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爱灾情况调查报告【通用3篇】

时间:2011-06-04 02:36: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农作物爱灾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农作物爱灾情况调查报告

近期,我市遭受了一连串自然灾害的袭击,其中农作物受灾情况严重。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市农业部门进行了一次农作物爱灾情况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详细报告。

在调查中,我们选择了我市不同地区的农田进行观察和采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干旱是导致农作物受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旱天气导致农田土壤水分不足,进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调查显示,我市北部地区的农田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作物减产率达到了30%以上。

其次,洪涝灾害也是造成农作物受灾的重要因素。由于近期降雨量过大,很多农田被淹没,导致大量农作物受灾甚至死亡。尤其是我市南部地区,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作物减产率超过了40%。

除了干旱和洪涝灾害,虫害也是导致农作物受灾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中发现,我市东部地区的农田遭受了严重的虫害侵袭,尤其是病毒和害虫的危害较大,导致农作物减产率高达35%。

另外,不合理的耕作管理也是造成农作物受灾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一些农田在耕作过程中存在过度施肥和不合理的农药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风险增加。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市农业部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农田的抗旱能力。通过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改善农田的排水能力,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从而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其次,加强农田防洪工作,提高农田的抗洪能力。通过加强河道的清淤疏浚工作,加强堤防的巡查和维护,提高农田的排水能力,减轻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此外,加强农田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加强农田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最后,加强农田管理,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农药使用,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减少农药和化肥对环境和农作物的负面影响。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农作物受灾的主要原因和问题所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作物受灾情况将得到有效的缓解。

农作物爱灾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农作物爱灾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我国农作物受灾情况日益严重。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市农业部门进行了一次农作物爱灾情况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详细报告。

在调查中,我们选择了我市不同地区的农田进行观察和采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农作物受灾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市出现了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现象,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调查显示,我市西部地区的农田受高温天气影响最为严重,作物减产率达到了25%以上。

其次,土壤质量下降也是造成农作物受灾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农田的长期耕种和过度利用,土壤质量逐渐下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不足,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调查中发现,我市中部地区的农田土壤质量下降较为严重,作物减产率超过了30%。

除了气候变化和土壤质量下降,病虫害也是导致农作物受灾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中发现,我市东部地区的农田遭受了严重的病虫害侵袭,尤其是蚜虫和纹枯病的危害较大,导致农作物减产率高达40%。

另外,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是造成农作物受灾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缺乏科学种植和管理的知识,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导致农田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作物受病虫害的风险增加。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市农业部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农民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培训,提高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其次,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工作。通过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技术推广,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耐灾能力。

此外,加强农田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加强农田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最后,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减少农民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象,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农作物受灾的主要原因和问题所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作物受灾情况将得到有效的缓解。

农作物爱灾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自去年12月入冬以来,××市降水异常偏少,干旱突出,相继出现了特大冬旱、春旱和夏旱。我市大春作物受旱灾影响严重。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农业科研单位和每一个农业科学工作者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帮助农民抗灾自救。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论证,我们认为,发挥我市种子资源和技术优势,抢雨补种秋大豆不失为一项上好的抗灾增收补救措施。

一、当前旱情及作物受灾情况

持续严重的干旱,造成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农田蓄水减少,农业生产用水矛盾突出,部分地方已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户虽有心抗旱,但水源却匮乏。特别是进入5月后,降水量持续严重偏少,截至6月4日,全市各地均达到了40天的严重夏旱标准。而此时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剧,土壤墒情持续下降。6月3—7日,据我所在全市多点调查,坡台土整个耕层基本上是干土;二台土10cm土层也基本上是干土,10cm—20cm土层的水分含量也极低,根系很难利用;低台土的墒情也逐渐变差,10cm以上土层也接近干土,10cm以下土壤保持一定湿润;干田的墒情保持较好,10cm以下土壤保持湿润。由于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导致我市大春作物受灾严重。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春玉米因缺水而出现萎蔫现象,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其长势普遍较差,生长不良。夏播玉米出苗受到影响,部分墒情极差的油菜地和小麦地无法播种或出苗,已出苗的已开始枯死。据对全市各区县27个点的分户调查,除干田受灾较轻以外,其余旱地玉米均受灾严重,减产已成定局。水

稻田受干旱也较为严重。在调查区域,约95%以上稻田脱水,甚至龟裂。尤以部分高塝田、望天田、两季田缺水最重,其田内裂口纵横,秧苗长势弱,分蘖较少,部分秧苗已枯死,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

6月7日晚的一场透雨,旱情虽得以缓解或解除,但水稻、玉米枯死的已无法挽回,未枯死的春玉米大部分已进入生殖生长期,因营养生长严重不足,植株矮小、雌雄花严重不协调,产量的损失已很难挽回,改种补栽迫在眉睫。

二、建议补种秋粮作物——重点突出大豆

我市属典型的浅丘地带,水利工程及农田灌溉条件较差,农业上靠天吃饭的成分重。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已是必然。在大春受灾的情况下,减少灾害损失的办法自然是补种秋粮。

从历年气象资料及种植经验看:我市夏秋季节的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可种植多种作物。常年种植的有:红苕、洋芋、玉米、大豆、晚稻、再生稻、蔬菜等作物。其中蔬菜经济效益较高,但市场容量有限,蔬菜储藏加工能力又差,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红苕、洋芋、玉米是常年种植的秋粮作物。面对今年的旱灾情况,我们召集本所相关栽培专家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在抢种以上秋粮作物的同时,应更加突出大豆。种植大豆投入少、产出较高、种源充足、管理简捷,农民易于接受,推广容易,能有效地弥补大春损失。

补种红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将逐渐降低,品质也相应下降(薯块变小、淀粉含量降低)。若6月移栽红苕,平均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7月移栽则亩产500—750公斤,8月移栽亩产只有250—400公斤。红苕藤蔓移栽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在雨后土壤墒情极为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而在持续的干旱条件下,农民的红苕种地苕藤生长较差,要在1—2次大雨后移栽完红苕基本不可能。预计今年红苕至少要在7月上旬才有可能移栽完。且红苕必须起垄手工移栽,需要较多劳动力,经济效益将进一步降低。其苕藤准备,栽插难度均高于大豆。

玉米的播期最迟为7月下旬。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逐渐降低,品质下降。亩产一般为100—250公斤左右,但秋玉米病虫害较多,对栽培管理要求高。相应的农药、化肥投入较多,经济效益低于大豆。

冬大豆已在我市推广多年,农民对种植套作冬大豆早已完全接受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我市也有稳定种源基础,在每年为全省提供种子的情况下,尚有相当剩余用做商品大豆。因此,播种冬大豆,种源有保证。品种一般选用“贡选一号”及其系列品种。“贡选一号”是我所选育的特色冬大豆品种。具有适宜播期范围广、耐荫蔽、耐干旱、需肥量少、病虫害少、适应性强、适粗放管理、高产稳产等显著优点,为目前全省冬大豆主推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稳居第一位,被省农业厅列为科技“三大行动”大豆类主导品种。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种植模式也被列为四川主推技术,“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就将麦/玉/豆种植模式列为重大减灾技术在全省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减灾增收作用。常年来我市调种“贡选一号”的兄弟市、县都在10个以上。

据测算,在我市推广的“麦/玉/豆”模式中套作的大豆,一般亩产干豆150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700元(以5元/公斤)左右。在今年玉米长势差,甚至枯死的空地,如能抢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以前播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可获得较高产量。如果在稻田、空地净作,其亩产值可达800元,比种秋玉米高250元/亩左右,比红苕高200元/亩左右,加上省工、节本部分,每亩节本增效达300元。如果卖鲜食菜大豆,其经济效益还可进一步提高。

从近期国内市场看,大豆需求缺口大,不容易出现产品饱和烂市降价的现象。发展大豆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播种秋大豆投入较少,产量稳定,经济效益较高,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抗灾增收途径。

三、冬大豆栽培管理技术

1.选用良种:选用“贡选一号”。播种前实施选种,去除籽粒不饱满、有霉烂、有杂色、有病斑的种子。

2.适期播种:5月—7月上旬均为适宜播期,最迟播期为8月上旬,其产量才有保障。可根据气象预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播期越早越好。既可在玉米行,也可净作。对秧苗已基本枯死的望天田、高傍田、两季田也可在雨后开沟播种。

3.规范种植: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市旱地土壤应大力推广荣县旱地多熟制成果,提倡“麦/玉/苕”地全面间作冬大豆,在玉米行中间种植。或改过去“麦/玉/苕”旧三熟为“麦/玉/豆”新三熟种植模式。对水稻、玉米无收的地块或空地,可发展满土净作大豆,以牵绳开行播种。

4.科学施肥:大豆不是需肥量很大的作物,它自身可以通过根瘤菌固定氮肥。补种秋大豆针对不同的地块,施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对空地和玉米长势较好的地块,底肥亩施过磷酸钙35公斤、氯化钾4公斤;前茬水稻、玉米已施足底肥而植株长势较差甚至无收的地块,由于前茬作物肥力未完全分解利用,可以不施或减半施少量磷钾肥,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施3—5公斤/亩尿素,个别长势较差的地块可在开花期后,每亩施尿素2—4公斤。

5.合理密植:在带状种植的玉米小行中增种1行,其窝距0.4-0.5m;若在带植玉米的大行中净作,视玉米长势可种2-3行,可按行距0.33m,窝距0.4—0.5m进行套作。如果在6月下旬以前播种,干田和一台土净作按行距0.45—0.5m ×窝距0.4m;二台土及以上土块,行距0.43m×窝距0.33m。随播期的推迟,大豆植株变矮、分枝减少、密度应适当增加。播种时采用挖窝点播,种肥分离,肥料施于窝中靠玉米的一侧,种子播种于另一侧,每窝播3—4粒,播完盖细土。当豆苗有两片真叶时,要及时进行间苗,以每窝留健壮苗2-3株。

6.化学控旺:在大豆主茎长到5节(或分枝期)时,用浓度为30—60mg/kg的烯效唑(或优康)或180—250mg/kg的多效唑溶液,兑水40—50kg均匀喷施茎叶控旺;在大豆初花期对个别仍旺长田块用浓度为30—60mg烯效唑兑水40—50kg再次喷施。

7.病虫防治:大豆的病虫危害总体较轻,但个别区域有时也发生较重。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及时进行防控。一般出苗时要重点防治地老虎、毛虫,苗期及生长期要注意防治蚜虫、卷叶螟、红蜘蛛、豆芫菁、叶蝉、飞虱、豆杆黑潜蝇等,结英鼓粒期要防治豆荚螟和大豆食心虫。可在当地植保部门的指导下,选用高效低残毒的农药,如虫螨克,吡虫啉、乐斯本或除尽进行挑治和兼治。

农作物爱灾情况调查报告【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