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作家蒋方舟母女同写高考【优选3篇】

时间:2011-03-02 04:16: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少女作家蒋方舟母女同写高考 篇一

高考,作为中国学生所面临的一场重要考试,备受关注。然而,在这场考试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考生——蒋方舟。她不仅是一位少女作家,还与母亲一同备考高考。这样的组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好奇。

蒋方舟,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从小接触文学,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十几岁的时候,她已经出版了多本小说,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少女作家。然而,尽管她的文学才华出众,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业。相反,她选择了和普通学生一样参加高考,与母亲一同备考。

蒋方舟和母亲一同备考高考的决定,并不是为了实现她的个人梦想,而是为了向广大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学业和兴趣并不冲突,可以并行不悖。她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人,不管是什么样的梦想,都需要有扎实的学识作为基础。高考不仅仅是一次选拔考试,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蒋方舟相信,她的学习成绩和文学成就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备考的过程中,蒋方舟和母亲以同样的认真态度对待每一门科目。她们不仅共同讨论学习方法,互相帮助解决难题,还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相互监督。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母女关系,共同经历了困难和挫折,也分享了成长和进步的喜悦。

备考期间,蒋方舟并没有放松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她坚持每天抽出时间进行写作,用文字记录下备考的点点滴滴。她的作品不仅有助于舒缓紧张的备考氛围,也成为她思考人生、梳理思路的重要方式。她的母亲也是她最忠实的读者和支持者,经常给予她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蒋方舟母女一同备考高考的经历,不仅给了年轻人们一个鼓舞和启示,也为我们传递了重要的教育理念。学习和兴趣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通过坚持学业和追求兴趣,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少女作家蒋方舟母女同写高考 篇二

高考,是每个中国学生都会经历的一场考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决定命运的考试,备受期待和压力。然而,在这场考试中,有一位少女作家——蒋方舟,通过她的努力和才华,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蒋方舟从小就展现出了写作的天赋,她的小说作品备受好评,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少女作家。然而,尽管她的文学才华出众,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业。相反,她选择了和普通学生一样参加高考,与母亲一同备考。

蒋方舟母女同写高考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她们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和反思。她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年轻人们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学业和兴趣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蒋方舟并不认为自己的文学才华会对她的高考成绩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她相信这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备考期间,蒋方舟和母亲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相互监督。她们共同讨论学习方法,互相帮助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的母女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她们一起经历了备考的困难和挫折,也分享了成长和进步的喜悦。

蒋方舟并没有将写作放在一边,她坚持每天抽出时间进行创作。她的作品不仅有助于舒缓备考的紧张氛围,也成为她思考人生、梳理思路的重要方式。她的母亲成为了她最忠实的读者和支持者,经常给予她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蒋方舟母女同写高考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学业和兴趣之间的和谐共生。蒋方舟的努力和才华向年轻人们展示了一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也为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通过坚持学业和追求兴趣,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少女作家蒋方舟母女同写高考 篇三

昨日高考语文结束后,两名“特殊考生”――少年作家蒋方舟和她的作家妈妈尚爱兰,接受晨报邀请就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各作文一篇。对正在读高一的蒋方舟,这也算是提前热身;而对中学语文老师尚爱兰,可算是“与生同乐”吧。

女儿蒋方舟:华师一附中高一学生。7岁开始写作,出版《正在发育》、《邪童正史》等7本书。目前任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

母亲尚爱兰:襄樊市致远中学语文教师。出版《永不原谅》、《中国公主》等4本书。获“榕树下”首届网络文学大赛金奖。先后在多家报刊杂志任专栏作家。

三心二意有多好

蒋方舟

我并不是一个贪心的人,我不奢求像猫一样有九条命,一条一条接一条,我只想有三颗心,三颗完完整整地跳,它们不必你方跳罢我登场,我只想要三颗同时跳动的心。只有一颗心的日子并不是艰难得过不下去了,只是我一直在想……若能三心二意,那该有多好!

如果我有两颗多余的心,我会把一颗心炼成关西大汉,另一颗心炼成柔情小妹。一个好的作家必然要做这样人格分裂的尝试。这可以追溯到苏轼,执惯了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会忽然把嗓子捏成十七八岁少女的声音,唱起:“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再到司马中原,那个笔下总是飞檐走壁,狂风沙石的司马中原也会写些“愁情就这样在我心中生长着,我却无法用手掌爱抚它们”这样软软的抒情。于是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作家,一只嗓门能发出两种声音,一支笔能传递两种力量。如果我有两颗多余的心,我将光明正大地游走于不同的文风之间---不靠高明的语言策略,不靠装扮的腔调,而靠着两颗多余的心的体察,多的也许只是两颗心,但我却靠它们体察整个世界。

如果我有两颗多余的心,我会把一颗心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另一颗心用来实现自己的另一个梦想。我有两个梦想,一个光明磊落:当导演。一个有点不好意思说:当歌手。一个好的人最可贵的是拥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梦想。“我想当导演”这句话被我祥林嫂似地念了两年,曾经想写电影剧本,曾经想买DV拍独立电影,结果都搁浅了,只有偶尔拿着洗发露的瓶子假装获得金棕榈奖聊以自慰。我想当歌手,这本来是我的一个传统笑话,每次都能把别人逗笑,屡试不爽,但我却真的把它增设为我的二号梦想,还专门学了吉他,自己还写了一首歌。如果我有两颗多余的心,我将专心地对待这两个梦想,忠诚无比,不逃避,不背叛,不成功则成仁。

如果我有两颗多余的心,我会把一颗给别人,另一颗也给别人,因为那个人也许心脏有病需要移植,也许那个人有多余的心思却苦于没有多余的心来实现。

我们一直被教育说要“心无旁骛”,梦想太多好奇太多想尝试的太多,只有“一心一意”又要怎么才能够无旁骛?只有三心二意,才能心无旁骛。如果我有三颗心,那该有多好,合理搭配,干活不累,何乐不为。

韦编不再三绝

尚爱兰

孔子有一本精装版的《易经》。这书是刻在楚国进口的湘妃竹上,用上好的熟牛皮绳(古称“韦”)装订。因为多次翻看,牛皮绳已经严重磨损。这天,孔子又拿出这本书,虽然小心翼翼,但牛皮绳终究还是断了。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后世把这种读书的勤奋劲,叫做“韦编三绝”。

孔子坐着“驴的”进了汉代,手中的“韦编书”换成了“手抄本”;乘轿子来到宋代,“手抄本”变成了“活字书”;孔子开飞车来到现代,发现如今的书,再也没有“三绝”的危险,特别是当年那些“诸子”们写的书,都被装进了锦盒,有的甚至镀上了黄金,然后被高高地供在书阁里,几年十几年过去了,也没有人来动它们一指头,书页完好如新,更不要说三绝了。

不要说全民的读书率逐年下降,就连孔子带的那几个研究生,能经商的,如子贡,发财去了;能从仕的,如公西赤,做官去了。除了偶尔看看电视,简直忙得没有时间。

有一天,孔子正在书斋里读书,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电视台的编导打来的,说邀请孔子在电视《诸子讲坛》里开一个栏目,叫《孔子说易经》。孔子本不想出头露脸,但一想这传媒时代,谁还能坐在书斋里“韦编三绝”?上一回电视,比得上十回周游列国。孔子只有一点疑问:“为什么不叫《孔子说儒家》?”编导说:“正是要说别人的学术领域,比如庄子说儒家,老子说佛家,那才有看点,有话题性呢!”

孔子上了《诸子讲坛》的说书场,他的个人魅力以及游说君主的三寸之舌,果然起到了非凡的电视效果,一夜之间聚集了很多“孔粉”“孔迷”。观众们都说:“读书太累了,不如在电视上听说书。”孔子的书不仅销量狂增,本人也成了电视文化偶像。就连电视歌手的选秀节目,也请孔子去做评委。

不过,有一天,孔子忽然从电视上彻底消失了,有人说他回到了春秋时代,走

之前,只悄悄地留下了一句话:“在科技发达时代,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可能是那个满面笑容的人。”

少女作家蒋方舟母女同写高考【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