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的食俗【精简3篇】

时间:2013-02-03 06:26: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春节的食俗 篇一

中国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食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春节的食俗丰富多样,寓意着吉祥、团圆和幸福。以下是中国春节的一些常见食俗。

1. 年夜饭

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要求全家人在除夕夜团聚共进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通常包括多道菜肴,代表着不同的吉祥寓意。比如,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为“鱼”和“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另外,炖汤、炒菜、蒸饺、煮面等也是常见的年夜饭菜品。

2. 饺子

在中国北方,吃饺子是春节的传统习俗。饺子的形状和金元宝相似,象征着财富和好运。在制作饺子的过程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吃饺子的时候,一般会放一枚硬币在其中一只饺子里,据说找到这个带有硬币的饺子的人,会在新的一年里特别幸运。

3. 年糕

年糕是中国春节期间必吃的传统食物。年糕的形状长而圆,象征着长寿和团圆。在南方地区,人们喜欢吃甜年糕,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更喜欢吃咸年糕。无论是甜年糕还是咸年糕,年糕都是春节期间重要的节庆食品之一。

4. 糖果和瓜子

糖果和瓜子是春节期间常见的小吃。人们会将糖果和瓜子放在客厅的茶几上,供客人品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糖果和瓜子象征着甜蜜和好运。吃糖果和瓜子也是人们互相拜年和交流祝福的方式之一。

5. 其他吉祥食物

中国春节的食俗还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吉祥食物。比如,柚子象征着好运和富贵,人们会在家中摆放柚子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另外,糯米饭、腊肉、炸酱面等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食物。

总的来说,中国春节的食俗丰富多样,寓意着吉祥、团圆和幸福。无论是年夜饭、饺子、年糕还是其他各种吉祥食物,都体现了中国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待。通过食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新年,祈求来年的幸福和成功。

中国春节的食俗 篇二

中国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食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春节的食俗丰富多样,寓意着吉祥、团圆和幸福。以下是中国春节的另一些常见食俗。

1. 粽子

粽子是中国春节期间必吃的传统食物之一。粽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粽子风味,比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粽子。吃粽子的习俗与端午节有关,但在春节期间也是非常受欢迎的食物之一。

2. 汤圆

汤圆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传统食物,也被称为元宵。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糯米团,内部填充着各种馅料,比如花生酱、红豆沙等。吃汤圆的习俗与元宵节有关,人们相信吃汤圆可以消灾延寿,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3. 年糕

除了甜年糕,中国春节期间还有一种特别的年糕叫做发糕。发糕是用糯米粉和发酵面粉制成的,在蒸煮过程中会膨胀成松软的面食。发糕寓意着新年的兴旺和繁荣,是春节期间重要的食俗之一。

4. 红糖糍粑

红糖糍粑是中国南方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食物。糍粑是用糯米粉和红糖制成的,外层裹着花生碎。红糖糍粑的形状圆润,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5. 炸薯片和炸鱼片

在中国北方地区,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炸薯片和炸鱼片。炸薯片象征着财富和好运,而炸鱼片则寓意着年年有余。这些炸制的小吃在春节期间非常受欢迎,成为庆祝和拜年的必备食物。

总的来说,中国春节的食俗丰富多样,寓意着吉祥、团圆和幸福。无论是粽子、汤圆、年糕还是炸薯片和炸鱼片,每一种食物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通过食物,人们传递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祈求来年的幸福和成功。在中国春节期间,食物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传承和表达文化的重要媒介。

中国春节的食俗 篇三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当时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制与现代七异。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外见于时清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

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

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

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中国春节的食俗【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