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优秀6篇】

时间:2017-06-01 07:47: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篇一

随着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加,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引入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本文将着重介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和实施方式。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它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感染情况来选择使用的抗菌药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其次,该制度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某些高级别的抗菌药物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仅在严重感染或耐多种药物的情况下才应使用。通过分级管理制度,医生和患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每种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该制度可以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全球性的问题,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通过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方法。首先,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更新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标准和指南。这个机构应由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流行病学家等专家组成,以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该机构应根据不同病原体和感染情况,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制定相应的使用指南。这些等级通常包括“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等,用于指导医生在治疗感染时的抗菌药物选择。此外,该制度还应设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医生和医疗机构遵守制度的规定。

尽管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首先,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分级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病原体和感染情况的复杂性使得制定标准变得困难。其次,该制度的执行需要医生和患者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而在一些地区,医生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存在误解和不正确的观念,这对制度的有效实施构成了挑战。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和提高医学从业者的素质是实施该制度的重要环节。

总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合理的分级标准和指南,并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从而保护公众的健康。同时,这也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这一全球性挑战。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篇二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引入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本文将重点介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在中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时,中国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并限制一些高级别抗菌药物的销售和使用。随后,中国卫生部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指南,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目前,中国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即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需要经过专家的审批;二是抗菌药物销售许可制度,即医疗机构需要取得相应的许可证才能销售抗菌药物;三是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制度,即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需要进行电子处方或纸质处方记录;四是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制度,即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库,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该制度有效地减少了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2015年至2017年,全国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下降了15%,其中一些高级别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下降了50%以上。其次,该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耐药性控制效果。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下降了50%以上。此外,该制度还加强了医生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然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中国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医生和患者对该制度的理解和认知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医生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存在误解和不正确的观念,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发生。其次,一些地区的医疗资源不足,导致了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提高医学从业者的素质,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培训力度。

总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应对不断增加的抗菌药物耐药性挑战。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也是中国在抗菌药物管理领域的重要任务。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篇三

  一、分级原则

  (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的依据。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二)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征、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有用药依据,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征,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医疗组长或科主任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一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培养及药敏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尽可能改为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①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④血wbc<1x109/l或中性粒细胞<0.5x109/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⑧老年患者。

  (3)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篇四

  1、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是由医疗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质管、院感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的。

  2、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毒副反应,减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缺乏指征抗菌药物的使用,坚决制止滥用抗菌药物。积极开展并规范围术期用药。

  3、必须贯彻有样必采的原则,药敏结果未报告前或病情不允许情况下,可根据临床经验用药。用抗菌药前采样(可多次)送培养和药敏,待药敏报告后再调整。

  4、遵循分线用药原则,根据病情应用抗菌药物,提倡应用第一线药物,控制第二线药物,严格控制第三线药物的使用。

  5、普通感染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倡首选一线抗菌药物;二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上应由主治医师以上批准后方可使用;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药敏或有关专家会诊或疑难病讨论意见,由经管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审批,报分管院长或质管科审批后方可使用。

  6、审批后的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期限不超过七天,若确需继续使用,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7、实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审批登记制,具体由质管科负责。质管科每月对使用审批情况检查,检查结果纳入科室抗菌药物量化考核。

  8、坚持量化考核结果与奖罚措施挂钩,对情况特别严重者予以通报处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篇五

  一、分级原则

  (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20xx〕38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考核办法

  (一)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科及医务科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本院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对各科室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二)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检查内容和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三)检查、考核办法:定期对门、急诊处方、住院病历包括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1、门诊、急诊抗菌药物检查考核要点:

  患者基本情况书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名称、规格、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是否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用药等。

  2、住院病人抗菌药物检查考核要点:

  (1)抗菌药物开始使用、停止使用、更换品种和超越说明书范围使用时是否分析说明理由,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记录;

  (2)抗菌药物使用必须符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当越级使用时,是否按照规定时间使用或履行相应的手续,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反映;

  (3)抗菌药物联用或局部应用是否有指征,是否有分析,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记录;

  (4)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是否做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反映;对于无法送检的病例,是否已在病程记录上说明理由。

  (四)对违规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医院将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将降低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直至停止处方权。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篇六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xx〕38号)、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等规章,特制定本管理规定,希望临床各科室在工作中认真遵守。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二级)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该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三级)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加以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五年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

  (一)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主治医师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

  (二)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三)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由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资格由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认定。

  (四)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一天用量。

  (五)在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应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后,参照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xx市人民医院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