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状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

时间:2012-06-01 06:11: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农村社会状况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农村社会状况调研报告: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挑战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社会状况的调研,主要关注农村教育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挑战。为了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一、背景

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然而,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在教育领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挑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研。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较少,学校规模较小,且学校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相对不足,教师数量不够,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充分满足需求。

三、教师素质低下

农村地区的教师素质普遍较低。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教师教育背景较差,教师培训机会有限,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造成了教师教育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四、教育质量不高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师素质低下等问题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相对落后。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学生的个人发展,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社会进步。

五、政策建议

为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并提高教师的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

2. 加强师资培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3.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农村学生享有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结论:通过对农村社会状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挑战。为了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和师资培训力度,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村社会状况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农村社会状况调研报告: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与解决途径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社会状况的调研,主要关注农民收入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存在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一、背景

农村地区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焦点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与解决途径,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研。

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出的波动性较大,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大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是农民收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常常受到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价格波动带来的收入不稳定性使得农民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政策建议

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发展多元农业经济。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多元农业经济,培育新的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

2. 建立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减少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

3.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来源。

结论:通过对农村社会状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与解决途径。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政府应发展多元农业经济,建立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

农村社会状况调研报告 篇三

通过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xx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

,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两个县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农村社会状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