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十论》读书心得【精简4篇】

时间:2013-09-08 07:48: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德育十论》读书心得 篇一

《德育十论》是一本关于德育的重要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首先,德育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然而,德育与知识教育同样重要。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并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正如书中所言:“德育是人的第一位教育,也是人的基础教育。”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其次,德育是培养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通过德育,可以培养出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公民,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正如书中所说:“道德才是人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这句话让我深感德育对社会的重要性。

最后,德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的思想、行为和处事方式。通过德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情感和情绪管理能力。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使人具备真、善、美的品质。”这个目标让我深感德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德育十论》,我不仅对德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进行德育有了更具体的思考。我明白了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更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一种涵盖知识、智慧、品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只有通过德育,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十论》读书心得 篇二

《德育十论》是一本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德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在一个社会中,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能够遵循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正如书中所言:“道德修养是社会文明进程的灵魂。”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德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通过德育,可以培养出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发展。正如书中所说:“德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这句话让我深感德育对社会的重要性。

最后,德育是培养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作出贡献。通过德育,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人。他们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德育是培养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这个观点让我深感德育对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德育十论》,我对德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进行德育有了更具体的思考。我明白了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更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一种涵盖知识、智慧、品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只有通过德育,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德育十论》读书心得 篇三

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文件纲要中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虽说有将近十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经历,但是德育一词在我的大脑中始终是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仿佛就在眼前,伸手却不可及。十年的学生工作经历让我也有了一些小有成效的做法,但是更多的时候有一种没有做到更好的感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效果没有更高的提升。《德育十论》让我有了顿悟的感觉,才知德育工作还有更广泛和深厚的知识,不是单凭一点经验就能做到很好的。

《德育十论》从十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德育的主要理论,读者可以从阅读中形成德育的全面清晰的理论结构框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本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问题来引导读者来思考德育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使读者置身于百家论坛中一起参与讨论、辩论,最终让读者了解了德育的热点问题,主动的行成了有关德育的观点和完整的理论。并且在本书的第35、36、37页作者在论述有关德育功能的争鸣所暴露出来的思想方法问题时,作者还专门用了两段文字来论述如何提出问题――要有学习,要有调查,要了解本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现状,这样才有发言权,才有参加学术讨论的资格。从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正确的质疑,如何做学问。因此《德育十论》不仅是关于德育理论的一本专著,更是一本如何研究德育的方法论的专著。

二,从本书中我知道了德育的个性享用性功能――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学得愉快;在教育过程之外,要让学生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此中我明白了自己所谓的德育工作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在我的德育工作中我经常强调的是学生的服从规则、利他、集体主义等等,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所以从表面上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是不可能有可持续性的和稳定长久的效果的。

三,在《德育十论》第161页,作者提出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是,第一,批判社会的道德合理性;第二,对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制度来一番道德审视。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处于道德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中的有些制度和他们所接受的道德要求是相背叛的,所以由此产生的冲突让他们感到一种无助。让他们一味的对权威制度的服从是社会道德倒退的表现,不利用未来社会道德建设。我们应该教会让他们用道德标准来看待学校和班级制度,保留道德的制度,对不道德的标准和制度进行讨论修正。然后把遵守这些道德的制度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这样才有利于形成一个积极的有生命力的集体。

针对我自己的阅读特点和理解水平,我对《德育十论》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书中用黑体字或其他字体或者其他形式凸显作者自己的观点。如在书中第3页,文中提到了学术界各种对德育外延的理解,而作者提出德育即是道德教育,而不能是其他的。如能将这句话在文中凸显出来,我认为能更加突出作者明确的观点,也能让充满的质疑的文章内容更有重心。

第二,在书中第40页第二章关于德育功能层论,有关德育功能与教育功能的论述中,我建议作者给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下个定义或者像解释享用性功能一样告诉读者该词的基本涵义,这样可以方便读者很快的掌握该段论述的主要内容,形成清晰的轮廓。

后记《德育十论》是我的教育硕士导师杜时忠老师的论著,以上也是我一些心得吧。杜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导师兼朋友,在硕士学习期间,从他身上学习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求学的方法,对我来说终身受益!

《德育十论》读书心得 篇四

拓展《大教学论》读书心得

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创制了学校体系,发明了班级授课制,这种主张和体系至今为我们所沿用。

现就读书后做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

他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的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这就是说,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是这咱可能要靠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饰物,牛马要经过训练才能为人服役一样.人心又如土壤、白纸与蜡,只要园丁当心,土壤可以长出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白纸上什么都没有写,但是什么都能写上.蜡能变成各种形式,人脑也是一样,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这就是说由外力加以铸范的.这外力有两种: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一个人时,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咱们的学生正是像夸美纽斯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并不是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也不是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我们要像园丁一样耐心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这些,鼓励学生,赏识他们。

二.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

夸美纽斯对于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决心写出《大教学论》来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因为,既然人是一咱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世上也没有一座岩石或高塔,高到了在合适的位置放了梯子,或在石上合适的地方凿好了台阶和装上防止跌落的栏杆之后还没有人爬得上去的.固然,在智慧方面,快乐地加入旅行的人很多,而能登峰造极的人是很少的.但这并不证明人类的心智有什么达不到的目的,只是证明阶梯安排得不好,或是数目不够,有危险,没有修理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方法有困难.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咱们的学生基础太差了,什么也学不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考虑下自己给他们搭建的梯子或台阶是否合适啊。这令我想到了咱们学校的教学,以学生的性格,以学生的特点为中心,因材施教。比如我们的教学改革,教材瘦身等等,不正是沿着这条夸美纽斯之路走吗。

三.对于道德教育的意见.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当然他所说的道德教育的涵义不可能跟我们所说的一样;但是他所提出的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却依旧是正确的.如:预防,实践,榜样,纪律等.

说的太好了,这和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思路恰恰是不谋而合的,我们的以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人性化结合来管理学生的理念不正是这样的吗?

《德育十论》读书心得【精简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