xx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

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

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点击展开全文,剩余21%未阅读
炎帝故里的导游词(优秀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