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读后感(最新6篇)

时间:2012-01-03 05:20: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陶行知》读后感 篇一

陶行知,一个教育家,一个思想家,一个伟大的人。读完《陶行知》,我被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深深吸引。

陶行知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的真诚和善良。他常常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心和教育,用心去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真挚的关怀和帮助。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他内心的温暖和善意。在他的教育观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看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他强调“德育为先”,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想,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和成绩。他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概念,主张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不是权威的代表。他主张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他的教育理念引领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读完《陶行知》,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他的教育理念,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想。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伟大人物。

《陶行知》读后感 篇二

陶行知,一个教育家,一个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主张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他倡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引领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想,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和成绩。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读完《陶行知》,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启发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我相信,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努力地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读后感 篇三

暑假,我校启动了“共读一本书"活动,我有幸参与了其中,体验了一回遨游书海,品悟教育经典的书香之旅。

《新教育之梦》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著,这是一部振奋人心的新世纪教育经典,一幅让所有人向往的教育蓝图,一首洋溢着理想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气息的教育诗篇。

细读本书,我被朱教授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所折服,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本书观点鲜明,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性强,生动的案例中饱含了教育的哲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走进第七章“理想的教师”章节的学习,我收获满满,感触颇深。“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书中说到:“走上教育岗位后,必须为自己设定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于是,我重温了自己的教育

理想——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用爱心守护每一位学生。为了实现我的教育理想,我必须满怀激情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

使人成功。正确解读自信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树立迎接挑战的信心,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让教育效果更优化。任何时候,我们都无需否定自己,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鼓励与赞美,需要自信地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读了本书,让我更加明白了合作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做好了与同事、学生及家长间的合作,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在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去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其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亦是如此。尊重学生不会减弱我们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反而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助于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分享。分享能使我们快乐,能让我们收获更多。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我爱孩子,孩子爱我。”教师只有热爱孩子,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孩子,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孩子。试想,如果学生能够因为喜欢我而喜欢上我的课的话,那学习效果将大踏步前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会变得更加愉快。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是灵魂,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甘于平庸,安于现状。在教学路上,我们要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去开拓教育的新绿洲。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曾几何时,发现自己已经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了琐碎的闲聊中,学习已经变得陌生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学习是提升自我、促进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学习的心,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是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学生榜样示范所需。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知识不是唯一,试想,一个冷漠的人拥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意义?唯有胸怀天下,拥有大爱情怀的教师,才能教出爱国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材。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把社会责任感放在心中,用自身的言行去感染我们的学生。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坚忍、顽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我们常常是这样教导学生的。然而,在教学路上,教师也会遇到挫折,也需迎接各类挑战。面对它们,我们是否也有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变得强大起来,争做一名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教授书中所描述的虽说是教育理想,但我们教师可以朝着理想的教育方向前行。感谢朱教授为我们所描绘的教育蓝图,在今后教学中,我将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奋进在成为幸福理想教师的路上。

《陶行知》读后感 篇四

作为文化名人,陶行知是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大先生。其思想理念、教育方法一直以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效仿的标准。怀有初心,追随大师,成为陶行知式的教育者,是我从教以来的崇高梦想。以前,只断断续续读过一些陶行知的文字或者别人介绍陶行知的文章,对陶行知的理解很零散很片面。现在,有幸认真阅读了李镇西的著作《重读陶行知》,算是对陶行知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作为一名教师,我的灵魂深深地被震撼,思想再次受到洗礼,从教初心重新被唤醒。

读了《重读陶行知》这本著作,我从陶行知身上读出了三个字------人,爱,真。

首先是“人”。在教育思想上,陶行知把每一个受教育者当做“人”,有对独立思想、有健全人格和尊严的人来看待。在《活的教育》的演讲中,陶行知特别指出:“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做活的,莫要当做死的。”“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他还举例,比如儿童合群,有好奇心等待,教育都要符合儿童这些心理特点。不但如此,教育还要依据儿童不同的能力。同在一间教室教一群儿童,教师要按照各个儿童的能力去教授。

在陶行知眼里,每一名受教育的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各有优缺点,各有自己的理解、接受能力。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堪称是一篇解放儿童的宣言书。从旗帜鲜明的标题就可以看出陶行知的主张:接触儿童的痛苦,让他们快乐。他认为:“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非常痛苦。”成人不但要解放儿童,而且还要帮助儿童自己解放自己,和儿童一起把地狱敲碎,一起建立乐园。在七十多年前,陶行知就提出“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特别是生命权。

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是给儿童以幸福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重在我们认为应该给儿童什么,而忽略了他们需要我们给他们什么。

目前的教育现实是我们教师把握着话语权,总是一位地强调学习强调成绩,总是渲染夸大现实社会的丛林法则,压迫着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其结果往往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无趣和痛苦,更有甚者使个别学生产生悲观厌世心理。所以,把受教育者当“人”来看,当“活人”看,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和素质。

其次是“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个“爱”字。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文中,陶行知对师范生大声疾呼:“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陶行知先生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有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若要教育好学生,真心真意爱学生,把学生当做一般大的朋友,是我这名教师应该时时牢记的原则啊!

第三是“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它也是陶行知一生的教育追求。

晓庄学校建立第二年的时候,陶行知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上一年的收获。在文章结尾,先生这样深情地说:“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的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认为“心心相印”这四个字,一颗“心”属于教师,一颗“心”属于孩子。这两颗心只有相印了,教育才是真实的。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想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我们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中国人民和学生。真心爱学生,真心爱教育。这种“真”发自于内心,付诸于实践。

“陶行知的每一个字,都闪着光,温暖而明亮,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还有我们的灵魂……”李镇西的《重读陶行知》一书让我们领会了“教育”二字的真谛,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也明显地看到自己作为教师的差距。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教师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随先贤的足迹,净化灵魂,坚定信念,笃志从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读后感 篇五

看到《重读陶行知》书名时,我就心生敬意。细思,原因有三:其一,陶行知是中华千千万万教育人皆景仰的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大师;其二,此书作者李镇西是我语文人中的骄傲与楷模;其三,“重读”二字,值得品味,即强调再读、三读,且读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并付诸笔端形成个人论著。

该书共有李镇西老师读书随笔75篇。此书中,李镇西老师尝试用大先生陶行知的教育观来解读现代中小教育,颇为客观地阐述了可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对广大一线教师有一定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01与先哲对话

仰视人类浩瀚的知识殿堂,我们常生渺小无力之感:生命太匆忙,生活太纷杂,时间太有限,可撷取之知识只是点滴。唯有聚焦,与经典相逢,与先哲对话,来丰盈思想,让灵魂不那么干瘪。

请看:陶行知师从杜威、孟禄等影响世界的教育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其老师的教育理念。如,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础上继承并提出切合中国教育实际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创新性教育观点;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点。这些适合中国国情且具有独创性和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思想,正是陶行知师从大师杜威,在面对面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成果。

今天的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就像李镇西老师一样,捧起大先生陶行知的论著,捧起先哲们的论著与经典,与先哲对话,汲取其思想精华,让大师们的思想引领我们前进,让我们的前进方向更明晰,让我们的行动更有力量。

再看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演讲中的论述:“现在还有许多教员先生们,他对书籍还不十分注意。当他初当教员的时候,也还肯买一两本书看看,到了后来,他不但不买,连从前所有的几本书都借给人去了。这样教员,教育界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他既不能多买书看,对于一切新知识,他自然是不知道的。他既不能有新的知识,那一定就没有新的教材能供给学生,只是年年爬起来卖旧货,这种教育中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我们现要希望教育成活的,当教员的就要多看书——多看些活的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论述中,陶行知先生所指的是当年的教育现状,但又何尝不是今日之教育现状?

今日之社会,在迅猛发展。做老师的我们就更应当“多看书——多看些活的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以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华,此皆是我教育人之责任。

02与自我对视

现代哲学大家孙正聿强调:“学问不是凭空得来的,它的真实根基、真实前提就是读书。”孙教授在谈读书方法问题时还强调:“读出人家的好处,发现人家的问题,悟出自己的道理,写出自己的文章。”

说得再具体些,孙教授的观点可解释为:多读名家作品、经典作品、专业书籍,多学习,多汲取别人的经验,然后悟出自己的道理,并将悟出的道理写成文章,这就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细想来,陶行知的成长如此,李镇西老师的成长亦如此。以李镇西老师《重读陶行知》一书为例:全书共75篇小文,历时两个月半,均成文于李镇西老师生病卧床期间。除开篇《大先生陶行知》及后记《不读行知,何以为师》两文,其余随笔几乎都是李老师读陶行知先生的某一篇文章时的所感所想。从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可见李镇西老师“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着专注的意志”。

细读《重读陶行知》,有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请看来自该书的一组统计数据:李镇西老师于2021年10月31日写文章6篇,2021年11月16日写文章5篇;这两个月半,李老师其中有3天每天均写文章4篇,有8天每天均写文章3篇,有9天每天均写文章2篇,还有10天每天均写文章1篇。75篇文章历时两个月半,在病榻上完成。这是何等的专注与执着?如若不是赤诚的热爱,哪来的这般高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镇西老师从教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天天写日记。至今,已出版作品数十部。《重读陶行知》是李镇西老师将读书与写作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李镇西老师教育成就卓著的有力见证。

李镇西老师每天的“五个一工程”中,要求自己“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这是他在担任班主任、语文课、学校管理工作及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的情况下,坚持如一、从未间断过的生活常态。且不论成就,就光这两点做法,就令我辈汗颜。请问:我们的工作有李镇西老师那般繁杂与忙碌吗?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没有值得记录的教育故事吗?我们的课堂中没有可圈可点的精彩瞬间吗?

李镇西老师说:“写作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还伴随着反思、提炼、梳理、总结、升华……模糊的变真切,纷乱的变清晰,被动的变成主动,偶然的变成必然。所以我说过,写作不仅仅是写作,还是基于实践的反思;只有精彩地做,才能精彩地写,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自己更加精彩地去做。真正的名师便是这样自然而然诞生的。”

读书万卷始通神,文章自得方为贵。让我们读好先哲的书,写好自己的文章,尽好教师的职责。此乃我教育者之本分。

《陶行知》读后感 篇六

像陶行知那样,做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智慧、有胸襟的中国教师。

——李镇西

今年暑假潜心研读了李镇西的著作《重读陶行知》,我受益无穷。这本《重读陶行知》不仅是李镇西老师的读书笔记,更是李老师多年来学“陶”、思“陶”、践“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追随这些杰出的教育家,不断地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成功的做法,反思自己的教育之不足,在平时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的理论,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浅谈几点我的读书体会:

一、学—“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重读陶行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陶行知曾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实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作为教师,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首先需要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应该成为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可以引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实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信息技术学习对老师教学工作的作用是很大的,例如微课录制、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等,学会这些技术,教学既直观又形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二、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重读陶行知》中写到:“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爱,是教育的前提。”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簇缤纷。

1.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地,尽心尽力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教学任务和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出现障碍,托我去给孩子做做心理工作,我就会在第一时间找孩子聊天,及时化解孩子心理的疙瘩。另外,我从学习,生活,做人方面关心爱护我的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践行教书育人的工作使命,让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2.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

3.收获爱的回报

苏霍姆林斯基所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孩子才能亲其师则信其道。

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下面是我的几个学生在《您在我心里》作文中的摘录:

(1)“老师,您的鼓励让我难以忘怀;您的关爱让我感到温暖;您的提醒让我铭记。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珍惜就流走了,可您永远在我心里,愿时间可以慢一点儿流去,愿一切都可以宁静安好。”

(2)“转眼间,六月即将来临,离别也即将来临,在这三年里,我们早已把您当作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伙伴。我们感谢您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我们感谢您孜孜不倦的教诲,我们感谢您在初中道路上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离别之际,我只想说:您在我心里,不论何时,不论何地。”

(3)“您的关心,让我们感到很亲切。我将永远记住,这里的一切,那些像繁星闪烁的记忆,因为,您在我心中。”

学生们在作文中书写的真情,字字句句都是对我工作的评价与回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把爱心献给孩子,献给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三、合——“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理论,也是教学论。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三者是学习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内容、学的内容和做的内容必须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依——“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

以前在教学中,我们将和谐的师生关系单一地理解为朋友关系,今天读了《重读陶行知》一书,我深受启发,一是认识到自己的观念的陈旧,理解的狭窄;二是我理解了“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的内涵。

在1926年12月发表的《我之学校观》中,陶行知先生强调师生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

以后教学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改变观念

师生关系不完全是朋友,而是亦师亦友。就是共学和互学。所谓“共学”,即师生共同生活;所谓“互学”,即彼此为师。因为“共同生活”,因为“共甘苦”,所以师生之间精神沟通,感情融治。一句“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

2.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自己不不相信的绝不教给学生,自己做不到的绝不要求学生做,即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亲共守”,同时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

3. 向学生学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值得老师学习的地方,承认自己的不足。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叫“见贤思齐焉”,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真诚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着激励着学生在人生路上不断战胜生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潜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

《陶行知》读后感(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