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最新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分析,总结了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正文: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牧区作为我国的重点扶贫地区之一,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最新的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显示,精准扶贫政策在牧区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值得肯定。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调研报告显示,通过政府的扶贫政策,牧区贫困户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部分贫困户甚至实现了脱贫。此外,政府还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然而,牧区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部分贫困户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原因,对于新型产业和就业形式的接受度较低,导致扶贫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时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导致扶贫资金的浪费和滥用。此外,一些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较低,无法为贫困地区提供长期的发展支持。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接受新型产业和就业形式的能力和意愿。其次,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扶贫政策的实施规范和科学。同时,建立健全扶贫项目的评估机制,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效益。
综上所述,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监督和指导、建立评估机制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推动牧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最新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最新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分析,探讨了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牧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参考。
正文:
牧区作为我国的重点扶贫地区之一,其脱贫攻坚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最新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显示,精准扶贫政策在牧区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探讨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首先,要加强精准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要根据牧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策略和措施。同时,要加强政策的协同和整合,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其次,要注重发展牧区的特色产业。牧区的资源条件和文化传统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因此,要根据牧区的实际情况,发展与当地特色相适应的产业,提高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推动牧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三,要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教育。贫困户的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对于其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同时,要加强对贫困户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最后,要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要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防止扶贫资金的浪费和滥用,确保扶贫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效益。
综上所述,牧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发展特色产业、加强贫困户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等措施的支持。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推动牧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加稳定和持久的成果。
最新牧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篇三
一、概述
xx是一个以
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20xx年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20xx年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20xx年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20xx年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20xx年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20xx年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8、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2002-20xx年,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 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项目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发展灌溉饲料200400多亩地。如20xx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项目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71元,远远不能达到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这样只能解决极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由于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项目建设成本相对其它农区就高一些,费用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