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实用3篇)

时间:2014-09-04 08:29: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一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通过七代人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一个充满魔幻与现实并存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被书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马尔克斯的文字细腻而充满诗意,他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夸张手法,使得故事充满了魔幻色彩。他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命运的无常。他将现实与幻想混杂在一起,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体验到了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其次,我被书中深刻的思考和哲学意味所震撼。《百年孤独》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和经历,马尔克斯探讨了人类的孤独、欲望、爱与死亡等永恒的主题。他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一切都注定是孤独而绝望的,但是我们仍然要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最后,我被书中丰富的象征意义所折服。马尔克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黄蝴蝶、冰、雨等,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些象征意味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更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解读。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让人不禁陷入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之中。

《百年孤独》是一本充满魔幻与现实的经典之作,它让我领略到了马尔克斯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这本书,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我相信,这本书将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启示和感动,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二

《百年孤独》是一部令人陶醉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述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奇幻色彩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对时间、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对时间流转的深刻思考。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经历了许多战争、革命和政治动荡,他们的命运如同历史的波涛,起伏不定。然而,他们的命运又似乎是注定的,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逃离家族的宿命。马尔克斯在小说中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和经历,告诉我们时间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可抗拒。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的奴隶,无法改变它的流转,只能接受和珍惜当下。

其次,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幸福,然而他们的努力和牺牲往往是徒劳的。他们的梦想和幸福总是被命运和现实所击败,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孤独和绝望。马尔克斯通过描绘这些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是如此脆弱和短暂,一切都是注定的。在这个无常和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有意义。

最后,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对命运和自由意志的思考。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似乎都受到了命运的摆布,他们的命运总是在不断地循环和重复。他们无法逃离家族的宿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们的命运又与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密切相关。他们的决定和行动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命运的变化。马尔克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尽管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仍然有自由意志,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令人陶醉的小说,它让我陷入了对时间、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描绘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马尔克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魔幻与现实并存的世界,让我们思考和感悟人生的真谛。我相信,这本书将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启示和感动,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三

百年孤独这本书现在比较少人看了吧。这本书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

今年的暑假,我带着一本《百年孤独》从上海返回中原老家。它奇异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使我昏昏欲睡。在返乡的硬座车厢里,我再一次将它打开,再一次从开头读起。马贡多村边的那条清澈的河流,河心的那些有如史前留下的巨蛋似的卵石,给人一种天地初开的清新之感。用埃利蒂斯的话来说,仿佛有一只鸟,站在时间的开端,用它的红喙散发着它的香甜。

但马尔克斯的叙述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有如飓风将尘土吹成天上的云团:他很快就把吉卜赛人带进了村子,各种现代化设施迅疾布满了大街小巷,民族国家的神话与后殖民理论转眼间就展开了一场拉锯战。《裸者与死者》的作者梅勒曾经感叹,他费了几十页的笔墨才让尼罗河拐了一个弯,而马尔克斯只用一段文字就可以写出一个家族的兴衰,并且让它的子嗣长上尾巴。这样一种写法,与《金瓶梅》、《红楼梦》所构筑的中国式的家族小说显然迥然不同。在中国小说中,我们要经过多少回廊才能抵达潘金莲的卧室,要有多少儿女情长的铺垫我们才能看见林黛玉葬花的一幕。当时我并不知道,一场文学上的“寻根革命”因为这本书的启发正在酝酿,并在当年稍晚一些时候蔚成大观。

我捧读着《百年孤独》,窗外是细雨霏霏的南方水乡。我再次感到了昏昏欲睡,我被马尔克斯的速度拖垮了,被那些需要换上第二口气才能读完的长句子累倒了。多天以后,当我读到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它比《百年孤独》还要好看,那是因为韩少功的句子很短,速度很慢,搀杂了东方的智慧。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有些最激进的批评家甚至认为,《爸爸爸》可以与《百年孤独》比肩,如果稍矮了一头,那也只是因为《爸爸爸》是个中篇小说。我还记得,芝加哥大学的李欧梵先生来华东师大演讲的时候,有些批评家就是这么提问的。李欧梵先生的回答非常干脆,他说,不,它们还不能相提并论。如果《百年孤独》是受《爸爸爸》的影响写出来的,那就可以说《爸爸爸》足以和《百年孤独》比肩。这个回答非常吊诡,我记得台下一片叹息。

我的老家济源,常使我想起《百年孤独》开头时提到的场景。济水,曾经是与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四条大河之一,史称“四渎”,即从发源到入海潋滟万里,自成一体。济源就是济水的发源地,但它现在已经干枯,在它的源头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臭水沟,一丛蒲公英就可以从河的这一岸蔓延到它的另一岸。站在一条已经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当年百舸争流、渔歌唱晚的景象真是比梦幻还要虚幻,一个初学写作者紧蹙的眉头仿佛在表示他有话要说。事实上,在漫长的假期里,我真的雄心勃勃地以《百年孤独》为摹本,写下了几万字的小说。我虚构了一支船队顺河漂流,它穿越时空,从宋朝一直来到20世纪80年代,有如我后来在卡尔维诺的一篇小说《恐龙》中看到的,一只恐龙穿越时空,穿越那么多的平原和山谷,径直来到20世纪的一个小火车站。但这样一篇小说,却因

为我祖父的原因有始无终了。

假期的一个午后,我的祖父来找我谈心,他手中拿着一本书,那就是《百年孤独》。他把那本书轻轻地放到床头,然后问我这本书是从哪里搞到的。我说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我还告诉他,我正要模仿它写一部小说。我的祖父立即大惊失色。这位延安时期的马列教员,到了老年仍然记得很多英文和俄文单词的老人,此刻脸涨得通红,在房间里不停地踱着步子。他告诉我,他已经看完了这本书,而且看了两遍。我问他写得好不好,他说,写得太好了,这个人好像来过中国,这本书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写的。但是随后他又告诉我,这个作家幸好是个外国人,他若是生在中国,肯定是个大右派,因为他天生长有反骨,站在组织的对立面;如果他生活在延安,他就要比托派还要托派。“延安”、“托派”、“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反骨”,“组织”,当你把这些词串到一起的时候,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就像芥末一样直呛鼻子了。“把你爸爸叫来。”他对我说。我的父亲来到的时候,我的祖父把他刚才说过的话重新讲了一遍。我父亲将信将疑地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但他拿起来就没有放下,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进去。我父亲与知青作家同龄,早年也写过几篇小说,丰富的生活一定使他从中看到了更多的经验,也就是说,在他读那本书的时候,他是身心俱往的,并且像祖父一样目夺神移。而不像我,因为经验的欠缺,注意的只是文学技巧和叙述方式。我的祖父对我父亲的不置一词显然非常恼火。祖父几乎吼了起来,他对我父亲说:“他竟然还要摹仿人家写小说,太吓人了。他要敢写这样一部小说,咱们全家都不得安宁,都要跟着他倒大楣了。”祖父将那本书从我父亲手里没收了,并顺手带走了我刚写下的几页小说。第二天,祖父对我说:“你写的小说我看了,跟人家没法比。不过,这也好,它不会惹是生非。”你可知道,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对我的小说最为恶劣的评价?两年以后,我的祖父去世了。我记得盖上棺材之前,我父亲把一个黄河牌收音机放在了祖父的耳边。从家里到山间墓地,收音机里一直在播放党的十三大即将召开的消息,农民们挥汗如雨要用秋天的果实向十三大献礼,工人们夜以继日战斗在井架旁边为祖国建设提供新鲜血液。广播员激昂的声音伴随着乐曲穿过棺材在崎岖的山路上播散,与林中乌鸦呱呱乱叫的声音相起伏———这一切,多么像小说里的情景,它甚至使我可耻地忘记了哭泣。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关于这些场景,我至今没写过一个字。当各种真实的变革在谎言的掩饰下悄悄进行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慢慢集中到另外的方面。但我想,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会写下这一切,将它献给沉睡中的祖父。而墓穴中的祖父,会像马尔克斯曾经描述过的那样,头发和指甲还在生长吗?

看了《百年孤独》你有什么感想吗?或者有自己的想法吗?对我的观点是否满意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