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一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举行。它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缅怀先人、表达哀思的日子。那么,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是什么呢?
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和政治家。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他最终被贬为楚国的官员。在他被贬之后,楚国陷入了混乱和不治之地。屈原对此深感痛心,于是他写下了许多悲愤的诗歌表达自己的忧愤之情。
屈原的死亡是清明节的重要传说之一。相传,在他被贬之后的一年,屈原听闻了楚国被占领的消息,绝望之下,他决定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无奈的抗议。当地的渔夫们得知屈原的决定后,纷纷划船前去救援。然而,他们并没有能够及时救起屈原,只能在江边撒下粽子,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
由于屈原的死亡和渔夫们的努力,人们开始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划船、撒粽子,并且以此来纪念和怀念屈原。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除了屈原的故事外,清明节还有其他的传说和由来。例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古代医学家华佗而设立的。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术高超,被誉为“神医”。据传,华佗在世时非常关心人民的健康,他经常为贫穷的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然而,由于他的医术过人,引起了嫉妒和恐惧,最终被陷害致死。为了纪念华佗的贡献和追思他的精神,人们在清明节会前往华佗墓前祭拜,并且举行纪念仪式。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说和历史故事的节日。无论是屈原还是华佗,他们都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在清明节中得到了传承和纪念。通过祭祖扫墓和表达哀思,人们不仅能够缅怀先人,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篇三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後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