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作文(实用3篇)

时间:2015-01-09 01:50: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作文 篇一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道教传统,后来逐渐与佛教和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中元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盂兰盆会”。据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中记载,僧人目犍连为了救母,向佛陀提问如何能救度亡者。佛陀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地狱的阎王会放出无数的孤魂野鬼,人们可以借此机会为他们祈福、超度,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于是,中元节这一传统节日便逐渐形成了。

中元节的风俗习惯与这个传说紧密相关。在这一天,人们会设立祭坛,摆放鲜花、水果、食品和纸钱,用以祭拜祖先和亡灵。这些食物和纸钱被认为可以供给亡灵的饮食物品。人们还会燃放鞭炮、舞狮子、表演传统舞蹈等,以驱逐邪灵和邪魔,为亡灵带来吉祥和平安。

此外,中元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放水灯。放水灯被认为是为了引导亡灵找到回家的路。人们在灯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愿望,然后将灯放入江河湖海中,让它漂流而去。这一活动也象征着人们对亡灵的思念和祝福。

中元节的风俗习惯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在南方地区,人们还会制作并供奉“鬼门关”。鬼门关是一种竹制的门,被认为是连接人间和鬼界的通道。人们相信,通过制作和供奉鬼门关,可以保佑家人平安,驱邪除魔。

总的来说,中元节是一个集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传统节日。通过祭拜祖先和亡灵,人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放水灯和舞狮子等活动,人们也希望能够为亡灵带来吉祥和平安。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亡灵的敬重和尊重,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作文 篇二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道教传统,并逐渐融合了佛教和民间信仰,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中元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传统。据传,道教认为农历七月是幽冥界打开的时刻,人间和鬼界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人们开始在这一时期设立祭坛,祭拜祖先和亡灵。这一风俗习惯后来与佛教的盂兰盆会相结合,形成了中元节的庆祝活动。

中元节的风俗习惯与这一传统紧密相关。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或公共场所设立祭坛,摆放水果、糕点、酒和纸钱等物品,以供奉祖先和亡灵。这些物品被认为可以供给亡灵的饮食。人们还会燃放鞭炮、舞龙舞狮,以及进行传统舞蹈和戏剧表演,以驱逐邪灵和邪魔,为亡灵带来吉祥和平安。

中元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放水灯。放水灯被认为是为了引导亡灵找到回家的路。人们在灯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愿望,然后将灯放入江河湖海中,让它漂流而去。这一活动不仅象征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也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中元节的风俗习惯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在南方地区,人们还会制作并供奉“鬼门关”。鬼门关是一种竹制的门,被认为是连接人间和鬼界的通道。人们相信,通过制作和供奉鬼门关,可以保佑家人平安,驱邪除魔。

总的来说,中元节是一个集合了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的传统节日。通过祭拜祖先和亡灵,人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放水灯和舞龙舞狮等活动,人们也希望能够为亡灵带来吉祥和平安。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亡灵的敬重和尊重,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作文 篇三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

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作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