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生活教学反思(精选3篇)

时间:2011-01-02 08:36: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一政治生活教学反思 篇一

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重要课程,而高一政治生活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回顾高一政治生活教学的过程,我认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高一政治生活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政治生活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学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政治生活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更多地注重了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政治实践的培养。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缺乏对政治生活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高一政治生活教学的方法也亟待改进。政治生活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政治活动,如学生会选举、班委会组织等。然而,我们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政治生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政治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最后,高一政治生活教学的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改进。政治生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长,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核。然而,我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笔试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评价。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学生的日常表现、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程度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政治生活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高一政治生活教学需要在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政治实践的培养,让学生亲身参与政治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长,对政治生活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高中生。

高一政治生活教学反思 篇二

政治生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高一政治生活教学中,我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政治生活教学的内容安排过于片面。政治生活教学应该综合考虑政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政治生活教学应该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展开,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政治活动,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其次,政治生活教学的方法过于传统。在高一政治生活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政治生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政治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最后,政治生活教学的评价方式需要改进。在高一政治生活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笔试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评价。政治生活教学的评价应该多样化,既要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也要评价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和成长。

综上所述,高一政治生活教学需要在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政治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亲身参与政治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更加注重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和成长,对政治生活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高中生。

高一政治生活教学反思 篇三

高一政治生活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高中新课程已经开始实施,各教学第一线都被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新课标,要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高中教师该如何把高中新课程实施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略有反想:

  一、课怎么上?

  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如何实施?课程怎么上?课时要如何安排是我们最最关注的。旧教材《经济常识》分上下两册,供高一年一学年教学使用,而今压缩成必修模块1《经济生活》一册,需在一学期教完,而每周课时仍为2节。新教材虽经压缩但知识点没减反而有增,故普遍反映:“内容多而课时少,教不完。”

  出于习惯,刚开始我们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理论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思考后,我们终于发现: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有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根据、为根本要求,才能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于是我们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并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的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

  如,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有关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一原则本身有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审视坚持这一原则的价值意义;课程标准提供的“提示与建议”是

:“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建议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分配方案的设计过程,能够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理论知识,提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教材内容涉及到:概念6个:①效率②公平③效率优先④兼顾公平⑤初次分配⑥再分配;原理观点2个: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探究活动4个,辅助文1则,综合探究(讲究效率,维护公平)1课。建议教学使用2个课时。

  把握教材上的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如果不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为根据――把教学内容限定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习“什么是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三个主要问题上,并以此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展开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完,全部剖析透、深、清,甚至再补充分析新教材虽涉及到但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恐怕很难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2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

  再以“国家收入的分配”的教学为例。旧课标和旧教材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用于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的概念,预算的概念,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包括的方面,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增加财政收入,财政的巨大作用”等三框内容,需要3课时,也必然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概念和原理。

  同样讲授“国家收入的分配”,新课标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要求学生“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根据课标的这一规定,新教材把有关教学内容缩为了两框内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教学时就要注意控制这个内容的教学总量和学习要求:减少学时,只需2课时;减少内容,学生只要重点掌握“什么是财政,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就可以了。至于教材上的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概念等,并不需要详细分析,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只要知道会用就行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再现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的事实,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事实中所体现的财政支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作用的评议――归纳提升,理解相应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基于新的教学理念,课程专家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老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部分老师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以前虽然不怎么精彩,但好歹没有什么错,把老师讲的背下来,也不失为一种收获。而现在课堂上谁说的是对的呢?

  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内向者仍然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一节课发言的人次可能会有几十次,但发言的学生的面并不广。课改让部分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这样他们自然也可能更努力地去学习,思考问题,以使自己表现更佳,赢得老师更多的青睐和同学更多的掌声;而另一啊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也就不用准备,不想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下去就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可能就会落空。

  因此我认为教和学都无定法,该探究时就探究,该传统时就传统,关键在于实效性,这是不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三、学生的学习如何评价

  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评价就必须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1.知识掌握。主要评价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识记和理解。基础知识包括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政策、基本事实。基本技能,包括基于原理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观察分析问题、正确表达问题的一些基本技术。

  2.能力发展。主要包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等。这是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思维水平,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指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态度,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势。

  4.学习情感。主要观察评价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热情,能否积极参与本课程的各种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完成相应的作业练习等学习任务。

  5.学习方式。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如能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否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否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等等。

  对学生的学业的考核评价是一个难点,要真的体现出上述的五点要求靠一张考卷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对于修习过程的评价如何做到公正、客观这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来探索,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拿出一个既符合我们学科实际,又可操作的好的评价方法。

  四、对自己教学的几点反思

  1、教育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新课程最最关键的是观念问题。即教师的观念转变。正如陈至立所言:课改成也教师败也教师。

  几年前,初中课改就提过教育观念转变的话题,有多少教师完成了这个转变?是一个教师眼前的个人得失重要还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前途、发展更重要?为什么我们不能舍弃一些急功近利的东西,站得高些,将视野放得更远些。如果我们做到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观念真正转变了。至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谁在课堂上更重要,什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狭义的观念。最本质的东西变不了,其他的就是变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转变。

  2、教师素质的提升:可以说任何课改都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新课程的接受、反映几乎来自教师的诱导。

  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适应、驾驭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反映程度。因此,我们冷静地思考发现,教师素质(这里的素质应该是综合的,当然最直接地可能还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吧)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成败。不夸张地说,高素质的教师无论课改还是非常课改对他们来说都“轻车熟路”。

  3、教学中几对关系的适度处理:

  1、知识广度与浓度的关系处理:教师对课标与考纲的解读要准确,对新教材的内容要进行适应的重组与补充。

  2、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的进度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活动为中心?

  3、课堂的生活度与社会的延伸度关系:教师要处理好社会实践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度关系。

  4、教学资源与学生接受程度的关系:教学资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与学生的心灵,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资源才是有效的。

高一政治生活教学反思(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