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尽快完善人民陪审制度【推荐3篇】

时间:2016-07-05 05:18: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应尽快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篇一

在现行的中国司法制度中,陪审制度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陪审员的参与,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该尽快完善人民陪审制度,以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公信力。

首先,完善人民陪审制度能够增加司法公正性。陪审员作为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普通公民,他们的参与可以有效地减少法官的个人意识形态对案件判决的影响。陪审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案件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判决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同时,陪审员的参与也能够增加案件审理的透明度,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案件的真相和司法过程,从而增强公众对司法制度的信任。

其次,完善人民陪审制度能够提高司法公信力。在一些重大、复杂的案件中,陪审员的参与可以增加判决的公信力。当陪审员代表了社会的声音和意见时,司法判决会更加符合社会的期待和公众的期望,从而增加司法判决的合法性和公信力。此外,陪审员的参与也能够增加司法判决的稳定性,减少因个别法官的主观偏见而引发的司法争议和社会纷争。

然而,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尽快予以解决。首先,陪审员的选拔和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的陪审员选拔主要由法院自行组织,缺乏公正公开的程序,容易导致陪审员的选择不够公正和专业。其次,陪审员的权益保障还不够完善。陪审员在参与案件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压力和威胁,需要有更加有力的法律保护机制来保障其权益。此外,陪审员的参与范围还相对狭窄,只限于刑事案件和部分民事案件,应该扩大陪审员的参与范围,增加其在各类案件中的参与机会。

综上所述,应尽快完善人民陪审制度,以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公信力。完善人民陪审制度不仅能够减少法官的个人主观影响,增加司法判决的客观公正性,还能够增加司法判决的公信力和稳定性。同时,也需要解决目前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完善陪审员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加强对陪审员权益的保护,扩大陪审员的参与范围。只有这样,我国的司法制度才能更加完善和健全,为公民提供更加公正和可信的司法服务。

应尽快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篇二

人民陪审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改革举措,对于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以完善。

首先,人民陪审制度的参与范围相对狭窄。目前,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主要适用于刑事案件和部分民事案件,而在涉及行政诉讼、知识产权、劳动争议等其他领域的案件中,陪审员的参与仍然相对有限。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一些重要案件缺乏社会公众的参与,从而影响案件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因此,应该进一步扩大人民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让更多的案件能够得到陪审员的参与。

其次,人民陪审制度的选拔和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当前的陪审员选拔主要由法院自行组织,缺乏公正公开的程序,容易导致陪审员的选择不够公正和专业。此外,对于陪审员的培训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陪审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判断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陪审员选拔和培训机制,确保陪审员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人民陪审制度的权益保障还不够完善。陪审员在参与案件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压力和威胁,需要有更加有力的法律保护机制来保障其权益。同时,对于陪审员的报酬和津贴等待遇也需要进一步规范,确保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应尽快完善人民陪审制度,扩大参与范围,建立科学、公正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加强陪审员的权益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陪审制度的作用,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公信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人民陪审制度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公民了解和参与到人民陪审制度中来,共同推动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应尽快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篇三

应尽快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有关陪审制度法律法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人民陪审制度实行得并不理想,导致这一制度往往流于形式,陪审员陪而不审,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还有很多地方在相当长时间里基本上放弃了这一制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人民陪审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应尽快在有关陪审和人民陪审员方面制定法律,明确人民陪审员的条件、产生程序、任职的期限、陪审的方式与案件范围、权利义务等,统一和规范陪审制度的实施。

一、确立人民陪审制度的宪法地位我国至今尚无一部关于陪审制度的专门法律,体现陪审价值的立法和相关操作程序十分欠缺,这是导致陪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衰弱的“瓶颈”所在。因此,完善和加强立法是陪审制度改革的第一步。

首先,要使陪审制度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这种仅在人民法院组织法和诉讼法中加以规定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实行人民陪审制度”。其次,应统一三大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具体包括:分别在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中确认陪审制度,以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一致;在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中均规定“人民陪审员在履行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参与案件审理但不具法官身份的人员应统称“人民陪审员”,等等。

二、进一步明确人民陪审员的条件和选任程序人民陪审员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局限于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

和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包括普通公民等各个阶层、群体的代表。公民参加陪审,不应受到过多的限制。

但由于陪审员要参与案件的审理,且代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需要一定社会阅历,其年龄也不宜过于年轻,要求30岁以上更适宜,至于文化程度则不宜要求太高。

三、科学确定陪审的方式和范围从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审判方式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情况看,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应以依法参加合议庭的方式进行,适用陪审制审理的案件范围应进一步扩大。要增加适用陪审制度的案件数量,要逐步做到所有非简易刑事案件、绝大部分适用普通程序的婚姻、家庭案件以及较多的知识产权、劳动纠纷和经济案件,都可以适用陪审制度审理。

四、细化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义务人民陪审员除在执行陪审职务期间享有与合议庭组成人员中的审判员的同等权利外,在任陪审员期间还应享有接受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审判业务的权利。同时,为保障人民陪审员客观、公正地履行职务,还应对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给予同审判员同等的人身保障,对因参加陪审而遭到打击报复的,应按妨害执行公务处理。

明确人民陪审员履行陪审职务的义务性,对人民陪审员怠于履行职务的行为做出必要限制。

五、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工作,从组织上、纪律上加以规范,是做好陪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大常委会及人民法院都应设置专门机构对人民陪审员进行系统管理,促使人民陪审员队伍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人民陪审员在陪审期间的工作情况。人民陪审员一经被确定参加陪审,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人民法院也应向人大常委会反馈人民陪审员的工作情况,并对表现突出的人民陪审员予以奖励,对违法乱纪者予以相应制裁。

应建立人民陪审员的专业培训制度,定期组织陪审员学习新颁布的法律,确保其具备起码的业务知识。至于陪审员的任期,应以两年为宜,并尽可能少连任。

陪审员参与审案应建立随机抽选机制,避免由法院指定。

六、建立和实施陪审制度的监督机制建议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对人民法院落实陪审制度的情况实施法律监督;由政协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实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以保证这项工作不断健康发展。

应尽快完善人民陪审制度【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