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篇一
《德育新论》是一本关于德育教育的专著,作者对于德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分享我对《德育新论》的读书心得。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德育教育的价值和目标。他认为德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是培养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在德育教育的实践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德育方法和策略。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作者认为,德育教育不能简单地灌输道德规范,而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自主地思考和行动。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并愿意去践行道德准则,才能真正形成他们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道德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的道德发展。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榜样,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道德选择和行为。
通过阅读《德育新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我相信,只有通过德育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有道德情操、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篇二
《德育新论》是一本关于德育教育的专著,作者在书中对德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德育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我对《德育新论》的读书心得。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他认为,德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是培养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在德育教育的实践中,作者提出了一些德育方法和策略。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作者认为,德育教育不能简单地灌输道德规范,而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自主地思考和行动。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并愿意去践行道德准则,才能真正形成他们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道德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的道德发展。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榜样,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道德选择和行为。
通过阅读《德育新论》,我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我相信,只有通过德育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有道德情操、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篇三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2002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新论》一书。这本书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在书中,鲁洁教授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 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这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今社会,我们过于追求形式,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孝道、雷锋精神教育等,我们做到了教育,但真正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因为大家都把孝道、雷锋精神当成课本知识进行记忆而已,并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鲁洁教授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倡导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同时,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现象,不可否认,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平等性、目的性、示范性。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就谈不上师生人格、个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响、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站在神圣讲台上的引路人,但是,更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培养的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作为老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要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每一个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其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身心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再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最后,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主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即倡导以对话为内在精神,从非对话时代走向对话时代。增进师生的交流、沟通和交往。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发,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将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用感染、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最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这门课的教学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巨大。既然身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就应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篇四
《德育新论》中提到享用功能之教育价值,实施德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快乐、愉悦与幸福,并且十分强调这种快乐、愉悦与幸福的体验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激发道德的需要与动机;道德认识转化为信念的中介;外在道德价值转化为内在德性的通道。
反思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这种可能和应有的愉悦。把道德教育作为斗和批的痛苦折磨。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让受教育者个个都能成为享用文明幸福的人,也就成为德育的最终归宿了。
所感所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道主义入门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使孩子们在做完一件好事之后促使他们再去做第二、第三件,以此引导他们沿着道德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他深刻地指出:只有这种伴随道德行为而来的内心喜悦才能激发起真正的道德需要与动机。 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好动,课堂上不能静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打断教师讲课,抄袭他人作业,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等,在老师看来是不道德的,不允许的行为,在学生心目中却是完全合理的,并没有道德与否的问题。而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更多地充当裁判、法 官的角色,自主去判定谁对谁错、谁应该接受批评或惩罚,而往往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心体验,损伤了孩子的道德情感。
当学生为避免批评或惩罚所表 现出来的服从行为,并没有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只有他们树立了自觉道德意识,在没有任何外力情况下产生的道德行为才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呢?
1、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内需。
从生活事件着手,结合学习目标,分小组开展竞赛,道德行为达到一定效果给予集体奖励。例如: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竞赛,让低年级儿童在获奖内需激励之下,逐渐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间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儿童道德意志。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上,书本上有许多包含道理的文章,一次教学活动中《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了晚一分钟起床
而迟到十分钟的事,于是课堂后向学生提出,那平常我们起床时该怎样做?学生就此知道不能因为晚起一分钟而迟到的道理。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明理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是一次教学活动,但是促进了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3、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游戏是一种自然规律支配的偶然性活动。它既有偶然性的元素,又有必然性的元素,因此成人喜欢,儿童也喜欢。我就利用游戏的特征,丰富道德教育于游戏活动,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例如:棋类游戏学生是最喜欢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棋类比赛,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养成服从裁判、不损害对方、公平竞争等诚信的道德行为,从而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一种人性化道德情操。
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道德教育要让人们从青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能从这个源泉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