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精彩3篇】

时间:2016-03-01 06:15: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资本论读后感 篇一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的经典之作。我在阅读这本书后,深受触动,对资本主义的本质与运行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而工人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这种生产关系造成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使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剥削和压迫。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导致了无限的追求利润和竞争,使资本的积累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对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商品交换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商品作为价值的体现,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转化和价值增殖。货币则成为了交换的媒介和衡量价值的尺度。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货币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形成和扩大的机制,让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和经济周期。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过剩的商品和无法实现的剩余价值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种危机会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循环,不断地重复着繁荣和衰退的过程。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危机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资本论是一部思想深邃、理论严密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运行机制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马克思的分析和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危机,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资本论读后感 篇二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分析的重要著作之一。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的定义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他指出,资本是一种以货币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通过资本家的投资和生产来实现增值。资本的追求和积累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动力,使得利润最大化成为了一切行为的目标。这种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财富的不均衡分配,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力的商品化和工人的剥削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工人作为卖劳动力的商品,被资本家雇佣来进行生产。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则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这种剥削关系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对立,使得工人的权益和福利受到剥夺和压迫。

此外,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的危机和经济周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过剩的商品和无法实现的剩余价值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种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循环,不断地重复着繁荣和衰退的过程。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运作机制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马克思的分析和观点让我意识到资本主义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对社会和个人权益造成的冲击和剥夺。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成员,我们需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积极探索寻找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模式。

资本论读后感 篇三

资本论读后感800字【篇一】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 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书中最感兴趣的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金融与《资本论》,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 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

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 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金融与《资本论》

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也在变化和发展。从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到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资本主义经济在危机,萧条,繁荣之中不断循环。《资本论》能否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分析和阐述?能否看见泡沫经济之后的真相?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它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到达极致、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1)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

马克思说: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其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展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相关联.世界金融系统本质脆弱.一方面是生产特别容易发生相对过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别容易膨胀,而资本运动又极其敏感,金融危机容易产生、发生了就是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结合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金融系统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美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稳健著称,可是由于金融创新,导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级债就是被包装的金融衍生品。

客观来看,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并非从未出现过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个世纪90年代,汇率期货、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曾分别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场。然而,由于现货市场不成熟,监管主体不明确,交易所之间恶性竞争,公司内控机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蕴涵着经济危机可能性的两种形式:一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产生的买和卖的分离?二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链条关系的破坏。但这只是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无非就是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没有内容,没有危机的内容丰富的起因。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使危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马克思从理论逻辑上分析了经济危机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基础。他发现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没有生产过剩危机,在工业发展的初期,停滞现象只限于个别的工业部门或个别的市场。工业周期阶段的变换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

(2)虚拟资本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是电脑,是电脑只记录了20年的数据,而这20年是高速增长的20年,所以导致了风险意识的丧失。阅读马克思,发现了他对于危机的看法,他认为危机来自于虚拟资本。

马克思说:虚拟资本一词来源于18世纪南海投机泡沫时人们所说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以后,人们将货币、非劳动所得等等皆称为虚拟资本。他第一次注意到虚拟资本在较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并试图从理论上找到它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所以马克思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验证。

2008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汇交易的规模每天超过3万亿美元,每年超过800万亿美元。是实物经济规模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场之交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令人炫目,正是金融危机的元凶。

马克思说债券、股票、汇票、土地所有证等所有权证都属虚拟资本范畴。这些资本。一不对应于现实的资本。二,虚拟资本有其相应的市场价值,它的价值基本上与实际资本无关,

联想到次级债风波里面放行的次级债券,欧洲、日本都买了很多美国的债权,结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损失。

2003年,华尔街的信用类衍生产品的市场不过3万亿美元,而到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底,达到了60万亿,四五年时间翻了16倍。这些金融衍生物大部分掌握在美国顶尖的5名银行家手中,其中摩根大通 30万亿,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都超过了10万亿美元。

资本论读后感800字【篇二】 150年前,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请教恩格斯折旧的问题。恩格斯说,工厂应对设备更新换代对利润的影响就是使设备(机器)在新一代设备(机器)面世前,折旧为零。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设备(机器)连续运转,以运行时间累计完成,而赶在设备更新所需要时间之前。这就是折旧应对设备在未完成折旧之前,而出现新的设备带来利润影响的方法。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折旧的对话,设备折旧与设备更新已经形成竞赛,一方面购入设备的工厂要赶在新设备面世前折旧完成,发挥设备100%的应有价值,连续不断地运行设备,以实现设备折旧的年限改为实现设备的累计运行小时,对寿命有了不同角度的重视,流水线应该与此有关(卓别林电影有了新认识)。

另一方面,设备生产企业也会竞赛设备使用企业,以保持领先,维持原有使用年限平衡,即加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缩短新设备研发周期,在旧设备累计运行时间完成折旧前,推出新设备以促使使用企业购买效率更高的更新产品,产生淘汰旧设备,而不是报废旧设备。

设备使用与设备更新双方的竞赛促进了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是保持领先的前提。英特尔认同将手机研发的最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就知道了手机的未来。列宁说过,赶超发达国家,首先是人才的赶超。无不表明研发新设备(机器)是产业链顶端。因此,当今世界的竞赛是研发的竞赛,是人才吸纳的竞赛

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折旧对话为我们提供了折旧影响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理论基础。

资本论读后感【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