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篇一
《全球通史》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历史读物。通过这本书,我对全球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第一章从人类的起源开始,详细介绍了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和文化特征。通过对人类进化的描写,我了解到人类是如何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农业社会,进而形成城市文明的。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思维也逐渐发展起来,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进步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后续的章节中,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代希腊、罗马、中国、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兴衰。通过对这些古代文明的研究,我了解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这些古代文明的兴衰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性。历史是我们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到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
除了对历史的认识,这本书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它不仅仅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影响,更受到人类的智慧、意志和道德的作用。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同时也是人创造的工具。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全球通史》,我对全球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启迪思想、激发智慧的好书。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篇二
阅读《全球通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通过对全球历史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历史的庄严和伟大,同时也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人类的起源开始,通过对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和文化特征的介绍,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了解到人类是如何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农业社会,进而形成城市文明的。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思维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后续的章节中,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代希腊、罗马、中国、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兴衰。通过对这些古代文明的研究,我了解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这些古代文明的兴衰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进一步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性。历史是我们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到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
除了对历史的认识,这本书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它不仅仅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影响,更受到人类的智慧、意志和道德的作用。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同时也是人创造的工具。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全球通史》,我对全球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启迪思想、激发智慧的好书。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篇三
一、中国为什么存在城管这种独特的生物?
正如美国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述,中国历史更替几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从来没有过变化。
一开始,新王朝的口号永远都是均田地,共财富,也确实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给农民,财富重新洗牌,朝廷统一征土地税人头税以充财政开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聪明勤奋,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时间过后,依仗土地带来的财富,继续兼并土地,买通政治,获得其他产出财富的资源。
这个过程经历几十几百年之后,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但这本身并不成为问题,问题在于朝廷的征税却因为兼并税收减少,富者可以通过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税,原来的100个有产者成为了1个有产者加99个无产者,那剩下的有产者无论如何不会交之前同样的税收,而国家官僚体系在没有约束下,总是以膨胀的姿态发展,帝国财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国家对无产者加重税负,而无产者的财富正在减少。当临界点到达,农民起义就来了,之后又是这个国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节,一年之内上百次的农民起义,均田地共财富的口号,诸侯镇压,游牧民族入侵,2000年的历史重写了无数遍的情节。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个税收。
世界历史从农业时代开始,无论哪个年代,中心都是财富,也就是剩余价值。这也是每一次战争和社会变革的中心。中国社会也如此。
所以,中国城管的存在,不是维护市容,而是维护税收。
这个国家当今的几乎全部税收是间接税收,也就是向企业征税,回到消费者头上。如果允许街头小贩的无限增长,就会严重打击店铺的经济,而国家问店铺收取的大量地税营业税等无处收取,这个结果会导致跳过之前的所有过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可是国外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街头小贩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就像现在大城市街头盒饭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城管打击,而是因为大家觉得不卫生,有条件去稍贵点的饭馆,而不会去街头吃便宜不卫生的盒饭。而原来卖街头盒饭的商贩也可能因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贩卖。
另外,这个也取决于税收的组成,间接税、直接税的比例,这个过于专业,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们国家大多数是间接税,这缓和了大家的情绪,觉得自己并没有缴税。但影响也是显然的,所有税负几乎都加在了商家头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铺上,你不打击摊贩,店铺就要倒闭,国家就收不到税了。 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这个国家的结果可想而知。
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为何没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显然,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
1
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再来谈谈中国的史书。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清代,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书,包括史书性质的游记、笔记等。试想这些史书除了对考古、某些学术研究有参考价值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这些史书几乎成了皇帝和臣民的默认契约书,无论是官修还是民编。皇帝从这些史书中试图寻找让臣属文死谏,武死战的依据,而臣属试图通过史书来提示或者暗示皇帝应如何才算是圣明,双方以史书为媒介进行着沟通,各取所需,达到各自都能接受的默契程度。从这
一点来说,中国的史书对于维护传统社会的形态和稳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所编写的史书似乎远较同时代的中国为少。但是,这对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一部《圣经》足矣。在某种程度上,《圣经》的出现、传播是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乱的欧洲有了共同的准则(即使后来发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机会借此学习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较好的统一,民族和国家意识也因圣经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来教皇和教会的权力过大导致的灾难当然也是它的不幸。虽如此,仍不能掩盖《圣经》对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伟大历史功绩。缺少了系统性史书的欧洲,因祸得福,少了成文规则、繁文缛节的羁绊,有的只是内心驱动下对社会、自然的改造。
比较而言,中国的史书虽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准则,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经那样的普世意义,它的约束力较弱,人们畏惧的还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触逆龙鳞。《圣经》则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领主、骑士,下至农夫、佃户的一致支持,虽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让人回味无穷的史书,可以引发许多思考。我思故我在,多读史,多看报,多思考,乃新闻工作者必须干之。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篇四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