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500字 篇一
《聊斋志异故事》是一部古代奇幻小说,由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这本书囊括了许多奇闻异事的故事,其中既有神怪妖魔的传奇故事,也有世间百态的人情故事,让我在阅读中领略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想象力。
读完《聊斋志异故事》,我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牡丹亭》和《狐仙》两个故事。《牡丹亭》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杜丽娘和一个年轻书生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曲折,充满了悬念。柳梦梅为了与杜丽娘相见,不惜与阎罗王打赌,最终被阎罗王带走。而《狐仙》则讲述了一个狐仙与人类相爱的故事。狐仙为了与人类相守,最终化为人类的样子,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这两个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深刻思考和对于命运的无奈。
除了爱情和命运,书中还描绘了许多世间百态的人情故事。比如《酒仙》中的酒仙与酒保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贪婪的对比。而在《茅山后裔》中,主人公茅山后裔与妖魔之间的斗争,更是展现了人与鬼神之间的较量。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有深刻的寓意,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启发。
通过阅读《聊斋志异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想象力。蒲松龄在书中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有趣。他巧妙地将神怪妖魔与人类的爱恨情仇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故事。他的文笔优美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古风韵味。读完《聊斋志异故事》,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人的创作才华和想象力深感敬佩。
总之,《聊斋志异故事》是一本让人着迷的奇幻小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得到了娱乐,还得到了对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的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想象力,也让我对于爱情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将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500字 篇二
《聊斋志异故事》是一部古代奇幻小说,作者是清代作家蒲松龄。这本书收录了许多奇闻异事的故事,包括了神怪妖魔的传奇故事和世间百态的人情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其影响,对于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聊斋志异故事》中,有许多故事都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比如《酒仙》中的酒仙与酒保的故事,酒仙用他的神奇酒与人间百姓交换,但最终却因为人性的贪婪而受到了惩罚。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贪婪的危害性。另外,《茅山后裔》中的茅山后裔与妖魔之间的斗争,也展现了人性的坚强与勇敢。主人公为了保护世人不受妖魔的伤害,不惜与妖魔斗争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善良和正义的力量。
除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书中还描绘了许多关于命运的故事。比如《牡丹亭》中,柳梦梅为了与杜丽娘相见,不惜与阎罗王打赌,最终被阎罗王带走。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奈和不可抗拒。另外,《狐仙》中的狐仙化为人类的样子,却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最终还是被命运所束缚。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命运的无常和无法预测性。
通过阅读《聊斋志异故事》,我对于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斗争让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贪婪的危害性,也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善良和正义的力量。命运的无奈和不可抗拒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无法预测性。这些思考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聊斋志异故事》是一本让人思考的奇幻小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思考和启发,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相信,这本书将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500字 篇三
聊斋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奇幻短篇小说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聊斋读后心得1500字,希望你会喜欢!
读书心得1500字一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志变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读书心得1500字二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全篇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多为鬼神精怪之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一点从作者经历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蒲松龄的意志,同时也为他后期《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正如《红玉》中红玉所说:我们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来往,怎么可能白头偕老?婚姻爱情的不自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释放,而在《聊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为自己的爱情而奋斗。而且《聊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恋爱对象多是温文尔雅的书生秀才,更是为《聊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例如《聊斋》中的《阿宝》就体现了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阿宝是某地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长得美丽绝伦,不少达官显贵都想娶她为妻。孙子楚是当地的名士,家境虽贫寒但为人却憨厚老实。当二人突破重重困难终于确定对方心意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父母这一关。阿宝的母亲曾说:孙子楚名声才学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实在是太穷了,我们选择了那么多年,竟得了这么一个女婿,恐怕会被别人笑话啊。后阿宝据理力争坚决不嫁给别人,父母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势力的顽固强大,也更能体现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其次,《聊斋》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批判,和对当时书生醉心功名的揭露讽刺。像《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穷极一生只为考取功名,考中后的喜悦都能把人逼疯。《聊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叶生》中的主人公叶生寒窗苦读十年,因时运不好次次名落孙山。后来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考中举人,从此大富大贵。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离别之久的妻子时,却惊讶的发现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惊之下叶生惨叫一声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何等执着才能在死后还念念不忘以至于不惜还魂也要完成遗愿,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功名利禄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功名利禄已经不是个人的理想愿望,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醉心功名不关心国家危亡的风气注定了清朝的科举制的腐败黑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就充分表达了对科举制的绝望。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集。说来也有趣,聊斋指在棚子下聊天,志是记载,异是指怪异的事。蒲松龄搭建了一个棚子,每天请一些人聊一聊他们的奇异见闻,晚上再熬夜把白天路人讲的故事记载下来,久而久之便有了《聊斋志异》。因是民间故事改编,《聊斋志异》所涉及的范围较广,简练的文笔细腻的描写和结构布局的巧妙严谨,以及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使《聊斋志异》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刻在脑海中,如聂小倩,婴宁,席方平等。《聊斋》的故事还在继续,其本身的价值也在历史的历练中愈加光彩动人。
读书心得1500字三
初读聊斋,是在三年级时。当时只记得这世界上有一本书里讲了许多鬼故事,仅此而已。后来在六年级的语文课中,老师就这本《聊斋志异》上过一段时间的赏析课,这时我才渐渐开始了解聊斋世界,了解《聊斋志异》里面的神神怪怪,还有他们的头领蒲松龄。再后来我偶然去了趟书店,买了本《聊斋志异》,回家慢慢享用。三读聊斋,让我领悟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东西,也更了解《聊斋》其人其事。
《聊斋》全书12卷491篇,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篇章长达数页,有的短至几行,却是各有兴味,让读者或是感动泪下,或是提心吊胆,或是会心一笑。我很喜欢《聊斋》中一篇十分短小精悍,却让读者拍手称奇的《红毛毡》,全文如下: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此文仅一百零二字,却是没有一个废字。体现了那块毡子神奇的拉伸性能,读来得人一笑,最有意思的是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一句话,看似真实地描写红毛国人能拉伸至一亩的毡子,实际上却是运用夸张手法,让人感到奇怪(也许这就是整部书取名《聊斋志异》中志异两字的意义)。
这样的夸张手法在全文中的运用还有很多。比如说文中对妇人的描写常用一些才姿慧丽,举世无双之类的言语,描写俊书生则常是姿容俊美。这无疑体现了他过人的才气。他对人物性情的刻画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称他为一代才子绝对不为过。
他的出色文笔对当时的读者群体具有吸引力(人们总是爱看爱情故事),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己的美好希望,毕竟只有来源于真情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虽然蒲松龄71岁才成贡生,是考场上的彻底失意者,却仍然坚持每次都去赶考,可见他对生活是满怀着希望的。他身上的坚强与不屈,其实成就了这本不朽的《聊斋志异》。
有人说聊斋是对官场的鞭挞讽刺,这正确,却又不全对。这本厚厚的,积累作者毕生心血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比如《席方平》),确实无情鞭挞了作威作福的贪官,但是我相信经历过人生风雨,磨去了人生棱角的的蒲松龄心中对这个世界怀有的不只是愤懑,更是在逆境中传递的希望,对正义的诠释。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但更是一个善良纯真的人。他希望这个世界会公平美好,更希望能化身为一篇篇小文的主人公,一个潇洒的书生在饱经世态炎凉之后,走向最终的美好。
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不是《折狱》中那样公平,而是像《席方平》这般险恶。即使才高如蒲松龄,也不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高官大展拳脚。但是蒲松龄像席方平一样,执著地寻找着自己内心的正义,恪守着心中的善良。,在他的故事里,总是善恶有报。残酷的现实之下,蒲松龄躲进了聊斋的鬼狐世界里,也终于看破了这世界的虚假伪善,写就名列中国第一文言小说集的《聊斋志异》。
读书心得1500字四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所记载的故事上百篇,有的讲述了狐女的爱情故事,有的讲述了修行得道的奇人的奇妙幻术,有的则记录了枉死鬼的恐怖事件,还有的则是道听途说的一些奇闻轶事。
然而,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则是《促织》。《促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主人公成名是个老实迂讷的秀才。他多次考试不中,于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选上去做了里正,专门负责搜罗良种的蟋蟀。然而华阴县本来就不是盛产蟋蟀的地方,往往是为了一只蟋蟀动辄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老实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计去寻找蟋蟀,结果经常逾期无法完成任务,屡遭毒打。好不容易在一个驼背巫婆的指导下抓到了一只强健俊美的蟋蟀,却又被好奇贪玩的儿子不小心弄死,儿子畏罪投井,后经抢救挽回了性命。而成名也是命不该绝,居然又捕到了一只善斗的小蟋蟀,上级为此大为高兴,又暗中照顾成名,使他当上了举人。
读完这个故事,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一只蟋蟀如何使人倾家荡产,还要落得个被打到双股溃烂,血流不止的地步。我们也不明白,一只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让一个天真的孩童就畏惧到以死谢罪的程度;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一个人考取功名,标志着古代文人前途和命运的科举考试居然像儿戏一般,可以被随意的践踏和赏赐。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那首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那不也是荒唐之至吗。那么多的人被一点精神上的愉悦蒙住了双眼,他们又何尝不是其别人的水深火热于不顾呢?成名的儿子为了一只蟋蟀差点死于非命,而敬献蟋蟀有功的成名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当上举人,所谓的以人为本何在,所谓的公平何在!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这样的蟋蟀,它们变换了自己的面目,以各种方式蛊惑着我们,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小则身心俱疲,大则倾家荡产。我们看到,有人为了寻求刺激,误入歧途,冒险尝试毒品而不能自拔;有人为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有人为了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还有人为了享受物质生活,穷奢极欲,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如此种种,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蟋蟀呢?我们往往被种种浅薄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固步自封,蒙住了自己的双眼,自己还浑然不知乐在其中,尔后有朝一日幡然悔悟,为时晚矣!对于中学生,尤其是我们国华的同学们更是如此,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社会将由我们新一代去构造。
因此,我们的双眼必须时刻明亮,我们的头脑必须时刻清醒,唯有如此,眼前的迷雾才无法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唯有如此,致命的蟋蟀才会变得微不足道,也惟有如此,国家和社会才能有希望!蟋蟀是可以致命的,然而请不要害怕,我相信,明者自会看清它的本来面目!
读书心得1500字五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全篇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多为鬼神精怪之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一点从作者经历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蒲松龄的意志,同时也为他后期《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正如《红玉》中红玉所说:我们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偷偷摸摸地来往,怎么可能白头偕老?婚姻爱情的不自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性的释放,而在《聊斋》中大部分男女主人公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为自己的爱情而奋斗。而且《聊斋》中大多是狐妖花妖,恋爱对象多是温文尔雅的书生秀才,更是为《聊斋》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例如《聊斋》中的《阿宝》就体现了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阿宝是某地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长得美丽绝伦,不少达官显贵都想娶她为妻。孙子楚是
当地的名士,家境虽贫寒但为人却憨厚老实。当二人突破重重困难终于确定对方心意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父母这一关。阿宝的母亲曾说:孙子楚名声才学倒也不差,只是他家实在是太穷了,我们选择了那么多年,竟得了这么一个女婿,恐怕会被别人笑话啊。后阿宝据理力争坚决不嫁给别人,父母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势力的顽固强大,也更能体现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其次,《聊斋》流传百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批判,和对当时书生醉心功名的揭露讽刺。像《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穷极一生只为考取功名,考中后的喜悦都能把人逼疯。《聊斋》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叶生》中的主人公叶生寒窗苦读十年,因时运不好次次名落孙山。后来遇到命中知己,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考中举人,从此大富大贵。在他功成身就回家探望离别之久的妻子时,却惊讶的发现自己早在四年前就死了。大惊之下叶生惨叫一声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何等执着才能在死后还念念不忘以至于不惜还魂也要完成遗愿,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功名利禄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功名利禄已经不是个人的理想愿望,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醉心功名不关心国家危亡的风气注定了清朝的科举制的腐败黑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就充分表达了对科举制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