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高中 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部由朱利安·弗洛斯特所写的小说,该小说以亲情为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安德烈与他的家人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亲情的力量和重要性。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于亲情的伟大和珍贵。
小说中的安德烈是一个十分幸福的孩子,他与父母、姐姐和狗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他的父母对他充满爱意,姐姐是他的玩伴和朋友,狗则是他的忠实伙伴。然而,一场意外让安德烈失去了父母和姐姐,他成了孤儿。在这个世界上,他似乎只剩下了狗,那个唯一陪伴他的存在。安德烈的生活变得孤独而困难,他不得不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安德烈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他的亲戚们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渡过难关。他们提供了安德烈所需要的食物、衣物和住所,给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予了安德烈无尽的关爱和呵护。安德烈意识到,亲情并不仅仅存在于血缘之间,而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和关心。他深深感激着这些亲人们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给予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力量。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亲人们的支持和关爱是我们最大的力量。他们能够给予我们温暖、鼓励和希望,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亲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爱的力量,并且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正如安德烈一样,他在亲人们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并且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通过阅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深深被亲情所感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亲情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我将会更加关心和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和支持。同时,我也会珍惜自己的亲情,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都会坚定地相信亲人们的支持和关爱,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高中 篇二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和思考。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后,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个人的力量和坚持的重要性。
安德烈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孩子,他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然而,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父母和姐姐,他成了孤儿。面对丧失亲人的巨大打击,安德烈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和绝望之中。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生活,他感到无助和孤独。
然而,正是在这个绝望的时刻,安德烈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他不再沉湎于悲伤和绝望,而是积极地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方向。他开始努力学习,通过勤奋和努力,他考上了一所优秀的学校。他还加入了各种社团和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安德烈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希望,他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个人的力量和坚持的重要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正如安德烈一样,他没有被困境所打败,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通过阅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坚持的重要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都会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会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会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高中 篇三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非常奇怪: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伤心么?后来我才明白,安德烈不过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觉得应该不多吧。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因此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不过问我用手机的情况,我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一定会非常满足的。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不过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一定会获益匪浅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高中 篇四
二十一岁,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识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岁。
大学生活已然两年,每天思虑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发呆、电影和看书上,但看着周围的同学开始埋首于实习和考研的事情,写大把的简历参加大把的面试,心里不免也有一点忐忑慌张。有时会整夜整夜的睁着眼睛,忧虑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别是当朋友问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还是考研时,我发现我还没有想的那么远,于是也就闪烁其词搪塞了过去。
二十一岁,是该看清未来方向的时候了吧。也确实已经过了塞上耳机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龄,不可以再任性耍赖,不可以再自以为是,不可以再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不可代替。连承认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这个事实也变得理所当然。诚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们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认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数人头上才有的光环。如若与其对比,只能让平庸的我们自惭形秽而毫无意义。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众人。MM对安德烈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却也让我想起电影《后悔无期》中的一句的话:在大城市,有关系有势力,就会比别人更公平。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的吧~
站在学校和社会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岁,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雾,只有靠自己的双脚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关于学业、感情、工作,现实中残酷的一切,该来的总会来的,与其到时候不知所措睁着惶恐的眼尖叫不出声,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说,美好永远是建立在现实的残酷之上的。我不赞同,却从千万个例子中举不出一两个来反对。
安德烈问MM,当我们开始谈事业、结婚、家庭时,怎么有人已经身在其中了?二十一岁,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灵上来说,都是彻彻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说,“成年人”这三个字的意义对他来讲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为成熟的、能承受压力的独立自主的态度。孩子会说大人总是忙忙碌碌的活着,干自己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该是自己给自己画的一个“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边对生活的妥协。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着做这样的妥协之前,我们应该为拥有“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的权利而努力。
最后,关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从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高中 篇五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龙应台慌了,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一方面她可以透过书信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的——过的好还是不好?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收获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来,龙应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反台独、反独裁、反强权,追求民主、关心民生,厌恶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唤公平正义。在给儿子的信里,她对“贫乏”、“愚昧”的渔村娓娓道来(“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她对故土台湾爱的深沉。在一些话题的讨论中,她多次提到大陆见闻,关于将来,说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饭馆里,16岁的从甘肃山沟小村里出来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赚两百多块,寄回去养她父母,安德烈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龙应台就问:“安德烈,那16岁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吗?”回想自己,龙应台说:“18岁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没进过音乐厅和美术馆,不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对于享受和物质,带有几分怀疑的距离”,爬黄山的时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边水泥、一边食品,早晨4点出门,黄昏爬到山顶,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担压出两道深沟,一天挣30块钱。她说:“安德烈,30块钱不到3欧元,不够你买3球冰淇淋,山顶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个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难呢?”她讲黄山少年,我很激动,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动容了。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我们依赖长辈、领导,我们相信权威,我们从众、附庸。就香港选举时间表出台问题,安德烈置疑香港游行人数的少,在他看来,争取小小的本该的权利,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呢?龙应台是呼唤民主的,她在游行之列。当然,一些问题上,安德烈跟我们一样顾虑、烦恼。“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确定不太可能有你们的成就,你会失望吗?”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完全赞成龙应台,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人不是被迫谋生。以龙应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我认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世上还是有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的身上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不断的期许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这或许就是变相的施压吧。但……就放任着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不!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会紧张。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高中 篇六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非常奇怪: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伤心么?后来我才明白,安德烈不过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该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觉得应该不多吧。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因此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不过问我用手机的情况,我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一定会非常满足的。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不过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一定会获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