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科院院士一个月工资到底有多少 篇一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备受社会关注。人们对于中科院院士的待遇和工资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中科院院士一个月的工资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将揭秘其中的真相。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科院院士是国家的重要科学技术专家,他们的工资是由国家科技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定的。根据相关规定,中科院院士分为两个级别,分别是常务院士和非常务院士。常务院士是指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并承担科技创新和决策咨询工作的院士,非常务院士则是指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杰出贡献并承担重要科研任务的院士。
对于中科院院士的工资待遇,常务院士的工资要高于非常务院士。根据科技部门的规定,常务院士的月工资在3万元以上,而非常务院士的月工资在2万元以上。这个工资水平在科研领域是相对较高的,而且还包括了各种津贴和补贴。此外,中科院院士还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比如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科研经费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院士的工资还与其科研成果和贡献有关。对于那些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院士,国家还会给予额外的奖励和补贴。这也是激励院士们在科研事业上不断努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的来说,中科院院士一个月的工资在2万元至3万元之间,同时还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和额外的奖励。这个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科研人员的重视和支持。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中科院院士并非为了赚钱而从事科研工作,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揭秘中科院院士一个月工资到底有多少 篇二
中科院院士作为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其工资待遇备受关注。在社会上,有很多关于中科院院士工资的传闻和猜测,例如说他们的工资达到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那么,中科院院士的真实工资待遇究竟如何呢?下面将揭秘其中的真相。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科院院士的工资待遇是由国家科技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定的。根据相关规定,中科院院士的工资是按照国家的薪酬标准来确定的,而且分为两个级别,分别是常务院士和非常务院士。
根据科技部门的规定,常务院士的月工资在3万元以上,而非常务院士的月工资在2万元以上。这个工资水平在科研领域是相对较高的,而且还包括了各种津贴和补贴。此外,中科院院士还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比如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科研经费等。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中科院院士的工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动力。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对于大多数院士而言,科研工作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更关注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社会影响。
此外,中科院院士的工资待遇还与其科研成果和贡献有关。对于那些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院士,国家还会给予额外的奖励和补贴。这也是激励院士们在科研事业上不断努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中科院院士的工资待遇是由国家科技部门进行统一规定的,常务院士的月工资在3万元以上,非常务院士的月工资在2万元以上。然而,中科院院士们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动力并不是为了赚钱,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揭秘中科院院士一个月工资到底有多少 篇三
揭秘中科院院士一个月工资到底有多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为现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下面小编为你揭晓中科院院士一个月工资到底有多少,希望你喜欢。
作为院士身边的人,有机会接触很多学术界泰斗,网上正在热议的金融高管6000万年薪,突然让我觉得有必要晒晒身边院士的工资。
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国家人事部等部位记一等功,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科技奖励30余项。累计创经济效益超过400亿。
周院士最近一年工资状况:
月基本工资:4890;
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100;
岗位津贴:1000;
院士津贴:5000;(由于大学有寒暑假,假期没有岗位津贴)
扣除:所得税约800,住房公积金1200,工会费等其他费用约2000 累计月收入约:9100元左右。年收入约100000元。
看了这个工资单,开眼了吧,实际上,很多高校和农业科研单位,院士的收入都差不多这个水平,该大学,还有另外一个院士,工资还要少上几百元,同为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先生的工资也比这个高不了多少。我有两年没有见到袁先生了,至少3年前,他们的工资是差不多的水平。
汗,当100个院士,100个中国顶尖科学家的工资还赶不上一个一般金融业高管薪酬的时代,肯定不能说我们现在的分配制度是很公平、科学的。这也是自然科学学术界人才流失,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很难赶上和超越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院士一年待遇40万还不够”
有一个细节也让他切实体会到国家对科技创新、对人才的重视。在赵淳生左边就座的是国务院一名干部,座谈会开始前,他向赵淳生询问:现在的科研制度还有什么问题?待遇怎么样?当听说赵淳生作为院士一年待遇有大约40万时,这位干部说:“这个还不够。”不过,赵淳生说,经历过苦难,这些钱够了,可能年轻人不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这位“奔八”的老人正用自己的超声电机专利技术作股,与社会资本合办企业。
地方给予院士的优厚待遇
尽管院士已经在人数上大大增长,在地方上,他们仍然是相当稀缺的资源。公开资料显示,各地为了招徕院士,均推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
2009年12月,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宣布,两院院士如果愿意到院里任职并完善协议,单位将提供不小于200平方米的'住房,并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安家费。
2010年8月,河北宣布,在冀院士特殊生活补贴由每人每年6万元增加到20万元;新引进和新当选的院士给予1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支持;新引进院士给予一次性安家费20万元;医疗保健按副省级对待,每年两次健康检查;配备相对固定的专用车辆。
河南省明文规定,从2004年起,河南省省属单位院士年薪不低于20万元,省财政为院士每人补贴20万元配备工作用车,院士享受相当于副省级的医疗待遇,医疗费用实报实销
并发给每位院士每月500元护理费用。武汉理工大学承诺,凡引进来的院士,都能获得100万元科研经费、200平方米院士楼住房、50万元安家费。
湖南一所大学对引进院士许诺:配偶随调,支付100万元人才使用费,100万元科研启动费,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
山西省中北大学规定的引进院士待遇为,科研启动费200万元、安家费10万元、年薪20万元、来校后分配260平方米住房等。
江苏南通市曾在2010年推出名为"江海英才"的揽才计划,其中包括:到南通市区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或条件相当的境外高端人才,提供不低于500万元的工作经费,15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提供不少于180平方米的暂住房,并在3年内按实际在通时间给予每月5000元的生活津贴。
高校数百万年薪招聘 院士头衔为何如此“天价”?
近日,南京晓庄学院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对两院院士亮出“高薪牌”,提供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最高600万元的待遇。无独有偶,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出200万元年薪“挖”院士;临沂大学开出科研启动经费1000万元,年薪300万元,安家费200万元等优厚待遇招聘院士。
类似这样高薪招揽院士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不禁质疑:院士头衔“含金量”为何如此惊人?“天价”院士又能带来些什么?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院士头衔“含金量”惊人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自2009年起,中科院给院士的津贴由原来每月200元调高至1000元。此外,年满80周岁的院士升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投票权,但每年另享有1万元“资深院士津贴”。
记者采访了解到,江苏两院院士收入分配机制基本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工资加津贴,如一年工资收入20万元左右,另有24万元左右津贴;第二类是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土政策”,即所谓年薪制,如某高校规定新引进院士年薪150万元,为确保不至于“招来女婿气跑儿子”,新引进院士与学校原有院士享受同等待遇,校内原有院士也享受年薪150万元的待遇。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些院士本身就是各单位的“头头”,既当领导,又享受高薪,难免引起群众非议。
江苏共有普通高校134所,但拥有的院士不过百位。“僧多粥少”的现状让各大高校摩拳擦掌。江苏师范大学为柔性引进的院士量级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待遇为200平方米的过渡住房,每月10万元生活补贴。南京审计学院招聘的院士最高能拿到350万元的购房补贴。
此外,地方政府重金揽才势头也十分猛烈。如江苏省高邮市对引进的两院院士给予所购房屋全额资助的待遇;泰州市则为引进的两院院士提供3年免费人才公寓,并发放100万元“购房券”。
院士“抢手”本是好事,这意味着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和人才,但动辄百万元的高额纳贤之风,同样折射出一个问题,高校和地方把院士当成支撑门面的“招牌”,一味关注院士数量,忽视了自身科研条件与学术氛围的建设。这种盲目的做法无疑背离招贤纳士的初衷。
高薪揽才背后的利益诉求
4年前,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4次请辞与两院院士具有同等待遇的资深教授一职,在学界掀起不小的波澜。当被问及原因,章开沅直言:“院士补贴太高,终身待遇不合理。”
除去薪酬待遇,院士可以作为博取私利的“摇钱树”,同样是人尽皆知的“秘密”。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院士都拥有隐形收入:一是从科研项目中“克扣”经费;二是日常评审、兼职等方面的收入。中国第一位退休的院士秦伯益就曾坦言,很多院士热衷拿项目与课题,既能为自己挣钱,让别人挂院士之名申请课题,也能从中获利。院士名气响、面子大,成了不少高校的“广告招牌”。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江苏省内两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其院士分配机制是“基本工资+津贴”,基本工资享受一级教授待遇每月5000多元,年岗位津贴24万元,另外江苏省委组织部每月补贴1万元,加起来共计42万元左右。这样的收入并不算高,但南京大学有32名院士,东南大学有11名院士,他们人心思齐,一心一意搞科研,成果显著。资深院士冯端告诉记者:“真正的院士是拿钱买不来的,因为埋头搞科研的院士不在乎钱的多少,他们看重的是尖端的科研平台和浓厚的科研氛围。”
“院士作为高端人才,享受高待遇无可非议。但近几年,将院士请过来当‘花瓶’,赚钞票的问题日趋严重。”在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仲伟俊看来,社会把院士拔得太高,各种考察、座谈和评审也对院士邀约不断,导致地方、高校和研究院竞相用高额科研启动费、安家费以及年薪等争夺院士,装点门面。
仲伟俊认为,问题主要出在高校与地方政府上: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高校拥有院士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高校排名、权威性及课题资源的获取,这导致高校形成“院士在手好说话”的管理心态;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驱动政策,但落实到某些地方,就变成了高层次人才的比拼。“院士数量越多,政绩越大,领导面子上越好看。说到根子上,还是利益驱动在作祟。”
国外院士制度引反思
两院院士章程修订数次,2014年修订被视为力度最大的一次。新修订后的章程从提名途径、遴选机制、退出机制3个方面进行了修改,但院士津贴依然维持每月1000元,对院士待遇并没有明确规定。
这也为院士待遇的“漫天飞价”提供了“社会土壤”,一方面,高额的薪酬让不少院士舍不得退休;另一方面,高校与地方的“门面需求”也不允许院士轻易退休。2013年11月,年满80岁的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北京林业大学表达退休意愿,但该校以“无人胜任沈国舫岗位”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梳理欧美国家的院士制度,记者发现了迥然不同的状况:英国皇家学会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学会,但会员没有工资,更谈不上像中国院士那样高额的薪酬,他们只有少部分的补贴,甚至还要自掏腰包做研究。同样,美国申请科研经费的关键在项目内容,不少院士实验室因项目内容不过硬而无法得到经费,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院士是学术称号,也是终身荣誉,但我国院士头衔被赋予太多学术之外的东西。”江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等教育专家告诉记者,有些上了年纪的院士已无足够精力搞科研,但学校还是抓住不放,将其作为申请国家科研资金和提高名声的“法宝”。而在美国,院士不退休就得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不愿意或者无力承担就得退休。这种以学术为本位的精神无疑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