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课堂》观后感汇编【精选3篇】

时间:2015-03-02 05:26: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春天的课堂》观后感汇编 篇一

《春天的课堂》是一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教育的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真实的故事情节以及出色的演技,深深地触动了我。

电影以贫困山区的一所小学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教师。他面对的是一群贫困、困顿的学生,学校的条件也十分艰苦。然而,这位教师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用他的爱心和耐心,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在教室中,这位教师不仅教孩子们文化知识,还教他们生活中的道理和价值观。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只有通过知识和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贫困的境地。他鼓励学生们要有自信,不要被环境所限制,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这位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和呵护。他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像是学生们的朋友和家人。他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用自己的行动和关怀,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在这个贫困的山区,这位教师成为了学生们的精神支柱,他们在他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让人动容。当教师和学生们一起种下一片片绿色的蔬菜时,我看到了希望的种子正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当教师带领学生们参观外面的世界时,我看到了学生们眼中闪烁的梦想和渴望。这些画面让我明白,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整个社会。

《春天的课堂》让我深思,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用自己的爱心和努力,去关心和教育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春天的课堂》观后感汇编 篇二

《春天的课堂》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展现了教师们不畏艰辛、坚守岗位的精神和力量。

电影中的教师们面临的困难是多样的,学校条件差,学生家庭贫困,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使得教学工作异常困难。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教师们,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创造了一个温馨的教育环境。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和照顾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家人。这些教师们的付出和坚持,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电影中的学生们也是令人敬佩的。虽然他们来自贫困的家庭,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态度却是如此积极。他们在困境中坚持,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追求着更好的生活。电影中的学生们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他们不仅仅是被教育者,更是创造者。

《春天的课堂》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关心和教育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电影《春天的课堂》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春天的课堂》观后感汇编 篇三

《春天的课堂》观后感

2019年4月14日星期日的早晨八点,党支部组织学习观看了《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看完之后,受益匪浅。有学者曾说过“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可以从这个国家的教育中看出”。

视频中第一位教师是用多年一线教学实践探索出“慢教育”理论的“没问题”老师延庆第一幼儿园保育主任解春荣。幼儿教育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第一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的爱国教育、智育教育做好,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的潜力才会更足。很感动这位老师及所有学前教育老师在儿童教育领域悉心付出,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呵护与关爱使得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让我最感动的还是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和应用高海拔变压吸附制氧供氧技术,创造了15万高原铁路建设大军高原病零死亡的世界奇迹的北京科技大学刘应书教授。他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不仅理论经验丰富,更是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亲身去青藏高原腹地研制出了制氧供氧技术。这个技术对于青藏铁路修建的推进,乃至对全世界高原制氧问题的贡献都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为了这个项目刘教授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导致他工作出差都必须要带上呼吸机。者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科研工作者到底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怎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利的科研工作者。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想法,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作为当代青年研究生,一定要努力踏实的学习,打好基础,在研究过程出做出一些能够有利社会的贡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是因为一代代老师的传承,教育才得以继续。像他们学习,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的科研工作者。

宋文莉

星期天的早上,伴随着春天和煦温暖的阳光,党支部组织观看了大型公益电视节目《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该节目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文件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无私与奉献。

人生从幼到老,从无知到有识,会经历很多事,结识许多的人,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相信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的一生中曾经有一些人,一度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而最终成为我们永生难忘的——他们曾经教我们描绘第一笔人生的蓝图;他们曾经把我们从无知的荒漠引领到知识的绿洲;他们批评过,表扬过,也鼓励过我们;他们伴我们走过一段容易跌倒,彷徨,迷途的道路;他们是我们成长岁月里最可信赖的朋友;他们做过我们迷茫时的灯,通向理想彼岸的舵手;他们给过我们慈母般的爱,和严父般的教导……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我们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老师是除家长外,对我们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

姜尚荣

10月14号,我们党支部统一组织收看了《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每一位老师的故事,都让我有深深的触动。

每一位老师的事迹都让我感触颇深,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师德内涵必然融汇于整个社会公德之中;而教师的特殊职业与地位,则决定着师德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影响。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国家日益强盛的今天,这样的师德必定会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子。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的这样的老师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刘莹蔚

4月14日早晨,党支部组织学习观看了《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于尊师重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古今中外,尊师重道是共识,也是共通的。在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精神和礼仪上的风气,在社会风尚的渲染中,形成了人人尊师的氛围。如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的历史典故,至今仍在传颂,“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也一直传承至今。尤其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校,自由从师而学习百工技艺为专业的人,终其一生而“尊师重道”的行为和精神,令人敬重。

尊师重道之关键在于师生各司其职,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求学者尊重敬重师长,如此才能薪火相传。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者的“天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回归初心与使命,做好“师道”精神的传承与坚守。“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学生也应回归求知问学的本分,特别是能从心底感谢、尊重老师,而不是通过外在活动简单表达尊

师之道,而家长也应做好桥梁,教育引导好孩子的同时与老师和谐和睦相处,社会层面也要形成更加尊师重道的共识和风气。

郑新曼

4月14日,在960支部和961支部的组织下,我们有幸集体观看了大型公益电视节目《春天的课堂——第八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公开课》。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我们在视频中看到了有扬名四海的两院院士王越教授,有积极为中国文化立言的黄会林教授,还有曾活跃在《百家讲坛》,能把历史以非常通俗且 幽默的语言讲述出来的蒙曼教授等等。

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老师,一个是80多岁高龄,还坚持为本科生讲课,讲课中饱含对学科的热爱,满怀家国情怀的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越;还有一个是把《发现诗词之美》讲的非常生动形象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

一个是理工科的老教授,一个是文史类的女教授。他们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为学生们展示出了丰富而广阔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一个好老师,可以通过一门课甚至是一次讲座,就足以启发听众,从而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些积极而深远的变化。我想起了上学期的一门选修课《科学技术史》。主讲人刘老师表示这门课从开课至今已有几十个年头了,从寒暑到春夏,从玉泉路校区到雁栖湖校区,从80后到90后。老师用着一本字迹密密麻麻,纸页微微泛黄的备课本,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并通过讲述伟大科学家们的科研经历,启发同学们的科研之路。刘老师及其课程都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国科大有许多像刘老师这样的人。他们大多是非常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但如同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一样,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教育园丁。“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好的老师,是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人生之师。总之通过这次观看《春天的课堂》,被这些事迹打动的同时,我们也深受启发。

 

《春天的课堂》观后感汇编【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