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 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中国。它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的,因此也被称为“五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庆祝端午节并参加各种传统活动,如划龙舟、吃粽子等。
端午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据史书记载,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这一天投江自尽,以抗议当时楚国的政治腐败。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人们开始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敬意。
关于屈原的故事,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传说。传说在屈原投江自尽之后,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纷纷划船下去捞他的尸体。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找到屈原的尸体。为了保住屈原的尸体,人们开始在江面上划龙舟,同时还撒下粽子以防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这就是划龙舟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传统活动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期间贴上艾草和菖蒲的香囊,以驱邪避疫。此外,还有草人、挂钟馗等民俗活动,都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吉祥。
端午节的习俗和食品也因地域而异。在南方地区,人们喜欢吃粽子,而北方地区则更喜欢吃香包。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竞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总的来说,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来历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庆祝端午节和参与其中的各种传统活动,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还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的来历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中国。它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的,因此也被称为“五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庆祝端午节并参加各种传统活动,如划龙舟、吃粽子等。
端午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常常有用竹叶包裹食物的习俗。这是因为人们相信竹叶有驱邪和辟瘟的作用。而五月初五这一天,正是瘟神出现的高峰期,因此人们开始在这一天吃用竹叶包裹的食物,以避免瘟疫的侵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用竹叶包裹食物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传统。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食物,用竹叶包裹起来蒸煮而成。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各异,有咸味的、甜味的、肉馅的等等,都非常美味。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活动是划龙舟。据说,当人们划龙舟的时候,会有一条恶龙在水中出现,为了驱赶这条恶龙,人们会齐声呐喊、击鼓打砧,以及用竹叶制作的小船来驱逐恶龙。这样的传统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还寓意着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通过庆祝端午节和参与其中的各种传统活动,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还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吃粽子还是划龙舟,每一项传统活动都承载着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无疑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端午节的来历 篇三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
,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屈原,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